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21)
2023(6004)
2022(5348)
2021(4896)
2020(4382)
2019(10270)
2018(10147)
2017(19343)
2016(11098)
2015(12526)
2014(12892)
2013(12941)
2012(12303)
2011(11357)
2010(11506)
2009(10832)
2008(11033)
2007(10118)
2006(8662)
2005(7607)
作者
(36863)
(31052)
(31041)
(29627)
(19363)
(15227)
(14108)
(12455)
(11509)
(11030)
(10750)
(10370)
(10026)
(10021)
(9904)
(9837)
(9804)
(9131)
(9019)
(8939)
(8228)
(7642)
(7636)
(7199)
(7056)
(7027)
(6992)
(6978)
(6413)
(6406)
学科
(46203)
经济(46166)
管理(28726)
(26390)
方法(23500)
数学(20986)
数学方法(20815)
(19940)
企业(19940)
(14512)
(14073)
环境(11226)
(10836)
中国(10279)
地方(9674)
农业(9233)
业经(8661)
(8544)
贸易(8544)
(8338)
(8276)
生态(7392)
(7332)
资源(6985)
(6836)
(6584)
财务(6571)
财务管理(6549)
理论(6246)
(6184)
机构
大学(167749)
学院(167717)
(64037)
经济(62565)
研究(61485)
管理(59992)
理学(51577)
理学院(50916)
管理学(49861)
管理学院(49570)
中国(44272)
科学(43600)
(40846)
(36257)
(34237)
业大(33049)
农业(32655)
研究所(31833)
中心(27959)
(27898)
(26253)
北京(22836)
财经(22581)
(22091)
(22005)
师范(21785)
农业大学(21627)
(20816)
(20482)
(20313)
基金
项目(115582)
科学(87410)
基金(81278)
研究(77575)
(74615)
国家(74065)
科学基金(59933)
(46711)
社会(46330)
基金项目(43905)
社会科(43736)
社会科学(43716)
自然(41203)
(40085)
自然科(40027)
自然科学(40008)
自然科学基金(39251)
教育(34849)
资助(33527)
编号(30813)
重点(27552)
(25745)
计划(24841)
(24699)
成果(24567)
科技(23374)
(23314)
科研(23213)
创新(21978)
课题(21792)
期刊
(69330)
经济(69330)
研究(42106)
学报(36604)
(35982)
科学(30618)
中国(30506)
大学(25421)
学学(24436)
农业(24014)
(21887)
管理(17729)
(13807)
教育(13351)
技术(12722)
业经(11939)
(11869)
金融(11869)
财经(10854)
(10257)
经济研究(10249)
资源(10227)
问题(9804)
林业(9678)
业大(9587)
(9272)
科技(8974)
技术经济(8290)
统计(7724)
农业大学(7601)
共检索到237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尹书乐  王学全  
共和盆地高寒沙区植被恢复区4种典型人工灌木林是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salix psammophila,乌柳salix Cheilophila。选取林龄相近的4种人工灌木林,对群落及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揭示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人工林类型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各人工林类型林下草本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均为沙棘>柠条>沙柳>乌柳,而优势度指数与前者相反。不同林地表层土壤粒径组成差异明显,但细砂粒所占比例较大。试验样地均为碱性土壤,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学全  尹书乐  杨占武  卢琦  杨恒华  陈琦  
共和盆地塔拉滩草原植被3个代表性植物群落是短花针茅+青海固沙草群落、芨芨草群落和川青锦鸡儿灌丛群落。在19个样地95个样方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的基础上,分析3个不同群落结构及土壤质地和养分含量变化特征,调查样地共出现植物32种,其中,川青锦鸡儿灌丛草地出现植物11种,芨芨草草地22种,青海固沙草草地21种。群落生物量和盖度表现为芨芨草草地显著大于青海固沙草草地,青海固沙草草地又显著大于川青锦鸡儿灌丛草地,青海固沙草是3类草地的优势种。0 20 cm的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粒为主。川青锦鸡儿灌丛群落全N、P、K含量比青海固沙草草地和芨芨草草地的高,表现出明显表聚现象。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并有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建光  李保国  卢琦  
基于DEM构建了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的模型,并且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作物水分耗散和放牧因子校正的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和盆地草地的光温生产潜力15·3t/hm2,光温生产潜力约为光合生产潜力的53%,而且在山区约为44%,滩地约为54%,河谷约为58%,所以在共和盆地温度应当是限制牧草生产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并且在山区温度对牧草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②共和盆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约6·6t/hm2,气候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的43%,是光合生产潜力的23%;而且河谷、滩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约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4%和41%,山地约为69%,水分对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建光  