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16)
2023(8191)
2022(6879)
2021(6668)
2020(5315)
2019(12307)
2018(12023)
2017(22855)
2016(12848)
2015(14246)
2014(14223)
2013(13663)
2012(12754)
2011(11561)
2010(11641)
2009(10401)
2008(10001)
2007(8957)
2006(8214)
2005(7366)
作者
(33647)
(28429)
(27830)
(26839)
(18366)
(13599)
(12999)
(10898)
(10813)
(10431)
(9590)
(9489)
(9297)
(8884)
(8868)
(8723)
(8499)
(8459)
(8191)
(8086)
(7035)
(6889)
(6722)
(6680)
(6386)
(6328)
(6325)
(6132)
(5645)
(5624)
学科
(46220)
经济(46149)
(31233)
管理(31011)
(20627)
企业(20627)
(20488)
地方(18435)
农业(14705)
中国(14005)
方法(13763)
数学(12239)
数学方法(11933)
(11830)
业经(10529)
(9485)
贸易(9475)
(9402)
(9107)
(9053)
地方经济(8872)
(8857)
教育(7807)
环境(7793)
收入(7325)
及其(7221)
(7079)
银行(7076)
(6924)
金融(6919)
机构
学院(166459)
大学(162024)
(64893)
经济(63248)
研究(60484)
管理(60078)
理学(50804)
理学院(50045)
管理学(49002)
管理学院(48660)
中国(46178)
科学(36678)
(34980)
(31346)
(29851)
中心(29179)
(28336)
(28295)
(27008)
研究所(26881)
师范(26853)
(24852)
财经(23235)
业大(23065)
(22548)
北京(22178)
农业(21529)
师范大学(21328)
(20778)
(19843)
基金
项目(110409)
研究(86909)
科学(86768)
基金(76613)
(65883)
国家(65185)
科学基金(55312)
社会(53246)
社会科(50059)
社会科学(50051)
(44608)
教育(40628)
基金项目(40504)
编号(37987)
(37805)
自然(34244)
自然科(33295)
自然科学(33285)
自然科学基金(32627)
成果(32250)
资助(30518)
课题(27633)
(25680)
重点(25132)
(23923)
(23460)
(22583)
(22574)
规划(21483)
项目编号(21471)
期刊
(80123)
经济(80123)
研究(53394)
中国(39940)
教育(28884)
(27108)
(23515)
科学(22332)
学报(22021)
管理(21151)
(18971)
金融(18971)
农业(18267)
大学(17103)
学学(15636)
技术(15072)
业经(14074)
经济研究(11619)
问题(10624)
财经(10601)
资源(10075)
(9615)
职业(9381)
(9240)
(9200)
(8595)
图书(8563)
(8375)
论坛(8375)
(7923)
共检索到266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启龙   陈嵩  
中职学生的升学行为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基于青海、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甘肃6个省24个地市州21980名中职在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就当前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普遍较强,其中女生意愿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地区学生升学意愿和求学地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中职学校总体水平以及学费减免政策等因素对学生升学意愿均存在显著性正向回归效应。据此提出:当地中职学校要有效激发学生升学意愿,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升学行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合理统筹当地和外部高等教育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升学诉求;加大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同步提高学生和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技术能力基础;优化助学政策供给方式,缓解学生求学和升学的后顾之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茂坤  朱建雄  蔺全录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型、生存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待改善型深度贫困地区,加快该地区农户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地调研发现,地理环境险要、土地碎片化、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地方基层政府职责不到位等因素阻碍了土地流转,提出解决土地碎片化、明确农户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等土地流转对策措施。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苏荣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学校办学质量较差,导致当地贫困人口缺乏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技能。通过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云南省怒江州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专业设置与地方民族特色产业不匹配,职业教育在当地的认可度很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等发展困境。需要紧扣地方民族特色产业来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雪杰  
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量化了再分配过程中居民获得的社会福利和第三次分配中的其他转移性净收入对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并测度了可支配收入形成后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所需的额外福利强度。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为相对贫困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再分配确实降低了居民收入的相对贫困率,全国社会福利减贫效应达到15.81%;再分配改变了相对贫困率最低省份的分布格局,但未改变相对贫困率最高省份的分布格局,也未改变相对贫困程度东、中、西依次递增的区域分布模式。居民实际获得的社会福利强度及其减贫效应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特征,社会福利一定程度的错配影响了其整体减贫效应;第三次分配在减少相对贫困方面的作用有很大提升空间,地区差异不大;中国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所需的平均额外福利强度为2.07%,表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增的特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檀学文  
基于对国内外相对贫困研究文献和国外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的梳理,以及对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读,本文论述了中国中长期进程中解决相对贫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可以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框架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为了充分满足贫困和社会进步监测以及减贫政策需要,中国现阶段可以制定多元的相对贫困标准体系;中国解决相对贫困应坚持国际上普遍采纳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三支柱”战略,但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必要的调适,尤其是应继续坚持发展支持战略与政策导向;相对贫困治理需转向常规化,对大扶贫格局进行优化,实行制度化、法制化的贫困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文娟   成姝荣   修文彦   吴海珍   东军  
[目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口基数大,农牧区广阔,贫困问题复杂而特殊,其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或者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返贫风险较高。基于此,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为例,对其进行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精准找出不同区域的致贫原因、返贫风险,为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获取一手数据,结合A-F双界限法对各区域进行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与测算。[结果]内蒙古地区基本不存在收入维度的贫困,生活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也较低;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主要是环境维度被剥夺,教育维度次之,第三是健康维度;东部区域主要是教育维度被剥夺,其次是健康维度,第三是环境维度。[结论]内蒙古自治区整体农牧户家庭基本满足其生活需求,但收入维度的可持续增长仍值得重视,且东中西部区域农牧户相对贫困区域性差异明显,东部区域对内蒙古牧区相对贫困状况影响较大。东部区域可着重推进教育培训工作,中部区域扩大疾病报销范围,西部区域适当取消部分医疗保险限制条件,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和社会保障监管力度。加强环境治理、提高教育水平以及建设生态农牧业是促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华育  孙小雁  
