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9)
2023(6679)
2022(5540)
2021(4989)
2020(4202)
2019(9211)
2018(9156)
2017(17669)
2016(9451)
2015(10358)
2014(10216)
2013(9916)
2012(9101)
2011(8121)
2010(8151)
2009(7755)
2008(8112)
2007(7253)
2006(6407)
2005(6277)
作者
(25725)
(21792)
(21445)
(20570)
(13863)
(10290)
(9739)
(8227)
(8136)
(7792)
(7353)
(7289)
(7109)
(6930)
(6856)
(6629)
(6445)
(6349)
(6321)
(6142)
(5379)
(5175)
(5131)
(5007)
(4897)
(4861)
(4733)
(4694)
(4219)
(4140)
学科
管理(39154)
(35637)
经济(35542)
(34533)
(31605)
企业(31605)
(17490)
方法(15212)
(14955)
数学(13137)
数学方法(13049)
(12286)
财务(12266)
财务管理(12246)
企业财务(11824)
(10343)
业经(9324)
体制(8929)
(8709)
中国(8500)
(8341)
银行(8334)
(7851)
(7707)
金融(7702)
(6501)
(6209)
制度(6206)
技术(5931)
(5755)
机构
大学(138302)
学院(135757)
(59179)
经济(57994)
管理(55443)
理学(47777)
理学院(47348)
管理学(46814)
管理学院(46547)
研究(42572)
中国(34885)
(34245)
(27951)
财经(26395)
(24060)
科学(21545)
(20558)
中心(20321)
(19907)
财经大学(19871)
经济学(18871)
(17885)
北京(17483)
研究所(17297)
经济学院(16925)
业大(16425)
商学(16302)
商学院(16148)
(15876)
(15377)
基金
项目(87963)
科学(72062)
基金(68231)
研究(65592)
(58285)
国家(57838)
科学基金(51562)
社会(45168)
社会科(42926)
社会科学(42920)
基金项目(35828)
自然(32666)
自然科(32020)
自然科学(32013)
(31840)
自然科学基金(31537)
教育(30577)
(27243)
资助(27172)
编号(25533)
(23961)
成果(21725)
(21359)
国家社会(19542)
重点(19345)
教育部(19266)
(18789)
人文(18595)
(17810)
创新(17665)
期刊
(65536)
经济(65536)
研究(42885)
(30572)
中国(27881)
管理(22733)
(18220)
金融(18220)
学报(18075)
科学(17187)
(16438)
大学(15184)
财经(14772)
学学(14418)
(12497)
教育(12068)
农业(10265)
经济研究(10025)
技术(9964)
业经(9299)
财会(8257)
问题(8246)
会计(7704)
理论(7057)
(6432)
(6252)
实践(6135)
(6135)
现代(6069)
(5983)
共检索到208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文南翔   胡日东  
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7—2021年数据,考察共同机构所有权在企业第二类代理问题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显著抑制控股股东私利行为,该结论经Heckman两阶段、PSM等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说明共同机构投资者扮演监督者,而非合谋者角色。机制分析显示,共同机构投资者对控股股东具有更低的监督成本,可以通过退出威胁与委派董事的方式抑制控股股东私利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对非国有性质的企业来说,上述抑制效应程度更大。共同机构所有权能提升企业价值,且共同机构所有权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交乘项越大,企业价值越高,意味着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监督控股股东提升企业价值,呼应主旨结论。因此,建议监管部门积极引导和规范共同机构所有权,以缓解中国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同时企业也应当充分利用共同机构所有权的信息优势,大力促进企业间协作,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付秀  马云飙  王运通  
已有文献认为,大股东的退出威胁可以缓解股东经理人利益冲突,降低经理人的代理成本。本文基于新兴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特征,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大股东的退出威胁是否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以股权分置改革事件作为退出威胁的替代变量,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股东退出威胁显著降低了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提升了企业业绩。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当其他大股东退出对控股股东财富的影响更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更高)、退出更可信(持股比例相对于控股股东更少)以及处于对控股股东外部约束更差的环境下(法律环境较差地区和非四大审计的公司),其退出威胁更为有效。进一步检验的结果表明,大股东的退出威胁还加强了经理人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毛玥  胡国强  张俊民  
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共同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备受关注。从共同机构所有权的视角,实证考察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超额商誉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超额商誉。进一步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对超额商誉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机制与退出威胁机制实现的;共同机构所有权能降低企业并购后的商誉减值风险。因此,上市公司要积极引入共同机构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优化并购目标,抑制超额商誉。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曹廷求  王倩  钱先航  
本文采用流行的终极所有权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私利进行了量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4和2005年1099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检验了公司治理状况对于大股东控制私利的约束效果。我们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整体上与大股东控制私利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这种公司治理的总体效果是监事会治理和经理层治理两种治理机制对于大股东控制私利作用的叠加,除此之外的四种治理机制并没有起到约束大股东控制私利的显著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的公司特征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股东控制私利。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新光  盛宇华  