李保国  卢琦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共和盆地,依据3个主要气象站(包括20多个临时气象、水文站)长、短期气象资料和2个水文站(沙珠玉和拉曲)的径流数据,以及共和县(恰卜恰站)的土壤水分资料,利用时间序列、数字高程模型(DEM)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结合封育和未封育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牧场载畜量的调查,该文对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布和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年降雨量序列是平稳的,没有周期;而且进一步依据年降雨量与年蒸散发、径流和土壤水分等的相关分析,研究期内共和盆地的气候干燥和荒漠化不是由于降雨量减少直接造成;依据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共和盆地的两个沙带(沙珠玉-塔拉滩和木格滩)的年降雨量分别为250mm...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于洋  贾志清  刘艳书  刘海涛  李清雪  魏登贤  
对高寒沙地青海共和盆地植被恢复区不同类型样地下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全面监测,综合分析了该地区主要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活型中,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与群落中各层次的物种组成情况相同;(2)植被恢复区内,同一群落类型间生态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所呈现出的趋势基本一致,而在不同群落间各指数存在很大差异;(3)在不同的时间序列上,随时间推移,群落逐渐趋于稳定,植被恢复区内不同恢复年限沙丘锦鸡儿群落与丘间地乌柳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递增的变化过程,而优势度指数随恢复年代的变化则呈递减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在保护物种多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恒  杨海龙  贺康宁  王伟伟  高二鹏  刘慧博  王冰洁  
【目的】以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生态位角度揭示不同人工林配置下灌木物种的相互关系以及种群在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方法】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青海大通高寒区的青海云杉林、白桦林、华北落叶松林、云杉-白桦混交林等4种不同人工林配置下灌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计算,分析各种群落下不同灌木种群的关系及其地位。【结果】在白桦人工林群落中,高山柳(Salix cupularis Rehd)和八宝卫矛(Euonymus przewalskii Maxim)的生态位宽度值均为0.999,是该群落中灌木层生态幅度最广的种群,高山柳与八宝卫矛、细叶绣线菊(Spir...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丽颖  贾志清  朱雅娟  李虹  杨德福  魏登贤  赵雪彬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共和盆地不同林龄(5、9、25 a)乌柳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δ18O值,分析它们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性地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通过测定不同林龄乌柳叶片的δ13C值,分析比较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 a乌柳主要利用源自降雨的10~50 cm深处的浅层土壤水分,9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20 cm和地下水补充的30~50、1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25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10~20cm和地下水补充的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3个林龄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5 a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9 a和25 a乌柳,9 a和25 a乌柳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建光,李保国,卢琦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共和盆地,本文依据三个主要气象站(茶卡、恰卜恰和贵南)及18个临时气象站的长短期气象资料和共和县(恰卜恰站)的土壤水分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数字高程模型和Penman-Monteith公式,对共和盆地的年均温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年均温序列是非平稳的,存在线性增长趋势;依据年均温的线性模型,茶卡、恰卜恰和贵南的气温平均每年分别升高0.0247、0.0422和0.0272℃;共和盆地的两大沙地(沙珠玉-塔拉滩和木格滩)处于气温高值区(1.0-4.0℃和1.0-2.9℃),而且气温的空间分布与年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是显著的正相关;由于气温升高,盆地内水汽压饱和差和潜在蒸散增大,表层土壤水分减少,因此共和盆地的气候会逐渐趋于干燥;但研究期内气温升高的效应比较小,所以短期内(尤其是研究期内)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加剧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支金虎  郑强卿  陈奇凌  王晶晶  
