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87)
2023(19941)
2022(16707)
2021(15215)
2020(12591)
2019(28528)
2018(27486)
2017(51112)
2016(27415)
2015(30291)
2014(29787)
2013(29387)
2012(27107)
2011(24724)
2010(24698)
2009(22782)
2008(21501)
2007(18413)
2006(16228)
2005(14555)
作者
(79275)
(66181)
(65727)
(62324)
(41868)
(31878)
(30003)
(25906)
(25366)
(23365)
(22612)
(22460)
(20824)
(20820)
(20484)
(20443)
(19596)
(19442)
(19150)
(18989)
(16283)
(16231)
(16017)
(15129)
(15062)
(14718)
(14526)
(14293)
(13291)
(12907)
学科
(118048)
经济(117942)
管理(76830)
(75744)
(59847)
企业(59847)
方法(51600)
数学(46286)
数学方法(45787)
中国(37965)
(34313)
(30555)
地方(29409)
(29163)
金融(29160)
(27622)
银行(27568)
业经(27067)
(26612)
农业(23788)
(22863)
(22374)
贸易(22356)
(21700)
(21445)
(18953)
财务(18894)
财务管理(18854)
环境(18213)
企业财务(18088)
机构
学院(381628)
大学(380886)
(160360)
经济(157275)
管理(147052)
研究(132425)
理学(127188)
理学院(125794)
管理学(123564)
管理学院(122867)
中国(105711)
科学(80957)
(79980)
(73496)
(69404)
(66030)
中心(63878)
研究所(60226)
业大(58933)
财经(58543)
(56492)
农业(54350)
(53549)
经济学(49968)
北京(49781)
(48960)
师范(48348)
(47855)
(45528)
经济学院(45301)
基金
项目(265156)
科学(209485)
基金(194337)
研究(188663)
(171849)
国家(170429)
科学基金(146215)
社会(123073)
社会科(117082)
社会科学(117051)
(103287)
基金项目(102340)
自然(94875)
自然科(92724)
自然科学(92700)
自然科学基金(91069)
(87275)
教育(86192)
资助(79179)
编号(74583)
(60456)
重点(60328)
成果(58934)
(58102)
(55537)
国家社会(52580)
创新(51973)
科研(51522)
课题(51061)
教育部(49874)
期刊
(169855)
经济(169855)
研究(109058)
中国(78860)
学报(64753)
(63603)
科学(58053)
(55825)
管理(53311)
大学(48995)
(48002)
金融(48002)
学学(46114)
农业(43182)
教育(36819)
技术(32272)
业经(29202)
财经(28727)
经济研究(28539)
(24728)
(22795)
问题(22178)
图书(20032)
统计(18912)
(18900)
(18424)
理论(18361)
资源(18166)
技术经济(17910)
科技(17569)
共检索到5762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太文   武小龙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已成为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基于200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配置均衡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源配置方式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经济要素、人力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等方面,乡村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乡村人才要素存在显著的非均衡配置,明显抑制城乡发展的融合效应;人口城镇化发展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政策和农业技术开发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效应;地域开放程度亦有助于抑制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此,需要进一步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强化财政支农力度、推动人才回流与乡村人才精英培育、引进现代技术赋能乡村,并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反贫困政策等方面深化改革,真正达成城乡要素的双向流通与平衡配置,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茂聪   黎敏辉   范晓婷  
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利用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教育对共同富裕具有稳健的促进效应。教育通过提高税收收入、促进人口流动、提升创业活力及促进高水平就业四条路径促进共同富裕。我国教育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具有鲜明的地区异质性和教育层级异质性。东部和中部地区教育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而西部地区教育对共同富裕无显著影响。中等教育显著促进了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而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共同富裕无显著影响。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动西部地区教育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加大中等教育发展力度,改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英杰  
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是推动我国共同富裕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测算了我国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共同富裕,其中,数字化程度增加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最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地区创业水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来促进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域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对于共同富裕的边际影响逐步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鑫  曹洁  
运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城乡融合存在经济融合优于生活融合、东部优于中西部的特征,并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劳动力、资本、技术要素集聚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对城乡经济融合产生了正向集聚效应,且劳动力市场化在欠发达地区能够显著且持续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农业资本投入对经济融合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具有前置性、农业现代化技术提高对经济融合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较弱。其次,劳动力、资本和技术难以对城乡生活融合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农业资本投入增加能够在当期显著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生活融合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更有针对性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举措。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薇  李瑞  魏阳阳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要素配置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创新要素配置对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创新要素配置不仅可以通过数字经济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独立中介渠道来提升区域共同富裕水平,还可以通过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链式中介渠道来发挥作用,其中数字经济的独立中介效应最为突出;(3)创新要素配置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受到数字经济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4)创新要素配置对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在落后地区更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安雪慧  元静  
中等职业教育是城乡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路径之一。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质量投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比较影响效果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规模下的差异性特征。研究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比和在校生数占比提高、质量投入增加对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且该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特征;在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下,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路上中等职业教育仍可有为,可继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路径;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有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完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文   李克强   付海洋  
文章基于生产和分配的视角,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选择系统GM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助力共同富裕,但这种助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且数字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存在双门槛特征而非简单的线性函数,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对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最为显著。中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资金配置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应促进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技能均等化,规范数字金融风险的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和资金配置,使数字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慧琳   杨望   谭小芬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随着中国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共同富裕必然以数字经济为依托。文章基于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两个维度建立了共同富裕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建立了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并使用熵权法对二者进行测度。采用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既能促进总体富裕,又能促进共享富裕。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制度质量越高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驱动效应越强。提升地区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鼓励创业是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重要传导机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珂琦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是中国形塑全新发展格局,探寻公平与效率间最佳动态平衡点,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原生动能。选取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内在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助力城乡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在不同地理区位与产业结构地区呈现出异质性影响范式,具体表现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胡焕庸线”西北地区、低产业结构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更强。机制检验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可增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且在跨越10.2375门槛值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效能更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锋   吕京根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好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开辟了新路径、注入新动能。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入手,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面板回归和门槛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提高具有较强影响;当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从全国层面来看,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由弱变强,其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门槛特征,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东平  丁力人  高名姿  
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基于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具体来说,银行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减,而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增。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具备明显的普惠性和规模经济特征,对中西部地区、对中大规模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优化宏观要素配置结构和流动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东平  丁力人  高名姿  
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基于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具体来说,银行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减,而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增。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具备明显的普惠性和规模经济特征,对中西部地区、对中大规模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优化宏观要素配置结构和流动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俞鹏   朱小玲   姚清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探究创新要素配置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可以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该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创新要素配置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创新要素配置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受到城乡融合的单一门槛影响;创新要素配置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浩天   肖延玉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是检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最高,生态保护居中,数字经济最低;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低水平段位呈上升状态;从空间上看,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作为制约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驱动、政府调控、科技支撑的驱动效果依次递减。因此,要制定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构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构式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长学  刘晓萍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包括5亿多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