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9)
- 2023(12289)
- 2022(10162)
- 2021(9416)
- 2020(7820)
- 2019(17949)
- 2018(17922)
- 2017(34099)
- 2016(18961)
- 2015(21516)
- 2014(21694)
- 2013(21269)
- 2012(19974)
- 2011(17986)
- 2010(18331)
- 2009(17194)
- 2008(17596)
- 2007(16061)
- 2006(14069)
- 2005(12742)
- 学科
- 济(73804)
- 经济(73621)
- 管理(58276)
- 业(53117)
- 企(45315)
- 企业(45315)
- 方法(33476)
- 数学(27623)
- 数学方法(27302)
- 财(23792)
- 农(22199)
- 制(20786)
- 中国(20582)
- 业经(18861)
- 学(15485)
- 理论(14410)
- 务(14298)
- 财务(14262)
- 财务管理(14224)
- 农业(14054)
- 体(13880)
- 和(13697)
- 企业财务(13516)
- 地方(13346)
- 银(13338)
- 银行(13307)
- 贸(12848)
- 贸易(12840)
- 行(12646)
- 融(12524)
- 机构
- 大学(273879)
- 学院(271459)
- 济(109823)
- 经济(107262)
- 管理(102180)
- 研究(91591)
- 理学(87367)
- 理学院(86345)
- 管理学(84873)
- 管理学院(84331)
- 中国(70669)
- 京(57479)
- 财(55868)
- 科学(54314)
- 所(46171)
- 农(45401)
- 中心(43358)
- 江(43277)
- 财经(43128)
- 研究所(41369)
- 业大(38894)
- 经(38891)
- 范(36733)
- 师范(36376)
- 北京(36327)
- 农业(35438)
- 经济学(34052)
- 州(33760)
- 院(32896)
- 财经大学(31810)
- 基金
- 项目(175828)
- 科学(137861)
- 研究(132131)
- 基金(126288)
- 家(109316)
- 国家(108345)
- 科学基金(92170)
- 社会(84621)
- 社会科(79062)
- 社会科学(79032)
- 省(68618)
- 基金项目(66436)
- 教育(62810)
- 划(57935)
- 自然(57268)
- 自然科(55857)
- 自然科学(55840)
- 编号(54913)
- 自然科学基金(54884)
- 资助(50571)
- 成果(47025)
- 部(40252)
- 重点(40096)
- 课题(38473)
- 制(37296)
- 发(36977)
- 创(36784)
- 教育部(34891)
- 国家社会(34560)
- 性(34479)
- 期刊
- 济(124967)
- 经济(124967)
- 研究(81750)
- 中国(59393)
- 财(46456)
- 农(42452)
- 学报(42075)
- 科学(38344)
- 管理(37869)
- 教育(35655)
- 大学(32728)
- 学学(30475)
- 农业(28047)
- 融(26719)
- 金融(26719)
- 技术(24346)
- 财经(22156)
- 业经(19463)
- 经济研究(19100)
- 经(18973)
- 问题(16597)
- 业(15297)
- 版(14401)
- 贸(13107)
- 理论(13066)
- 图书(13047)
- 技术经济(12765)
- 财会(12137)
- 世界(12037)
- 科技(11729)
共检索到415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得桂 陶钰
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匹配程度关乎基层治理有效。注重政府、社会和民众行动相统一的共同缔造增强了国家善治能力,也为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阐释共同缔造赋能基层善治的机理,案例实践研究发现县域基层社会治理逻辑与“操作集体制度”的选择逻辑相耦合。在操作选择方面,共同缔造能够助力条抓块统型治理机制的构建,强化治理主体的系统联动,激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集体选择方面,共同缔造可以增强公共治理效能,优化治理结构;在制度选择方面,共同缔造通过深化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为提升善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更加注重治理场域、回应能力、技术赋能和社会关系的优化;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培育内生力量、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基层组织能力并增强治理合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何得桂 武雪雁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赋能型治理”,即通过深入挖掘、灵活应用治理资源,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内在活力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赋能型治理将重要治理要素赋能相应治理主体,以党建引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合力;以载体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建构;以技术运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整体效能;以治理革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效运转,从而有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赋能型治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技术治理,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新趋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联村制度成为转型期地方政府应对社会复杂矛盾、破解基层行政僵化、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探索。基于浙东的田野调查发现,联村制度通过推动干部下沉,以联村联户的形式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打破了科层制的诸多限制,重构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间协调地带,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缓解干群矛盾、加强政府对基层社会需求的回应能力、弥补村级治理公共性的缺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群众日益复杂多元的诉求、村级权力结构对正式权力的排斥、行政体系内过于形式化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等。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何水
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创建并实践的旨在妥善处理信访问题、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基层公论"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机结合,是探索有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其对加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提高公共事务治理水平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基层公论 基层社会治理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亚华 李星光
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乡村治理面临规则缺失、规则不适、规则漠视等多重制度困境,而数字技术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新机遇。本文构建乡村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阐释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乡村治理的理论机制,并利用经验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规则供给方面,数字技术降低乡村治理规则集体选择和村规民约宣传修订的成本,提高乡村治理规则供给效率和适配性;在规则执行方面,数字技术改善监督与惩罚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的运行效率,促进规则有效落地;在规则维护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治理交流平台建设,为规则维护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撑保障。本文的研究呈现了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乡村治理的机制,为推进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启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制度分析
[期刊] 求索
[作者]
苗大雷
