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7)
- 2023(14719)
- 2022(12490)
- 2021(11241)
- 2020(9811)
- 2019(22753)
- 2018(22329)
- 2017(43587)
- 2016(23262)
- 2015(26238)
- 2014(26191)
- 2013(25958)
- 2012(24088)
- 2011(21543)
- 2010(21948)
- 2009(21129)
- 2008(21419)
- 2007(19732)
- 2006(17454)
- 2005(16273)
- 学科
- 济(105886)
- 经济(105733)
- 业(92266)
- 管理(82884)
- 企(81751)
- 企业(81751)
- 方法(46252)
- 数学(36495)
- 数学方法(36154)
- 财(34346)
- 农(33041)
- 业经(31124)
- 贸(26429)
- 贸易(26415)
- 易(25639)
- 中国(25065)
- 制(24401)
- 务(23492)
- 财务(23456)
- 财务管理(23416)
- 农业(22671)
- 企业财务(22121)
- 地方(19621)
- 技术(19358)
- 理论(18196)
- 和(18084)
- 体(17505)
- 学(17040)
- 划(16991)
- 策(16622)
- 机构
- 学院(343957)
- 大学(342641)
- 济(151800)
- 经济(148934)
- 管理(135975)
- 理学(116087)
- 理学院(114923)
- 管理学(113271)
- 研究(113000)
- 管理学院(112620)
- 中国(88344)
- 财(73233)
- 京(71506)
- 科学(64832)
- 农(57626)
- 财经(57068)
- 所(56849)
- 江(54154)
- 中心(51979)
- 经(51567)
- 研究所(50654)
- 业大(47889)
- 经济学(46551)
- 农业(45049)
- 北京(44962)
- 经济学院(42220)
- 州(42016)
- 财经大学(41834)
- 范(41456)
- 师范(41102)
- 基金
- 项目(217682)
- 科学(172981)
- 研究(161727)
- 基金(160261)
- 家(138235)
- 国家(136806)
- 科学基金(118457)
- 社会(105411)
- 社会科(99969)
- 社会科学(99941)
- 省(84832)
- 基金项目(84497)
- 自然(74775)
- 教育(73431)
- 自然科(73060)
- 自然科学(73036)
- 自然科学基金(71815)
- 划(69812)
- 资助(65142)
- 编号(64987)
- 成果(53394)
- 部(49269)
- 重点(48673)
- 创(47856)
- 发(46983)
- 制(44876)
- 课题(44153)
- 国家社会(44062)
- 创新(44024)
- 业(44014)
- 期刊
- 济(173682)
- 经济(173682)
- 研究(103543)
- 中国(68575)
- 财(61494)
- 管理(54619)
- 农(54276)
- 学报(48842)
- 科学(46488)
- 大学(38167)
- 农业(36540)
- 学学(35942)
- 融(32909)
- 金融(32909)
- 教育(31320)
- 技术(30841)
- 业经(29056)
- 财经(29043)
- 经济研究(27633)
- 经(25015)
- 问题(23751)
- 贸(22890)
- 业(21941)
- 国际(19713)
- 技术经济(19630)
- 世界(18360)
- 财会(16866)
- 商业(16850)
- 现代(16469)
- 版(16227)
共检索到529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方慧 张潇叶
“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形成与演进,为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带来新的契机。为深入剖析“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空间溢出路径及中国的行业地位演变,构建“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总体及14个细分行业的增加值贸易网络,研究发现:上述网络呈现联系紧密的“小世界”格局,并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地理邻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更易形成集聚板块,板块间的贸易溢出路径逐渐趋向“联强扶弱”;中国稳居网络核心位置,但在行业层面存在结构性差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网络中心地位与贸易强度逐步下降,资本、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博 陈诺 林桂军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利用Eora 26数据库1990—2013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得到61个国家(地区)的制造业贸易增加值,据此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并对其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贸易在2003年以后增速明显快于2003年以前,其中最终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DVA)对制造业贸易增长的贡献最大,国外增加值(FVA)存在较大上升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联系密切,中国及其周边主要国家占据着网络的核心地位并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推进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贸易协定关系、总体经济规模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制造业贸易网络的发展,而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人口规模差异等因素则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方慧 张潇叶 赵胜立
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下,“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日益紧密,东道国贸易网络地位对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逐渐显现,成为吸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区位优势。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增加值贸易网络,结合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BvD-Zephyr以及fDi Markets数据,考察东道国贸易网络地位对中国企业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东道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提升,对中国企业OFDI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上述影响在发达国家、制度风险较低及开设境外园区的东道国更强,并且进一步激发了中国民营企业、初始投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的积极性。此外,中国企业OFDI的结构得以优化,投资行业依托贸易网络呈现阶梯状分布。机制分析表明,中间品进口激励效应、投资风险规避效应和全球价值链嵌入效应是其重要传导渠道。本文为中国企业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策略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慧 张潇叶 周晓宇 Tufail Hussain
文章基于ADB-MRIO数据库2010—202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通过QAP二次指派程序法重点分析其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呈现“多核心”格局和“多圈层”特点,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经济、技术、文化、组织与产业结构邻近性是影响贸易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地理距离、共同语言、制度距离、关税壁垒发挥在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多维邻近性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葛纯宝 袁小金 于津平 李娜