通过大田试验探索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红枣叶片光合特性的生育期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红枣叶片净光合速率随之降低;高浓度赤霉素处理会抑制红枣的光合作用,T6处理(5 mg/L 5-ALA+2 mg/L NA2SO4+10 mg/L gA3+15 mg/L CPPU)和T1处理(20 mg/L 5-ALA+2 mg/L NA2SO4)在提高枣树叶片净光合速率、防止水分因蒸腾而过量散失、调节气孔导度、降低气孔限制值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在红枣生长后期,利用5-ALA和CPPU的优势缓冲过量赤霉素对红枣生长的不利作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朝晖  华春  虞蔚岩  宋东杰  蔡垚  吴向华  任源浩  
2009年3月~2010年4月采用干漏斗法和手捡法对南京方山生态公园针阔混交林、茶园、农田等3种典型人工植被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进行初步调查。共采得土壤动物样本3 164个,27个类群隶属于5门12纲23目。结果表明: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弹尾纲(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常年优势类群;双翅目(Diptera)、同翅目(Hom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等足目(Isopoda)、后孔寡毛目(Opisthopora)和鞘翅目(Coleoptera)则为常年常见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季节消长规律分别是夏季>冬季...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孙奎  王祖善  石长宏  张敏欣  
文章调查收集了青海共和盆地"三滩"沙化土地近20年来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困难,提出了6条发展建议,供有关各方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权  李吉跃  王军辉  王宁  孙奎  董蕾  潘昕  
【目的】研究柴达木盆地白刺群落叶片的养分特征,分析土壤养分对叶片营养的影响规律,为白刺退化居群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选择6个重要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分布区域,采集区域中白刺叶片和0~15,15~30,30~45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白刺叶片营养元素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白刺居群间的叶片养分特征,并建立叶片养分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6个区域白刺居群间叶片营养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其中叶片有机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分别为357.43~415.63,26.12~52.65,1.60~4.23和8.03~17.3...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旭  刘玉萍  吴学明  
应用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青海莜麦一号在柴达木盆地种植过程中不同产量水平下生产1 kg籽粒的需水量、总需水量和阶段需水量,以探讨莜麦不同产量水平与需水量的关系、以及高产的科学灌溉措施。结果表明,要取得7000~9000 kg的高产水平,主要不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灌水量,而应在基本满足对水分需求的基础上,把改进耕作措施、增施肥料以及提高灌溉技术等放在首位;苗期灌溉最好是在二叶一心时期,中期在雌雄蕊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和覆盖器官分化期灌拔节水效果都较好,后期一般在灌好扬花水的基础上、灌透建库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雪梅  曹丽君  
【目的】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地带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以粗砂粒、砂粒和粉砂粒为主,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粗砂粒和粉砂粒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②土壤分形维数只与黏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64。芦苇群落和芦苇+骆驼刺群落土壤分形维数较大,而柽柳群落和盐节木群落土壤则相反。③研究区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粗偏程度较大,粒度较分散,土壤粒度特征在靠近绿洲的植物群落与靠近荒漠的植物群落间差异明显。④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与分形维数和粒度特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结论】造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其次植被覆盖度、风蚀因素、有机质含量以及人为因素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晔  王雪梅  
【目的】本文探索了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分布及其土壤环境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为保证绿洲的稳定发展与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运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对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区域上,按低盐区>中盐区>高盐区的顺序依次递减。(2)柽柳、盐节木和盐穗木等乔灌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高于芦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