学术界关于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仍存在分歧。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研究视角,基于2008—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样本,探究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共同机构所有权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协同治理假说。机制分析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低或当高管具有金融背景时,共同机构所有权发挥的协同治理效应越显著。结论对进一步激励资本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和规范监管共同机构所有权行为具有重要启示,同时可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性证据与实践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春贤  邓玮民  
防范化解股价崩盘风险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针对共同机构所有权这一股权结构特征,以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公司能够有效抑制股价崩盘风险,支持了“协同治理假说”。在使用Heckman二阶段、PSM-DID方法控制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信息透明度与公司治理水平在共同机构所有权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且共同机构大股东抑制股价崩盘风险的效果在国企及集中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更能发挥其治理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华宾  陈海声  陈宁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梁星   杨晓晨   张弛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机构投资者成为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共同机构所有权并未得到现有研究的充分关注。文章以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索共同机构所有权以及其联结程度、持股比例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降低了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信息披露质量和代理成本是共同机构所有权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市场化进程迅速的地区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丰富了对于共同机构所有权经济后果的研究,为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和降低资本成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振山   于方坤   刘津雨  
本文从股票更名的动机出发,考察了企业策略性股票更名行为与控股股东私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私利提高了发生策略性股票更名的可能性,并且在策略性更名公告期伴随有明显的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支持了策略性更名的私利动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更易发生策略性股票更名事件,同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较高以及主营业务利润较低时,控股股东出于私利动机进行策略性股票更名的可能性更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晶  陈工孟  包文卿  陈峥嵘  
文章基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视角研究了控股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问题,特别考察了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有助于缓解控股股东过度投资。基于Richardson(2006)预期投资模型,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对过度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显著弱化这种分离度与过度投资之间的正向关系。政府控股公司比私人控股公司的过度投资更为严重,而改善外部治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投资。文章为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提供了证据,同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有效缓解了过度投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晓苏  张继袖  唐洋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检验了控股股东所有权、双向资金占用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所有权与应计项目之间存在倒"N"型曲线关系;在控股股东持股较少时,控股股东通过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降低了盈余质量,与所有权防御效应一致;当控股股东持股较多时,控股股东所有权与盈余质量之间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文章认为,如果控股股东通过双向资金占用影响盈余质量,那么盈余质量是低的;如果控股股东没有通过双向资金占用影响盈余质量,双向资金占用行为本身也会降低盈余质量。文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鹏  周黎安  
本文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根据2001-2004年中国A股市场数据,研究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即所有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有负的“侵占效应”,现金流权则有正的“激励效应”;控制权的“侵占效应”强于现金流权的“激励效应”;随着两者分离程度的增加,公司绩效将下降,并体现出递增的边际效应。本文进一步从资金占用的角度验证了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这两种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秀田  许永斌  
面对控股股东攫取私有收益,中小股东往往表现出"理性冷漠"或者选择"用脚投票"卖出股票,而非积极监督。通过建立数理模型首先研究中小股东在约束控股股东自利行为上所起的作用;其次分析影响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决策和监督控股股东意愿的因素,合理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中小股东对控股股东自利行为不采取积极监督的原因;最终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降低维权和监督成本等方面着手,努力营造激励中小股东维权和监督意愿的制度与法律环境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纪玉俊  
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基于企业所有权的视角,文章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两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以金字塔控股结构为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牟伟明  
由于两类代理问题的存在,企业成本费用与业务量之间的增减变动可能会呈现出粘性特征。从代理成本角度出发,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对比样本探讨所有权性质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存在费用粘性,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费用粘性程度更大,且费用粘性主要体现在管理费用粘性上。不同所有权性质的大股东控制对费用粘性是有差异的:民营企业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抑制管理费用粘性,而国有企业的实证结果则相反。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提高股权制衡度都有利于抑制负面的管理费用粘性。应进一步优化国有股权结构,增强决策科学性;加强费用支出管理,控制相关费用过快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