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08)
2023(5306)
2022(4347)
2021(4128)
2020(3191)
2019(7407)
2018(7215)
2017(14346)
2016(7900)
2015(8734)
2014(8798)
2013(8608)
2012(8256)
2011(7537)
2010(8031)
2009(7438)
2008(7249)
2007(6495)
2006(5950)
2005(5502)
作者
(20968)
(17369)
(17104)
(16533)
(11370)
(8174)
(8032)
(6766)
(6504)
(6429)
(5799)
(5737)
(5618)
(5525)
(5483)
(5341)
(5160)
(5102)
(5086)
(5007)
(4360)
(4212)
(4112)
(4099)
(3975)
(3974)
(3955)
(3792)
(3529)
(3511)
学科
(27542)
经济(27492)
管理(20803)
(20224)
(15656)
企业(15656)
(9989)
中国(9288)
(8812)
方法(8777)
(8419)
贸易(8416)
(8253)
(8152)
(7523)
金融(7520)
数学(7097)
(6976)
数学方法(6920)
(6826)
银行(6822)
(6643)
业经(6597)
农业(6393)
地方(6086)
及其(5843)
政策(5637)
(5347)
税收(5145)
(5111)
机构
学院(109217)
大学(108441)
(48573)
经济(47435)
管理(40718)
研究(40665)
理学(33866)
理学院(33494)
管理学(33067)
管理学院(32845)
中国(32531)
(24973)
(22832)
科学(21097)
(19994)
中心(18511)
财经(18305)
研究所(17694)
(17417)
(16637)
(15943)
师范(15879)
北京(15077)
(14806)
(14802)
经济学(14647)
(13741)
财经大学(13372)
经济学院(13084)
师范大学(12749)
基金
项目(64691)
研究(52783)
科学(51384)
基金(46147)
(38703)
国家(38318)
社会(33084)
科学基金(32561)
社会科(31362)
社会科学(31358)
教育(24445)
(23752)
编号(22840)
基金项目(22641)
成果(21019)
(20811)
资助(19522)
自然(18746)
自然科(18289)
自然科学(18284)
自然科学基金(17950)
课题(16302)
(15182)
(14734)
(14672)
重点(14406)
项目编号(13921)
(13787)
国家社会(13444)
(13382)
期刊
(58236)
经济(58236)
研究(38967)
中国(23196)
(17574)
(16586)
金融(16586)
教育(16409)
管理(15679)
(14548)
科学(11849)
学报(11373)
国际(10281)
农业(10098)
大学(9479)
经济研究(9419)
(9316)
业经(8903)
技术(8869)
学学(8530)
财经(8477)
问题(7539)
世界(7346)
(7325)
(6077)
论坛(6077)
现代(5646)
(5431)
图书(5389)
理论(5255)
共检索到1811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卫东  叶银丹  刘晨  
共同富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坚持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方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完成,政策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差距水平有所波动,但总体处于国际中等、相对可控水平。其中,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制度对稳定我国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在减贫、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实施了大量政策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城乡、区域和行业差距。较之于收入差距,我国财富差距相对更大,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过快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导致的收入效应。此外,由于缺乏遗产税等制度安排,我国代际收入惯性较强并且存在城乡分化现象。从国际对比的角度来看,我国还存在劳动报酬比重偏低;间接税比重远高于个人所得税、企业税等直接税比重;房产税有待推进;遗产税尚未开征;养老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高收入群体和行业薪酬限制规范性、针对性有待加强;三次分配作用有限等问题。未来,建议通过持续推动创新、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全球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加强税收对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调节,做好房产税试点工作并积极稳妥推进房产税立法和改革,加快研究和推动遗产税;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负担。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蔡之兵  张青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维度,实现共同富裕都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演变,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命门"在于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门"则是必须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三大难点是,要素生产能力天然性失衡导致的极化效应、市场分配机制自然性失控导致的马太效应、国家分配制度必然性失效导致的积累效应。我国的减贫之路以精准扶贫机制破解要素生产能力天然性失衡难题,以国家力量集中机制破解市场分配机制的自然性失控难题,以共产主义信仰破解国家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失效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参考。因而,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坚持不断提高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工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提升执政能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仲昭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在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畅想,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构想以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构思中总结而来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对新时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具有指导意义。实现共同富裕是无数共产党人的宏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坚持文化自信为共同富裕凝聚力量,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要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戴安林  
针对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发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党锲而不舍追求的目标;只有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才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初金哲  佟丹丹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梳理归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的诸多成效,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缩小地区、城乡与收入差距以及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由此形成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启示,包括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等。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增武  
