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9)
- 2023(7262)
- 2022(6086)
- 2021(5375)
- 2020(4249)
- 2019(9596)
- 2018(9406)
- 2017(17527)
- 2016(9456)
- 2015(10349)
- 2014(10428)
- 2013(10441)
- 2012(10047)
- 2011(9338)
- 2010(9463)
- 2009(8749)
- 2008(8686)
- 2007(7779)
- 2006(7304)
- 2005(6860)
- 学科
- 济(47585)
- 经济(47537)
- 业(23681)
- 管理(23432)
- 地方(18166)
- 企(16746)
- 企业(16746)
- 中国(16266)
- 农(14631)
- 方法(12567)
- 业经(12201)
- 农业(10364)
- 地方经济(10007)
- 发(9696)
- 数学(9469)
- 数学方法(9391)
- 融(8699)
- 金融(8698)
- 银(8464)
- 银行(8456)
- 行(8365)
- 环境(8074)
- 贸(8038)
- 贸易(8028)
- 学(7826)
- 制(7777)
- 易(7663)
- 发展(7209)
- 展(7189)
- 财(7123)
- 机构
- 学院(137927)
- 大学(133394)
- 济(55686)
- 经济(54330)
- 研究(52339)
- 管理(50255)
- 理学(41498)
- 理学院(40939)
- 管理学(40329)
- 中国(40295)
- 管理学院(40042)
- 科学(31592)
- 京(30020)
- 所(26792)
- 财(25431)
- 研究所(23853)
- 中心(23346)
- 农(23281)
- 江(23040)
- 范(22276)
- 师范(22072)
- 北京(19877)
- 院(19067)
- 财经(19066)
- 州(19027)
- 业大(18158)
- 师范大学(17743)
- 农业(17536)
- 省(17438)
- 经(17090)
- 基金
- 项目(85723)
- 科学(67672)
- 研究(65735)
- 基金(59744)
- 家(51537)
- 国家(51017)
- 科学基金(43439)
- 社会(42029)
- 社会科(39742)
- 社会科学(39733)
- 省(35787)
- 基金项目(31726)
- 划(29309)
- 教育(28837)
- 编号(27115)
- 自然(26010)
- 发(25845)
- 自然科(25334)
- 自然科学(25330)
- 自然科学基金(24871)
- 资助(24338)
- 成果(21844)
- 发展(21133)
- 展(20752)
- 课题(20167)
- 重点(19373)
- 创(17751)
- 部(17708)
- 国家社会(16881)
- 创新(16592)
共检索到229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左冰
收益分配问题绝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政治和社会制度安排的"正义"问题。本文基于对农村旅游发展现实的大量观察和前人对于中国社会问题丰富的研究成果,把宏观制度研究与微观行为分析结合起来,将影响旅游收益分配的政治过程内生化、模型化,展现了在农村旅游发展中,各利益主体——政治精英、商人利益集团、社区农民为实现各自的目标价值,在制度激励和约束下就利益的分配进行重复博弈的动态过程。本文指出,旅游收益不平衡的制度性根源在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偏重于增长而未能有效地维护个人和社会的正当利益。仅仅依靠金钱
关键词:
旅游 分配正义 利益集团 社区增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文 李德荃 秦婷婷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越来越明显。如何实现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意识都不强,环保组织的能量远未达到足以制衡其他各方的程度,因此我国不存在所谓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制衡局面。这就需要建立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求能把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诉求与环境保护的大义切实有效地协调统一起来。进而本文论证:环境保护与获取经济效益并非绝对对立。只要树立起长远发展、永续享用的理念,旅游企业和游客也能成为环保的践行者。保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企业获取长远经济利益高度正相关,于是所谓森林生态旅游业...
