- 年份
- 2024(7931)
- 2023(11793)
- 2022(10006)
- 2021(9311)
- 2020(7492)
- 2019(16872)
- 2018(16544)
- 2017(31334)
- 2016(17350)
- 2015(19483)
- 2014(19689)
- 2013(19120)
- 2012(18111)
- 2011(16443)
- 2010(16993)
- 2009(15492)
- 2008(15493)
- 2007(14262)
- 2006(13040)
- 2005(12073)
- 学科
- 济(72158)
- 经济(72080)
- 业(46390)
- 管理(46324)
- 企(36261)
- 企业(36261)
- 地方(26050)
- 中国(25948)
- 农(24866)
- 方法(20622)
- 业经(18931)
- 财(16984)
- 农业(16944)
- 数学(16026)
- 数学方法(15759)
- 制(14497)
- 学(13963)
- 发(13913)
- 策(13637)
- 银(13240)
- 银行(13222)
- 地方经济(13148)
- 行(12855)
- 融(12621)
- 金融(12618)
- 贸(12406)
- 贸易(12389)
- 理论(12290)
- 环境(12140)
- 易(11864)
- 机构
- 学院(242975)
- 大学(236017)
- 济(96773)
- 经济(94178)
- 研究(88960)
- 管理(87033)
- 理学(72210)
- 理学院(71215)
- 管理学(70004)
- 管理学院(69505)
- 中国(68561)
- 科学(53565)
- 京(52089)
- 财(47458)
- 所(45815)
- 江(42859)
- 农(41646)
- 中心(40987)
- 研究所(40670)
- 范(37499)
- 师范(37193)
- 财经(35152)
- 州(34224)
- 北京(33476)
- 业大(33125)
- 院(32515)
- 省(32103)
- 农业(31730)
- 经(31504)
- 师范大学(29418)
- 基金
- 项目(149337)
- 科学(116981)
- 研究(115580)
- 基金(103009)
- 家(88515)
- 国家(87599)
- 科学基金(74543)
- 社会(71312)
- 社会科(67416)
- 社会科学(67402)
- 省(63506)
- 基金项目(54062)
- 教育(53099)
- 划(50837)
- 编号(49766)
- 自然(45717)
- 自然科(44555)
- 自然科学(44543)
- 自然科学基金(43666)
- 成果(41891)
- 资助(41420)
- 发(38484)
- 课题(36597)
- 重点(34036)
- 部(31603)
- 发展(31590)
- 展(31027)
- 创(30914)
- 年(30290)
- 性(29853)
共检索到402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静 黄嘉颖 张群 高雅
面向当前青海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城镇发展缺乏与资源良好互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紧邻柳湾历史文化遗址的高庙城镇为实证案例,借助"共生"理论的引入,探讨空间共生体系的构建途径,即在空间资源方面形成以柳湾遗址为主的偏利共生模式,在服务体系方面形成以高庙城镇承担旅游服务职能为主的寄生模式,在道路系统方面形成均衡发展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以期进一步强化高庙城镇与柳湾遗址的空间联动,增强城镇空间的发展动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贵彦 运迎霞 任利剑
以高寒藏区典型城镇玉树市为例,在GIS、RS技术支持下,通过地质灾害、生态敏感性、生物保护和水资源敏感性识别生态源地,根据地形位、土地利用类型和主要交通线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生态廊道,进而提出生态安全适应性下玉树市城乡空间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低、中、高3个不同安全水平格局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90%、50.41%、14.64%,适宜城镇发展建设的空间非常有限;②重要生态源地面积4756.5km~2,占全区的30.98%;生态廊道总长度为740.84km,源间生态廊道连通程度低;③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适应性下玉树市在城乡布局、生态空间布局及产业布局上的发展策略,旨在为高寒藏区城镇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徐红燕 陈建平 孔锐 田毅 陈晶 李逸川
青海是西藏、新疆地区联接内地的纽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西北部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的特色矿产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围绕青海省"十二五"矿业发展总体规划,运用SWOT模型对青海发展绿色矿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创建绿色勘查与开发体系,以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协同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绿色矿业建设等策略。
关键词:
绿色矿业 发展策略 SWOT分析 青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玮 董靓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中,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地凸现着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冲突。本文通过对阆中的实地调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阆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从保护、经营、传承三方面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峰贵,周强,鄂崇毅
通过对青海城镇建设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实际,根据资源的特征和经济状况,提出了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就小城镇的综合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
青海 持续发展 城镇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海霞 权东计
在科学界定相关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获得的重要启示是:可以通过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对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条件,集群的目标,集群模式选择的约束条件,主导型文化产业的确定,集群中各类组织的确定及功能定位,以及集群的基本结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指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规划引导、制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须优先到位,才能引导其他组织有序进入和多组织和谐运作,这是大遗址区发展可持续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孙圣举 高忠 蒋远赛 杜嘉伟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地居民发展之间存在明显博弈。以"居民问题较为突出的汉长安城遗址"为例,结合近期现场观察和居民问卷调查,对居民融入汉长安城遗址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问题进行了探析,结果揭示居民难于融入遗址的原因不仅包括两者间彼此的排斥力,也缘于城市发展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外部引力。在此基础上,突破过往汉长安城民生研究局限于关注居民与遗址二元关系的束缚,从城市、遗址、居民三个维度展开居民融入汉长安城遗址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