色诺芬的《经济论》以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为体现撰写的,第一次使用"经济"一词,特指"家庭经济",即《经济论》是家庭理财的著作,或说时下的财富管理有内在的逻辑自洽性。《经济论》含财富管理分析框架中的家庭分析、机构选择、资产配置、财富传承和公益慈善等,其中与资产配置相关的策略有定投策略、平衡策略、套利策略等,堪称财富管理领域的"通论"。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建议明确提出:未来"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经济论》对"共同富裕"也有涉及。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彬斌  汪德华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明确共同富裕的内涵、对象指向和总体路径。富裕既有动作含义又有状态含义,动作主体和对象指向都是全体社会成员,具有人民性;状态含义上的内容指向以物质财富丰富为本义,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共同富裕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从事获得更多财富的活动过程,以及共同达到富裕状态。共同富裕理念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只有中国共产党将其明确为发展目标,并提出分步骤实现的战略构想和阶段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仅为社会成员更好获得物质财富提供了坚实保障,也在超越物质财富的层面扩展了富裕的内容指向和实现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但推进共同富裕仍将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兼顾社会成员需要和社会供给可能,协调系统推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余卫   朱学博   杨珂  
要想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明确我国共同富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将共同富裕分解为“富裕度”和“共同度”两个子系统,并设计共同度函数和富裕度函数相结合的“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度指数模型”作为评判共同富裕进程的依据。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数据的测算以及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σ收敛、β收敛等方法检验,发现我国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度具有短期稳定、长期上升的特征,实现了由濒临失调向勉强协调的转变,且我国共同富裕总体上存在空间收敛性,但各区域存在增长速度不均、发展水平不齐的特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胜定  
浙江省是共同富裕建设示范区,承担着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本机制,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发挥价格机制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要围绕共同富裕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和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供求、激励和风险保障等三项机制的作用,不断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完善价格调控机制,提升价格治理能力,为"共同富裕"建设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胜定  
浙江省是共同富裕建设示范区,承担着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本机制,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发挥价格机制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要围绕共同富裕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和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供求、激励和风险保障等三项机制的作用,不断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完善价格调控机制,提升价格治理能力,为“共同富裕”建设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元源   秦武   吴亮   陈意锒   李龙真  
选取2012—2021年31个省份相关数据,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分别构建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强度和共同富裕水平量化评价体系,并通过ArcGIS刻画两者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对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破除区域协调发展壁垒、实现整体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强度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2)随时间推移,省域间共同富裕政策强度差距不断缩小,共同富裕水平“高—高”集聚地区不断扩大,“低—低”集聚地区不断缩减。(3)当地共同富裕政策通过府际政策学习和涓滴效应产生空间溢出影响区域共同富裕水平。(4)地理区位、制度阶段、经济效率和资源错配4种因素对共同富裕政策的空间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对构建区域政策协调发展机制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惠献波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科技金融为共同富裕实现注入了新活力。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检验了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检验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科技金融政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区位条件优越、资本配置效率高、创新能力强及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探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健   王魏  
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简称“科技金融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6—2022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模型,量化评估了科技金融政策赋能共同富裕的净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科技金融政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科技金融政策的经济效应,可为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理论支撑和丰富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潘益群  叶海平  
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但所有的理解都关注着同一个问题,即如何逐步控制与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现行的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毫无疑问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我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策性的公共政策研究。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约翰·罗思义  
作为中国"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一部分,共同富裕政策将通过提振中国经济,最终实现提高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的近期,中国提出的共同富裕政策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中国国内反应非常积极,境外则对此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为"事实胜于雄辩"这句格言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而已。事实是,流入中国的外国投资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虽然美国的政治媒体和以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为代表的少数经济学者试图阻止这种情况发生。搞清楚它们阻止投资流入中国的企图及其落空的原因,对于判断国际经济形势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因为它解释了为何共同富裕政策会提振中国经济。笔者将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阐述事实,然后再对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