关键词:
森林旅游 利益主体 利益协调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若凝 孙刘伟 朱玉芳 刘艳萍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益分配是旅游开发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协调各主体间利益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开发商收益过高,收益与保护责任不对等,当地居民收益相对较低,居民与旅游资源开发冲突等问题产生。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
风景资源 旅游开发 利益协调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国庆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社区参与程度不够而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本文从社区参与的角度阐述了乡村旅游中社区居民利益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利益协调机制的优化策略,旨在从根本上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社区参与 问题 利益协调机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海燕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深入,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及协调问题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从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单次博弈入手建立模型,并通过重复博弈模型分析,探索实现利益协调的路径。提出完善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参与机制和构建收益均衡分配机制,解决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协调问题。
关键词:
旅游企业 社区居民 博弈 利益协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严宽荣 张辉
城市旅游发展中各方的利益和矛盾往往错综复杂地纠结在一起,若协调不善将造成城市旅游发展效率低下,城市旅游形象受损。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城市旅游发展中各利益主体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协调措施,试图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旅游发展 相关者利益 协调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进兵
旅游开发商和当地居民是旅游系统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他们都能从中获得利益。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两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表明: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收益分成模式能导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固定收益模式下,当地居民并无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地方政府应重视对当地居民的教育与培训,以提高他们在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的能力。
关键词:
旅游业 利益相关者 利益分配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晓云 赵黎明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对两个核心问题研究出发,利用利益相关者图解法,对农村社区旅游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认定,并区分其属性,得出结论,社区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关键群体,树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观是实现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尽量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对社区旅游进行企业化经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农村社区 生态旅游 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磊 陆林 杨钊
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多元利益主体冲突已经成为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旅游规划是协调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以安徽省温泉旅游规划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识别了温泉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四类利益主体,总结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探讨各利益主体在温泉旅游规划中的功能作用,提出调控不同利益主体间冲突的方法,并通过引入中介组织,对利益冲突问题实施监督,最终形成温泉旅游规划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安徽省温泉旅游有序发展,促进温泉旅游发展成果共享,实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胡宇
对一个由地接社和组团社所组成的旅游供应链在完全信息决策环境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采取了分散定价和合作定价两个定价协调模型。通过对分散定价和合作定价下旅游供应链的利润水平变化分析,得出旅游供应链在合作定价下的利润水平要高于分散定价下的利润水平,而地接社和组团社的利润分配取决于地接社的报价水平,最后为了减少旅游供应链中地接社的利益博弈行为,采用了shapley值法对旅游供应链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协调。
关键词:
旅游供应链 利益分配 产品定价 协调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赟敏 马耀峰 刘军胜
以入境游客、旅游企业、居民、政府4个利益主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设计的22项关于旅游供需协调的测量条款数据,采用均值和方差分析法,对西安市旅游供需协调的感知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四大利益主体对旅游吸引物要素中的城市风光、旅游景区价值和类型以及民俗风情感知度普遍较高。(2)入境游客与旅游企业、居民间的感知差异较显著。(3)四大利益主体对旅游接待设施的感知差异较小。(4)旅游企业与居民在市内交通和景区内部交通感知差异显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国民 林龙
中国农地发展权制度安排的缺陷,使得诸如农地发展权的归属、红利分享的利益平衡、失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等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要建立中国农地发展权利益协调机制:基于农地发展权的性质和国家宏观战略的考虑,非国有农地的发展权应当由国家统一行使和管理;确立农地发展权各方利益的兼顾原则,农地开发所得红利不仅应当妥善照顾到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而且应当惠及区域内未获得开发机会的农地权利人;消除土地增减挂钩制度中的土地财政动因,建立并共享农村地籍数据库和农民对政府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制度的绩效评价机制;藉由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施维树
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党和政府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利益不够协调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解决分配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协调 利益关系 和谐发展 分配收入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婉玲 陈亦雨
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意味着地方利益从单一化、割据化向着整体化、公共化扩展,不同利益诉求的协调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受宏观经济政策性调控思维的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调整仍停留于政策驱动和权力干预阶段,法治思维尚未形成,法律工具的运用尚未进入各级政府的治理视野。区域利益协调既需要政策工具的指引,也需要立法的制度规范,两种治理工具缺一不可。政策工具与法律工具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国家治理理念不相吻合。法律治理模式是协调利益、解决冲突、建立秩序的关键力量,必须强化区域利益调整的法律思维,将成熟的区域政策通过必要程序转化为法律,形成可复制的权威性规则体系,实现区域利益协调由权力干预向法律治理的转型。同时,适时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法》,以法律的顶层设计统一战略愿景,明确权利义务,协调区域利益关系,推动区域整体效能最优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婉玲 陈亦雨
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意味着地方利益从单一化、割据化向着整体化、公共化扩展,不同利益诉求的协调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受宏观经济政策性调控思维的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调整仍停留于政策驱动和权力干预阶段,法治思维尚未形成,法律工具的运用尚未进入各级政府的治理视野。区域利益协调既需要政策工具的指引,也需要立法的制度规范,两种治理工具缺一不可。政策工具与法律工具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国家治理理念不相吻合。法律治理模式是协调利益、解决冲突、建立秩序的关键力量,必须强化区域利益调整的法律思维,将成熟的区域政策通过必要程序转化为法律,形成可复制的权威性规则体系,实现区域利益协调由权力干预向法律治理的转型。同时,适时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法》,以法律的顶层设计统一战略愿景,明确权利义务,协调区域利益关系,推动区域整体效能最优目标的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