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43)
2023(9554)
2022(8477)
2021(8003)
2020(6674)
2019(15411)
2018(15618)
2017(29950)
2016(16228)
2015(18342)
2014(18343)
2013(18180)
2012(16500)
2011(14678)
2010(14412)
2009(12907)
2008(12342)
2007(10568)
2006(9070)
2005(7740)
作者
(46899)
(38720)
(38505)
(36501)
(24674)
(18552)
(17455)
(15362)
(14681)
(13730)
(13357)
(12842)
(12142)
(12116)
(11934)
(11657)
(11625)
(11622)
(10991)
(10934)
(9663)
(9386)
(9288)
(8765)
(8655)
(8631)
(8583)
(8474)
(7715)
(7620)
学科
(63686)
经济(63620)
管理(49400)
(48053)
(40783)
企业(40783)
方法(31979)
数学(27641)
数学方法(27340)
(16468)
技术(16279)
中国(15296)
(14617)
(14375)
业经(14258)
地方(12523)
理论(11468)
农业(11368)
(11150)
贸易(11146)
(10825)
(10797)
环境(10473)
(9769)
财务(9705)
财务管理(9690)
(9549)
(9210)
技术管理(9198)
企业财务(9192)
机构
大学(230009)
学院(228129)
管理(96753)
(87148)
经济(85166)
理学(84864)
理学院(83971)
管理学(82608)
管理学院(82201)
研究(72993)
中国(51601)
(49007)
科学(47176)
(36789)
(35987)
业大(35786)
(34943)
研究所(33184)
中心(32928)
(31171)
北京(30875)
财经(30590)
(30228)
师范(29967)
(27911)
农业(27442)
(26768)
(25959)
技术(25735)
经济学(24730)
基金
项目(164587)
科学(129360)
研究(120936)
基金(119002)
(103342)
国家(102500)
科学基金(88633)
社会(74358)
社会科(70502)
社会科学(70481)
(64606)
基金项目(64459)
自然(58713)
自然科(57333)
自然科学(57323)
自然科学基金(56292)
教育(55144)
(54205)
编号(49946)
资助(48476)
成果(39345)
重点(36244)
(35926)
(35031)
(34539)
课题(33565)
创新(32601)
科研(31376)
项目编号(31129)
教育部(30749)
期刊
(90464)
经济(90464)
研究(64175)
中国(39249)
学报(35961)
管理(34340)
科学(33920)
(30920)
大学(26975)
教育(26667)
(26021)
学学(25280)
技术(22821)
农业(22565)
业经(14993)
(14590)
金融(14590)
图书(14018)
经济研究(13835)
财经(13826)
科技(13455)
技术经济(12828)
理论(12219)
(11608)
问题(11577)
实践(11522)
(11522)
(11334)
情报(11066)
现代(10504)
共检索到315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浦墨  郑彦宁  赵筱媛  刘志辉  
当前,国内外关于共性技术的识别研究主要侧重于共性技术的识别理论研究、识别指标研究以及识别方法研究等3个方面。共性技术识别理论研究主要是依据对共性技术的概念界定从理论层面论述共性技术的判别依据;共性技术测度指标研究主要是依据共性技术的基本特性、技术选择原理以及对共性技术的界定和需求情况等影响因素来确定共性技术筛选指标;识别方法研究主要以基于定性分析的识别方法研究为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尝试探索新的识别方法,如基于实证数据的定量分析与基于专家访谈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识别方法研究、基于异质数据源的识别方法研究等。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祝清松  冷伏海  
引文类型识别通过对引用动机的分类来揭示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关联,是对以被引频次为基础的传统引文分析的重要补充,为语义增强的引文分析奠定基础。引文类型识别主要包括引文类型定义、引文内容抽取和引文类型标引三个步骤。本文首先对引文类型识别进行简单概述,然后分别对其三个主要步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展进行阐述,最后对引文类型识别目前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述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盼盼  王丽  
[目的/意义]新兴技术识别有助于国家、企业等把握技术前沿、发现技术机会、抢占市场先机、创造社会价值。梳理新兴技术识别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兴技术识别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明确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基于关系网络的新兴技术识别方法,并从新兴技术识别的网络节点、网络关系、测度指标进行总结,对未来新兴技术识别研究提出建议。[结果/结论]基于关系网络的新兴技术识别方法包括基于引用关系、共现关系以及相似度关系的方法,新兴技术识别的网络节点主要来自论文和专利数据,现有指标体系包括文献计量学指标和网络结构特征指标。未来,新兴技术识别研究可以从丰富数据源、网络关系融合、测度指标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重点加强对新兴技术识别中多源数据和多元关系的融合网络的探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德耀  姚青  杨保军  周营烽  管泽鑫  唐健  
随着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田间杂草识别与除草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自动除草系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对组成田间杂草识别与自动除草系统的4个主要模块(系统导航模块、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杂草识别模块和除草控制模块)分别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佳维  董瑜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取代传统技术或主流技术,能够对经济、社会、国家竞争力等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指标,为后续识别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立足颠覆性技术的内涵与特征,从技术特征、市场特征、宏观环境等角度分析了现有指标体系,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结果/结论]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指标大多建立在已有的方法基础上,针对其核心特征的指标设计难度较大,且缺乏量化标准。未来的指标研究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探索颠覆性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并集成主客观分析方法以及定性定量信息,构建综合性指标体系,增强识别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超1,2,许海云1,方曙1  
为了把握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进展,首先对颠覆性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论述;然后,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将识别与预测方法分为5类,分别展开详述;最后,对各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已有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有识别研究方法均是围绕颠覆性技术的外部影响或内在特征中的某一方面展开,并未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未来,应综合把握颠覆性技术内外部特征,构建全面、系统的识别与预测框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萌  朱相丽  
[目的/意义]新兴技术识别是国家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活动。对新兴技术识别的各类方法进行总结对比,以期为研究人员进行新兴技术的识别与预测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过程]通过对新兴技术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概念进行辨析,明晰新兴技术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各类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优缺点,并从分析深度和分析结果的表现形式两个维度对各方法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现有识别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结论]从概念来看,新兴技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内容上的根本创新性和对未来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不确定性;从识别方法来看,不同方法均有其适用场景。未来研究需要从微观层面深入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的认知,以便更准确地对新兴技术进行识别;另外还需要不断优化改进现有方法以提高识别过程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姝影  董坤  方曙  张娴  茹丽洁  
