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64)
2023(12048)
2022(9863)
2021(9228)
2020(7133)
2019(15837)
2018(15804)
2017(29667)
2016(16128)
2015(17898)
2014(17529)
2013(17045)
2012(15077)
2011(13739)
2010(13766)
2009(12825)
2008(12229)
2007(11214)
2006(9932)
2005(8582)
作者
(42044)
(35557)
(35346)
(33395)
(21930)
(17021)
(15798)
(13809)
(13359)
(12775)
(11987)
(11780)
(10997)
(10884)
(10817)
(10730)
(10489)
(10196)
(10125)
(10117)
(8749)
(8678)
(8624)
(8345)
(8175)
(8146)
(7975)
(7767)
(7167)
(7076)
学科
(62068)
经济(61998)
(49284)
(49027)
管理(40646)
农业(33042)
(28648)
企业(28648)
业经(21555)
中国(19720)
方法(19039)
地方(16030)
(15758)
数学(15687)
数学方法(15507)
(14154)
(12755)
农业经济(12572)
(11203)
贸易(11195)
(10867)
发展(10656)
(10634)
理论(10451)
(10303)
(10294)
(10114)
银行(10103)
(10091)
(9681)
机构
学院(217358)
大学(205893)
(84900)
经济(82886)
管理(80475)
理学(68956)
研究(68880)
理学院(68257)
管理学(67003)
管理学院(66626)
中国(54642)
(52462)
(41923)
科学(41059)
农业(39519)
(38835)
业大(36275)
(35557)
中心(34095)
(33339)
(30430)
师范(30203)
财经(29822)
研究所(29586)
(28448)
(27023)
北京(25343)
(24935)
技术(24527)
(24504)
基金
项目(141678)
研究(113767)
科学(111283)
基金(98326)
(83907)
国家(82935)
社会(71561)
科学基金(71144)
社会科(67014)
社会科学(66999)
(59506)
教育(52263)
基金项目(52023)
编号(51072)
(47262)
自然(41751)
成果(41130)
自然科(40693)
自然科学(40686)
自然科学基金(39923)
资助(37178)
课题(35045)
(33181)
重点(31672)
(31037)
(30663)
(30450)
(30286)
(29629)
(29234)
期刊
(108145)
经济(108145)
研究(61841)
(58597)
中国(51772)
农业(39486)
教育(32331)
学报(30713)
(29615)
科学(29122)
业经(26387)
管理(26071)
大学(24865)
学学(23221)
(22481)
金融(22481)
技术(20589)
(18065)
农业经济(15098)
问题(14974)
农村(14895)
(14895)
经济研究(14136)
财经(13528)
(13166)
(11757)
图书(11395)
经济问题(11257)
职业(11121)
世界(10968)
共检索到333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龙珍罗尔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从工农相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三重维度夯实共同富裕制度基础。为此,应优化工农相促的产业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入现代化管理;完善城乡互补的区域制度,在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共享制度、区域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变革;提升共同繁荣的整体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共同富裕理念,并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提供积极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天文   张天浩   朱维全  
随着共同富裕目标的牵动与激励,各大高校都在协同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的高效育人模式,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尤其一些涉农高校更要发挥其实际作用,为乡村振兴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引领农业科技变革,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和农业改革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巩固农村脱贫攻坚的已有成果。涉农高校在地区乡镇农村协同创新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尖端农业人才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构建工农联动的国民经济发展协同体系。本文阐述了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显著优势,指出了部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共同富裕视域下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优质对策,旨在为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统筹发展奠定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庞舒雅   张晓林   张波  
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是关键。多年来,能源富集区为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能源富集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关系特殊,城乡融合难度大,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更显迫切。研究表明,能源富集区城镇建设与发展严重倚赖矿产资源,以城市为中心的单极空间发展模式并未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不均,应着力推进能源富集区城乡产业协同互补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公平分配,以期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晨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概念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同时,还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一些成功推动共同富裕的地区经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佳洁  鱼小兰  张鲜鲜  陈晓阳  
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出现大规模的转移,原本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出,使得居家养老模式逐渐失效。与此同时,城乡的二元结构差异,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在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着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服务设施陈旧落后和养老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因此,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也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石宝峰  吴雨霞  
在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差异显著。工业扶贫是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优化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新中国70多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收入转移与福利供给等,工业扶贫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整体的进步和提升,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不同阶段,工业扶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从间接性溢出效应减贫,到直接性就业吸纳减贫,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发式扶贫,最终到全面介入的工业精准扶贫,工业扶贫走出了一条脱胎于乡村而后又以高质量多样化方式回馈乡村的扶贫发展之路。在新的阶段,工业扶贫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扶持,这不仅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石宝峰  吴雨霞  