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本文结合相关文件和文献,对共同富裕的特征进行探索,指明它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关系。继而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创新,提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治理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还对一些相对贫困治理的领域进行了识别,并通过调研说明了具体领域实现相对贫困治理的方法,以具体例证展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斯丽娟  郭海霞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城乡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并进行分解,明确影响城乡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研究方法:将2002~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还原为观察值与GQ模型拟合洛伦茨曲线结合测度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并将测得指数分解为四种效应。研究发现:农村相对贫困指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均高于城镇,且城乡相对贫困指数有上升趋势,城乡弱相对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分解结果表明,增长效应对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和弱相对贫困指数变动起负向作用,贫困标准效应对城乡两种指数变动起正向作用。分配效应与城乡两种指数的变动一致,人口效应对城镇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正,对农村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负。研究创新:将影响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扩展至人口效应和贫困标准效应,认为影响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有增长效应、贫困标准效应、分配效应和人口效应四种。研究价值:为城乡相对贫困的测算与分解提供新的思路,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依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彤进   马世文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相对贫困和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缓解家庭相对贫困,家庭金融素养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越明显。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参与程度低的家庭以及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居民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受益更多。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家庭社会互动水平、促进商业保险配置降低相对贫困,进而促进共同富裕,且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俊杰  宋来胜  
"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典型的极端贫困地区,是民族地区扶贫减贫的重点和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研究表明,恶劣的外部环境和脆弱的主观因素多重叠加造成"三区三州"贫困人口收入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容易陷入贫困陷阱。在给予钱、财、物扶持具备直接效应却缺少持久、长远功效的情境下,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知识、技能和精神建设,通过实行教育扶贫助推"三区三州"跨越贫困陷阱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教育扶贫研究进行述评后发现,已有文献的局限性为:(1)聚焦于一般贫困山区或农村地区,而对于国家深度帮扶的"三区三州"未给予特别关注;(2)过于强调经济意义上的由贫变富,相对忽略扶贫对象在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上的增长和进步。因此,本文从"三区三州"教育扶贫的视角,研究教育何以能助推"三区三州"跨越贫困陷阱,教育助推"三区三州"跨越贫困陷阱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从知识、技能和精神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丰富和拓展教育扶贫的相关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樊增增  邹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采用绝对贫困标准;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走向共同富裕要求先富带动、帮扶后富,构建消除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对中国相对贫困进行准确测度与动态识别,并对贫困变化进行量化分解。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发现,虽然绝对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但是相对贫困发生率持续上升。使用贫困指数变化的"识别—增长—分配"三成分分解框架研究中国贫困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近年来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主要来自增长成分,2012—2014年、2014—2016年和2016—2018年三个时期中,增长成分使绝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17.74%、20.81%和19.04%;相对贫困发生率上升主要源自识别成分,以上三个时期中识别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上升8.42%、12.19%和12.55%,增长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8.34%、11.24%和12.18%,略低于识别成分,分配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上升2.88%、1.12%和6.60%。本文进一步界定强、弱相对贫困线,通过设定城乡差异化、地区差异化和省际差异化贫困线三种情形研究中国相对贫困状况,发现使用全国统一的相对贫困线容易出现过度识别问题,城乡差异线下的相对贫困综合指数与省际差异线下的结果较为接近,且方便实施,是一个可以兼顾识别准确度和精简度的权衡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勇  
一、"十二五"时期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应进一步明确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本目标,调整和转变扶贫重点区域的扶贫方式,建立健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一)脱贫致富的基本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总体小康水平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现代化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莹   郭磊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逐渐成为缓解相对贫困、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在理论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贫困缓解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采用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以及相对贫困缓解在二者间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东部地区而言,数字乡村建设对中部、东北和西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较弱。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相对贫困缓解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未发生较大变化,反映研究结论较为可靠。对此,提出着力打造数字乡村建设高地、纵深驱动各地区数字乡村均衡发展和构建相对贫困缓解长效机制的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合理制定相对贫困缓解政策法规,对于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付瑞   刘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是迈向共同富裕征程的新的贫困形态。本文以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了“内在能力-外部赋权”农户多维相对贫困评价体系,并采用AF法对新疆地区农户进行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测度和分解,研究发现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持续改善,从事多元经营和非农就业,拥有非农业户口、参与扶贫项目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较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露雅  
共同富裕实践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消除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消除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下中国的贫困状况以及建立起符合“共建、共治、共享、共富”要求的共同富裕贫困治理模式。采用相对贫困分析方法识别贫困时,包含机会贫困及能力贫困的相对-多维贫困成为了贫困的新样貌。相对-多维贫困的形成除了归结于资源分配制度的不平等外,还要归结于社会结构的层级化和个人参与资源交换的主体地位丧失。在面对相对-多维贫困时,需要将绝对-单维贫困时期的单向治理逻辑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元共治逻辑,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具有识别-赋权-协同功能的贫困治理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