[目的 /意义]对专利技术组合的应用及识别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现存问题,针对筛选与推荐实用专利技术的需求提出可改进的思路和方向。[方法 /过程]对专利技术组合进行概念界定,基于企业专利技术活动的需求归纳总结专利技术组合的应用方向;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对专利技术组合的识别方法进行分析评述。[结果 /结论]已有面向转化运营专利技术组合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分散,工作量巨大,不能满足实用技术筛选和推荐的需求。未来研究思路:不同应用范畴下的专利技术组合识别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有针对性地筛选与抽取技术关键词以及引入知识组织的方法将可能是有效提高组合识别效率的重要途径,促进专利技术组合...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晓阳  郑彦宁  赵筱媛  刘志辉  
在阐述现有研究前沿的识别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即从基于单一关系(引用关系或者共词)的方法向复合关系演变,以及基于文本挖掘的自动探测方法是研究前沿识别方法上的两大趋势。另外,Kostoff提出的"文献相关发现"方法体系在识别研究前沿上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伏建国  刘金良  杨晓军  安榆林  骆嘉言  
木材识别技术的进步对于木材科学的发展及保护森林资源意义重大。随着木材DNA提取方法的不断突破,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始应用于木材及木制品的材种鉴定及来源地识别,这对于阻止木材的非法砍伐及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研究者在木材分子识别技术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木材DNA提取常用的方法、存在的困难、改良的措施及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DNA质量;在木材树种鉴定方面,主要介绍了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性和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进展;列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木材来源地的鉴定中的成功案例;最后,分析了木材分子识别技术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建  马晶  袁媛  
城市边缘带作为城市与乡村相交接的特殊地带,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敏感的区域;城市边缘带的定量识别是研究边缘带社会结构、景观格局和发展梯度的基础工作,也是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定量分析的前提条件。但边缘带识别的理论与方法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系统梳理。本文在对比分析城市边缘带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边缘带识别的实质与内涵;提出了基于指示要素—空间单元—判别模型的城市边缘带识别概念框架,并从上述三方面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带识别研究进展;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城乡作用机理探析、多要素综合识别、非参数化模型融合、多尺度转换以及长时间序列动态监测等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建  陈云谦  胡智超  魏海  
城市与其腹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城市腹地的准确识别有助于科学评估城市发展实力与潜力,已成为当前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决策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城市腹地概念内涵,从流度辐射区、城市吸引区,到中心地与腹地互动,再到中心地与腹地一体化的历史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的研究进展:识别对象从单一城市腹地转为城市群腹地,识别内容则从宽泛的综合腹地转向具体产业、金融、信息腹地等,识别方法为对传统场强模型的多要素修正。最后,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研究展望概括为网络城市腹地与虚拟腹地识别、经济—生态—人文腹地的综合识别、遥感数据与非参数化模型的应用等3个方面。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心玥   赵丹群  
[目的/意义]引文情感识别是全文本计量时代引文内容分析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它与引文动机/功能识别、引文主题分析、引文摘要自动生成等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可为学术评价、知识图谱构建/绘制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研究支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从引文语料集创建、情感词典使用、情感识别算法应用及存在问题4个方面,对国内外引文情感识别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评述。[结果/结论]引文情感识别已从早期的基于情感词典方法发展到当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新阶段,并正由传统机器学习进一步向深度学习推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①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引文语料集,对引文语料蕴含的特有价值(引文特征)的挖掘利用严重不足;②情感词典方法严重依赖情感词典自身的完备性,机器学习算法(分类模型)的参数优化及识别效果仍有提升空间,对两类方法的有机融合利用尚需深入探索;③更细粒度和更多维度的引文情感识别研究及相关应用实践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安  许月卿  卢龙辉  刘超  张益宾  郝晋珉  王惠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是在识别现状空间结构、格局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分区方式,已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法、对比法和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概念内涵、识别与优化研究现状。目前,"三生"空间识别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三生"空间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概念探讨不足,"三生"空间的定量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完善,"三生"空间动态演化及驱动机制、空间冲突诊断和问题分析较为薄弱,"三生"空间优化理论和技术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应形成"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质""量"观,借鉴国际空间规划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三生’空间形成机理与概念界定、定量识别、演化机制挖掘、冲突诊断与问题分析、优化调控与模拟"为主线,系统构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重视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特征的山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单晓红  郝秀艳  刘晓燕  
[目的/意义]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对后发国家突破技术跟踪模仿、实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如何全面准确识别关键共性技术成为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议题。[方法/过程]提出一种融合技术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框架,采用指标评估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特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首先,基于专利标题和摘要文本信息,采用LDA模型提取技术隐含主题,以高概率技术主题为节点,主题间共现关系为连边,构建技术主题共现网;其次,从关联性、紧密性、价值性3个方面识别共性技术,随后使用技术关注度指标量化技术的社会影响力,结合技术主题领先性、重要性特征度量共性技术的关键性程度,进而全面准确地识别关键共性技术;最后,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验证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框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结论]服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语义理解技术、流程自动化技术等9项技术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融合技术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框架能够有效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可推广应用于解决各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