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47)
2023(12061)
2022(9865)
2021(8993)
2020(7241)
2019(15966)
2018(15958)
2017(28810)
2016(15908)
2015(17782)
2014(17369)
2013(16301)
2012(14543)
2011(13156)
2010(13259)
2009(12708)
2008(12045)
2007(10715)
2006(9312)
2005(8598)
作者
(43237)
(36154)
(36078)
(34352)
(22696)
(17205)
(16342)
(13972)
(13636)
(12971)
(12356)
(12140)
(11621)
(11501)
(11438)
(11103)
(10875)
(10792)
(10605)
(10156)
(9040)
(8988)
(8662)
(8361)
(8198)
(8147)
(8055)
(7877)
(7353)
(7168)
学科
(51807)
经济(51701)
管理(48315)
(40034)
(34466)
企业(34466)
(18073)
方法(17561)
中国(16849)
(16808)
(16127)
数学(14293)
业经(14292)
数学方法(14048)
(12516)
(12380)
理论(11544)
(11009)
银行(10983)
地方(10914)
(10553)
(10447)
金融(10439)
农业(10179)
教育(10052)
(9974)
财务(9931)
财务管理(9908)
(9706)
贸易(9698)
机构
学院(212072)
大学(209166)
(79588)
经济(77652)
管理(75579)
研究(71353)
理学(64054)
理学院(63345)
管理学(62067)
管理学院(61683)
中国(54864)
(43759)
科学(43293)
(42205)
(35419)
(34228)
(34224)
中心(32832)
财经(31969)
研究所(31742)
业大(30043)
(29057)
(28816)
师范(28686)
北京(27132)
(26951)
(26927)
农业(26702)
技术(26053)
经济学(24475)
基金
项目(142042)
科学(110889)
研究(108226)
基金(99767)
(87026)
国家(86242)
科学基金(73421)
社会(67948)
社会科(64179)
社会科学(64170)
(57512)
基金项目(51532)
教育(51494)
(47977)
编号(45366)
自然(44884)
自然科(43815)
自然科学(43799)
自然科学基金(42979)
资助(39561)
成果(38564)
课题(33329)
重点(32689)
(31502)
(30628)
(30623)
(30492)
创新(28533)
(28086)
国家社会(28063)
期刊
(94530)
经济(94530)
研究(64137)
中国(51367)
(34890)
学报(34159)
教育(33677)
(32980)
管理(30670)
科学(29910)
大学(26309)
学学(24569)
农业(22087)
技术(20152)
(20047)
金融(20047)
业经(16736)
财经(16121)
经济研究(15217)
(13910)
职业(11880)
问题(11568)
(11331)
(11203)
图书(10327)
科技(10099)
会计(9680)
(9611)
(9514)
论坛(9514)
共检索到330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璟龙  刘李红  
本文基于历史时序视角,系统回顾了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的思想渊源,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思想和分配制度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新时代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构建的逻辑路径。分配思想经历了从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市场配置资源”学说的萌芽初生阶段,到结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公平正义”观、邓小平“有效分配”理念的继承发展阶段,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分配思想的全面创新发展阶段。分配制度经历了由劳动要素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向完善全要素收入分配制度迈进,以及由单一结构的收入分配制度向多元结构的收入分配制度迈进的双线演进历程。构建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应把握资金配比和注重功能互补两大协调配套,同时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完善各次分配内部的功能机制,实现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三轮驱动、协同发力,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雪娟  胡怀国  
马克思坚持从现实人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构筑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科学分配正义观和具有价值规范性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出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并通过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回归与占有结合起来,为分配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路径;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和前置条件,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为共同富裕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条件。马克思奠定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国百年来的共同富裕道路以其阶段性的探索呈现出共同富裕的价值规范性。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系时,要有针对性地回应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豪  曹肖烨  
研究目标:总结收入分配制度演进规律,提供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政策协调安排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政策文本提炼收入分配演进规律,利用国民收入核算数据,估算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研究发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遵循从重效率向重公平转变的演进逻辑,经历了克服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重视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四个发展阶段。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主导机制,需要提供公平分配秩序;再分配是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需要增加民生性和保障性支出;三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有益补充,需要设计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研究创新:抽象出收入分配制度从重效率向重公平转变的演进逻辑,估算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研究价值:为促进共同富裕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实  
步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为什么要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构建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实施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以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从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希望能通过更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实  朱梦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远景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本文首先阐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根本要求,然后从收入差距,财产分配差距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论述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及其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马珺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方位展现了党的分配制度,重申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廓清了对共同富裕的基本认识。通过分析,未来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重点应是以下几方面:一是更加强调机会公平;二是更加强调用好市场机制解决分配问题;三是更加强调发挥财政的兜底作用;四是更加强调源头治理,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入手;五是更加强调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琳  华中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分配不公问题、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关系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党几代中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峥  冯文猛  王炳文  