结合商品房小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案例,并基于“组织—利益—情感”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组织下沉、利益联结和情感黏合构成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机制。其中,组织下沉机制提供组织载体并确保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利益联结机制为多元主体提供激励方式和参与动力,情感黏合机制提供情感和价值支撑。三种机制相辅相成,使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延伸到居民小区,积极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增进情感交流,对政府、市场、社会及居民等治理主体进行有效组织和动员,从而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晓峰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增强现代国家的制度能力。正式制度建设的“精度”要求与人民生活实践中的“温度”诉求之间存在张力,考验着治理主体的权衡和实操能力。当前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加强人民需求反馈机制建设,使基层治理主体常规性回应民众诉求的方式方法成为正式制度的一部分,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建设与城乡基层社区和谐发展的协同性。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形成国家制度能力建设的“双层架构”,既要在顶层架构方面加强全国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等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又要在底层架构方面重视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等基层社会的制度建设,以推进“三治融合”实践创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苗红娜
本研究利用6089份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动因,并对目前公民参与不足的问题进行回应。研究发现,个人利益对于公民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并不稳健,而公共利益诉求、制度要求以及从众心理是公民进行基层参与的重要动因,尤其是制度要求以及民众与党员干部的紧密程度这两个外部因素,不仅影响公民总体参与经历,更是对选举、公共决策讨论、社区管理及公益活动参与具有正向影响。文章丰富了学界关于公共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水平具有实践启示。在“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时,要优化公民参与的氛围,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强化公共利益的价值培养,并增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沟通。
关键词:
公民参与 个人利益 制度要求 公共利益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志明
无论原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次生态环境问题,都已达到了人类承受的极限。文章列举了我国日常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昭示其严重程度,警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提出"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是传统基层社会环保意识的文化底色。分析了"天人合一"的"天"的内涵,概括了"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思想。指出在德高望重的基层社会家族族长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继续弘扬"天人合一"生态文化。认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优秀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就是要加强广大民众生态文化修养,培养人类的生态道德人格,恪守人与自然的"统一、互补、和谐"原则。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美丽中国 生态文化 环境保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龙顺 蒋硕亮 陈贤胜
遵循“制度基础→资本保障→行动结果”的作用链条,构建了“制度-资本-行动”的分析框架,并借助鲁西南S镇“水污染治理共同体”的案例深描,呈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科层制下的制度创新和权力下放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奠定基础,制度创新促进共同参与,权力下放实现赋权增能,但该过程普遍面临着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摩擦和调适;基层政府正式治理资源不足使其通过公众协同共治、官员关系运作和政府间利益共谋等方式嵌入非正式治理资源;个体资本禀赋的价值属性使得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差异性;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政府策略表现为维护政治稳定和任务导向下的行政动员、基层政府“适应性执行”以及基层官员“职位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公众策略表现为权益受损及参与意识的提高促进参与实践,企业主利益驱使下的不同策略转换,村干部在政府、村民与自身之间“三重角色”扮演中寻求综合收益最大化。因此,基层治理实践中,需要从上级政府、镇政府、村民、企业主、村干部等多主体视角优化制度设计、强化资本保障、调适利益取向和目标追求,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施远涛 赵定东 何长缨
温州通过慈善文化润人心完成道德约束、通过榜样力量化德行实现道德施教、通过公益服务安邻里主导道德建构的德治模式是新时代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实践和有效探索。它既是对中国传统社会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方式的继承,也是本土性资源和地域性规范的最佳结合,同时又有利于实现基层治理理念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通过党建引领构建立体的新德治格局、通过规范伦理制度推动"德治"向"德制"的转变以及通过树立新型社区领袖权威实现法治、自治与德治有机融合是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德治 基层社会治理 温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红梅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是联系政府和群众的基础组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关系城市高速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之命脉。传统的治理模式、治理主体、治理体系已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城市要发展必须要进行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政府已意识到多重治理主体介入城市基层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城市公民参与程度对城市基层社治理改革的影响毋庸置疑。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从公民参与视角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电子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治理时代,重视引导公民参与,才能形成有效治理体制与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公民共同承担的"协同治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
城市 基层社会治理 贵阳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查旺斯基
村民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党和国家执政根基的稳固。文章以阿坝州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基层农村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和暴露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民族地区 农村基层社会 治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俞松柳
大多数城市里的社区,实际上只是居民的居住区,居民之间彼此少有联系,常常是孤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少了,情感交流更是缺乏。如何在社区建设中让居民们重拾共同体生活,让社区居民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御跸社区探索和实践的方向。通过几年的努力,"三和交流社""百老惠学堂""民家工作室"具有"同自觉、共做主、互为师、自评价"特质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纷纷建立,为提高居民学习热情和生活品质、促进居民情感交流、实现区域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基层社区 社区学习共同体 社区教育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露 周建国
在政策倡导与实践探索的双重推动下,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成为应对新问题、化解矛盾冲突与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神奇”的概念,创新同时满足组织行动所追寻的合法性逻辑和结果逻辑。处于多重制度环境中的基层行动者,或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境、特殊需求与利益选择塑造“典型实践”,或迫于制度化压力而采取任务式创新、趋同化创新与展示型创新等策略行为,由此形成基层治理创新的不同实践样态。基层治理创新乱象丛生,有碍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基于制度与行为的融合视角,阐释基层行动者的制度压力与回应行为及其制度性同构、策略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乱象生成于合法性逻辑对结果逻辑的挤压、策略行为运作的隐性空间以及制度逻辑与行为逻辑的互构,进而提出从识别创新样态、矫正创新乱象与促进创新变革等方面优化基层治理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