本文基于UNCTAD-Eora增加值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评价了2003—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及其空间溢出对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沿线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联系趋于紧密,已形成以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为核心且结构稳定的“多极化”分布格局;沿线各国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呈现少数高、多数低的非匀质分布,相对地位变动具有阶段性特征。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既会直接促进本国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提升,也会通过空间溢出促成邻近国家贸易便利化,从而间接更强积极影响本国网络地位。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贸易便利化直接与间接效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段呈现明显异质性,其中相比于高网络地位国家,低网络地位国家贸易便利化直接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制度环境与海关环境便利化的直接与间接促进作用强于物理基础设施、商业规制和电子商务。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葛纯宝 于津平 刘亚攀
本文基于UNCTAD-Eora增加值贸易数据,采用SNA法和QAP法考察2003—2018年沿线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沿线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联系日趋紧密、融合度逐渐加深,已形成以中国、俄罗斯、新加坡和印度为中心的“多极化”分布格局和联结疏密差异明显但结构相对稳定的五大社团凝聚子群;各国的网络地位分布并非匀质,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居于“桥梁”和枢纽地位;各国地理相邻、共同语言、直接投资关系和产业结构差异可解释36%的贸易网络演变,这四者的积极作用具有阶段性的差异。据此,我国应从全局考量各国利益及关切,发挥中心联结作用,以投资促进贸易,推动沿线国家深度包容性融合。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慧慧 徐昊 王强
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产生系统性冲击。本文基于ADB-MRIO2022数据库,应用前沿的有向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刻画2010—2021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特征、动态演化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一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的区域化属性逐渐增强,其中美洲地区(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最为明显,美国正逐步分散贸易风险,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其主导的局域网络脆弱性,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过大,不利于以中国为主导的局域网络应对特定性冲击。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但在高技术制造业网络中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发展数字经济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一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对核心资源的控制能力,占据“织网者”优势,扩大贸易影响力,但仅对处在网络中心与近中心的国家的接近中心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兴经济体要打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封锁困境,必须提升增加值贸易流量与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主要出口对象国相对多元化。本文发现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具有长期结构性特征,揭示了利用数字经济推动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高端,充分释放自身蕴藏的巨大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增加值贸易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潘雨晨 张宏
基于共生理论,从融合、竞争、互补、依存四个维度构建"产业共生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的共生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拓展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在共生环境下2008—2016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在市场域层面和产品域层面的贸易效率。结果显示:双边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共生水平;融合性与依存性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竞争性和互补性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市场域层面,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整体贸易效率偏低且相对稳定,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效率较高而与中东欧地区的贸易效率较低;在产品域层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初级产品领域内的贸易效率较低,而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内的贸易效率较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文彬 桂璐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国际贸易增加值中的WWZ分解法,以“一带一路”沿线32个主要国家制造业价值链网络中的DVA、FVA、RDV及PDC进行价值链网络特征分析、TOP1价值链网络演化过程的拓扑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沿线国家在制造业价值链网络中的贸易地位不平等;在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网络中,俄罗斯是“中心”,而在国外增加值网络中,中国是“中心”,相较于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网络,国外增加值网络链条更短,更偏向于星型拓扑结构;纯重复计算部分网络结构比较疏散,偏向于链形拓扑结构;同时,通过QAP实证对双边贸易增加值进行影响因素的矩阵回归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艺文 李二玲
农产品贸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但现有贸易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格局演化。该文构建了一个四维菱形分析框架,并将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计量分析相结合,基于1993—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粮食贸易网络密度不断提高,贸易关系和贸易强度不断加深,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呈波动上升态势,并出现明显的贸易俱乐部现象;②该粮食贸易网络呈现由无核到多核再到重塑的演化历程;③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粮食贸易经历了从出口导向到进口导向的演化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的地位;④"一带一路"国家间粮食贸易网络的演化是受资源禀赋、经济环境、文化认同和政治博弈4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粮食贸易较其他贸易而言特色鲜明,其稳定性更强。研究结果对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贸易的健康繁荣,建设开放包容的经济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彭冬冬 徐吟川