完善再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国再分配制度建设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构建了税制合理、税负稳定、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的现代税制体系;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结构合理化程度持续提高。但也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再分配制度存在的税收结构仍需优化和征管能力仍需提升、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仍需完善、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和效率仍需提升等挑战,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应进一步健全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税收调节体系;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增强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南平  蒋海曦  
在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目的性及创立过程的长期性、艰苦性、开创性。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贯穿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必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及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也为全世界劳苦大众作贡献,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昭示着世界各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分配制度的重要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谢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学界和实际部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进行了不懈探索,已有的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安排既要体现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要求,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规定性。据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即在公有制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覆盖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各种生产要素也要贯彻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喜平  何况  
分配制度调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西方分配理论无法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分配制度的剥削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分配制度变革的目标和基本导向,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制度变革主线,坚持强制性分配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分配制度变迁相结合,致力于在先富与后富的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不断缩小了人民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洪联英  周天宇  
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重塑社会价值创造体系和利益分配格局,为了优化数字经济时代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税收公平和收入合理分配,数字税应运而生。数字经济理论对数据要素的地位和价值确认为推行数字税奠定了理论基础,数据要素参与分配则成为推动数字税发展的现实基础。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平台经济存在垄断风险,需要利用数字税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均衡发展,并进行用户价值补偿,促进公共福利回流,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前,我国推行数字税面临着与现行税收体系衔接、税收规则难制定、容易造成税负转嫁等问题,需要合理确定纳税主体和征税对象,并借鉴国外经验按照收入总额法实行差别化的固定税率,同时规范数字产品定价,防止税负转嫁,以此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越倩   葛佳楠  
共同富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重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共富型社会形态是共同富裕制度建设的动力、依据和方向。建构共同富裕制度,一是要在尊重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设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关系,围绕组织、规范、政策、机制等要素完成对制度建构的框架构建,把握主体多元性、规范约束性、政策工具性和机制动力性等基本特征;二是要充分重视制度理论设计与地方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场域,观察地方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立法保障改革创新、政策制衡社会发展、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等机制性创新探索。共同富裕的制度建构可以打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这不仅可以保持稳定、持续、适当速度的经济增长,还能以新发展理念增进福祉,同时促进全社会成员的福利总量不断提高,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丰富的制度资源。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文龙  唐湘  
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由高收入群体、企业和普通人群等,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参与济困扶弱、民生事业、公共福利、教育医疗、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的社会行为。它是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重要的分配形式,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处于补充性地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慈善、捐赠和公益等为主要内容的三次分配领域,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可从定义体系、制度设计、产权保护和政府定位等路径建立健全三次分配体制机制,进而推动完善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和更好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何文炯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文章讨论了基本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但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有明显的差距,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章建议紧扣共同富裕建设目标,注重系统性整体设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规范性、反贫困功能和收入再分配功能,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保持适宜水平,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现阶段的重点是,完善项目体系,改进制度设计,创新运行机制,建立标准体系,增强基层服务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