居民融入 大遗址保护 共生 汉长安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伟锋 蔺宝钢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遗址展示现状的分析,探讨提升其展示效能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证等方法,指出当前大遗址展示不足及展示效能差源于东方土遗址特性及过于强调遗址"原真性",展示方式单一且多静态展示,同时缺乏多专业的介入。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初步探索高效能的大遗址展示方法与策略。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多维综合展示、多专业协同、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体验性能有效提升遗址展示效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殷颂葵 王健 武振利
枸杞产业为青海省农业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青海省在"十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以实地调研数据和资料为基础,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青海省枸杞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SWOT分析 枸杞产业 发展策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权东计 任宜欣 朱海霞
避免大遗址社区属性和社会价值的弱化,弥补周边社区文化底蕴和情感连结的缺失,有机结合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是新时代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的重要任务。通过验证杜陵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杜陵遗产社区内部的共生机制,从功能、情感、文化、经济4个共生维度,提出可以增强共生关系的大遗址区遗产社区生活圈营造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洁 唐龙 潘秋玲
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为的行政区划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使汉长安城遗址区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结构十分显著。从补偿机制、财税政策、就业政策、文化产业链、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遗址区的治理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卫民 帖征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如何发展、路径如何选择、战略重点放在哪里?是这些地区政府和群众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青海省为例,提出一些思路。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城镇化 青海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勤思 王野 朱珠 何平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旅游顺理成章成为体验经济时代下最热门的产业。在体验式旅游产业中,历史文化名村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体验式旅游爱好者。面对体验式旅游日益火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开发充满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历史文化名村需要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价值,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丧失殆尽、残破不堪。基于此背景,从体验经济视角分析历史文化名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历史文化名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策略,旨在让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和谐共处,既促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勤思 王野 朱珠 何平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旅游顺理成章成为体验经济时代下最热门的产业。在体验式旅游产业中,历史文化名村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体验式旅游爱好者。面对体验式旅游日益火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开发充满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历史文化名村需要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价值,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丧失殆尽、残破不堪。基于此背景,从体验经济视角分析历史文化名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历史文化名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策略,旨在让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和谐共处,既促进历史文化名村的经济发展,又让历史名迹得以保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翔未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中唯一没有正史记载的时代,西夏王陵作为鉴证这一重大历史过程的遗存,在中国陵墓建筑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西夏王陵迈向申遗浪潮的脚步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遗址保护与建设问题。通过调查,从遗址自身的保护、遗址管理、遗址旅游开发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建议,包括遗产活化、一体化发展等。
关键词:
西夏王陵 遗址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