在城乡关系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差异显著。工业扶贫是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优化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新中国70多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收入转移与福利供给等,工业扶贫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整体的进步和提升,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不同阶段,工业扶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从间接性溢出效应减贫,到直接性就业吸纳减贫,再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发式扶贫,最终到全面介入的工业精准扶贫,工业扶贫走出了一条脱胎于乡村而后又以高质量多样化方式回馈乡村的扶贫发展之路。在新的阶段,工业扶贫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该通过更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扶持,这不仅是持续相对贫困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明皓  叶敬忠  
城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创新,其理论机理内含目标维度上的城乡全民富裕、动力维度上的城乡共建富裕、内容维度上的城乡全面富裕和策略维度上的城乡渐进富裕。本文通过结合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经验,以“全民、共建、全面、渐进”为原则提出了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包括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健全城乡全民共富提升机制,以紧密型城乡协作共同体建设激发城乡共建创富活力,以政策集成改革撬动城乡全面富裕建设,以区域性共富联盟和特色化发展战略支撑城乡渐进富裕路径,最终推动城乡共荣和全民共富的如期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小凤  
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还处于初级融合阶段,尚无法完全实现“1+1+1> 3”的叠加效应。因此,如何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集聚度高的、共生性强的产业形态,对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蕴藏着构建城乡经济共同体,推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价值底蕴。城乡经济共同体与共同富裕本质上存在统一性:共同富裕彰显着城乡经济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城乡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构建的逻辑向度需基于城乡经济发展演绎脉络的历史逻辑、城乡发展失衡积重难题的现实逻辑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旨归的实践逻辑予以把握。在实践进路上,城乡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与经济形态共生化是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构建的四重维度,支撑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构建城乡经济共同体亟需统一城乡要素市场,提升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城乡资源的互通与交融;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产业链条双向延伸;优化城乡经济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相融相生格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瑶  杨博旭  黄莉  
数字经济作为驱动产业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在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协调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基于城乡均衡发展视角,选取2011—2020年20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探析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抑制效应,且这一影响存在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表现为在东部地区会抑制城乡均衡发展,在中部地区有利于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影响路径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对城乡均衡发展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趋势。研究结论对中国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瑶  杨博旭  黄莉  
数字经济作为驱动产业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在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协调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基于城乡均衡发展视角,选取2011—2020年20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探析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抑制效应,且这一影响存在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表现为在东部地区会抑制城乡均衡发展,在中部地区有利于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影响路径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对城乡均衡发展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趋势。研究结论对中国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宗胜  杨希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文从共同富裕的视角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中国城乡差别,构建了多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算各分指标及综合评价指标数值,分析近20多年来中国城乡差别的变动程度和演变趋势,发现了一系列从温饱视角仅以单一收入比率指标无法得出的差别现象。证明了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的论断是准确和及时的。从整体上看,中国城乡综合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扩大,仅近两年略有缩小,农村大约落后于城镇19年;而对城乡综合发展差距的分解表明,在20多年城乡综合发展差距扩大的过程中,收入财富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是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高达30%和29%,基础设施差距是第三大因素,贡献为21%,其他如相对收入差别、生活质量差距的贡献率分别占15%和7%。而人本差距的贡献是唯一负向因素,即是缩小综合差别的因素。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待近20多年来我国城乡差别的变化趋势,既看到有一定成就,又更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关注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别的形成和变动。这些是仅按单一收入指标无法发现的问题,也为缩小城乡差别找到了精准发力点,从而采取相应对策缩小城乡差别,有效促进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兰兰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走好“共同”之路,而城乡融合是重要发力点。文章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对城乡融合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并借助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法考察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且整体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就空间分布而言,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关系;东部地区表现为高—高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低—低集聚现象。未来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以生态—经济融合为驱动、因地制宜盘活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兰兰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走好“共同”之路,而城乡融合是重要发力点。文章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对城乡融合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并借助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法考察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且整体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就空间分布而言,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关系;东部地区表现为高—高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低—低集聚现象。未来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以生态—经济融合为驱动、因地制宜盘活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