利用1997~2013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以此表征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并借助因素分解法和计量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逐步下降,但是仍高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其他国家,中亚国家与独联体国家具有更高的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相比服务业,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更高。从影响因素来看,直接排污强度的下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发展离岸外包特别是离岸服务外包、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力资本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直接排污强度,进而削减增加值出口排污强度。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妍 范爱军
基于UIBE GVC ADBMRIO2021数据库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2007—2019年全球高端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并对其格局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如下:一是网络的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互惠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德、意、法等国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二是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迅猛增加;德国是该网络中的“领头羊”。三是该网络由北美社团、亚太社团和欧洲社团组成,并在社团演变中形成两个稳定结构:美加墨组成的“雁阵”结构和美中日组成的“三角”结构。四是GDP加和网、地理距离矩阵、共同语言矩阵、陆地相邻矩阵会影响该网络的发展,且人口数量差值矩阵和共同语言矩阵对细分行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石建勋 陈亚楠
基于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文章构建了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探究了其整体结构及动态演化趋势,并实证检验了网络特征对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球贸易网络聚集度逐渐增强,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重心逐渐向东亚转移。(2)贸易网络特征能够显著提升GVC分工水平。具体来看,网络出度中心度对GVC分工的提升效应在中低技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更强,主要对前向参与GVC分工产生影响;而网络入度中心度的提升效应在高技术制造业和发达国家更强,主要对后向参与GVC分工产生影响;网络联系强度在发达国家作用更强;网络异质性在中低技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更明显;金融危机爆发显著削弱了网络联系强度对GVC分工的提升效应。(3)贸易网络特征主要通过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三个渠道来促进GVC分工水平提升。文章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价值链跃升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钮潇雨 陈伟 俞肇元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核心环节。基于“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数据库,论文综合集成组团识别、核心—边缘轮廓、视差滤波等网络中尺度分析方法,构建探索贸易网络连通性的分析框架,从节点和连边双维度揭示“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时空格局、拓扑关系以及连通性演化,以期能为新时期“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贸易网络联系持续增加、网络密度不断提升、贸易规模分布空间异质性突出,逐步形成了联系日益紧密、层级结构明显、空间上非均衡分布的贸易网络格局;(2)“一带一路”贸易网络形成了5个贸易组团,组团结构存在地理邻近效应,地理距离在全球及区域尺度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演化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3)“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核心结构和边缘结构呈现出明显分化,极化效应凸显;(4)“一带一路”贸易骨干结构不断拓展和丰富,呈现出向核心国家集聚的变化趋势,形成了以中国为绝对核心,印度、俄罗斯和土耳其为次核心的骨干网络格局。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结构、优化贸易发展格局以及提升贸易网络韧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于津平 葛纯宝
利用2003—2017年UNCTAD-Eora及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区域投入产出平衡表,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对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影响,该影响不仅会随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向高分位点转变而逐渐增强,而且在不同经济体、不同部门及其内部也呈现异质性,其中高收入经济体、制造业及其技术密集型部门所受影响相对较强。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国家贸易便利化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这种倒“U”形影响通过中间品进口规模扩张及其技术溢出、出口规模扩张和外资流动渠道实现,研发创新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商品贸易网络动态演化特征与中国引领策略——基于147个国家的数据
制造业服务化与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提升——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关联与群体影响机制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基于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视角
石油产业链贸易网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电产品贸易网络结构分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网络结构与合作态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贸易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全球高端制造业网络地位: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
“一带一路”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特征及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