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62)
- 2023(20382)
- 2022(17474)
- 2021(16189)
- 2020(13716)
- 2019(31380)
- 2018(31167)
- 2017(59979)
- 2016(32543)
- 2015(36877)
- 2014(36585)
- 2013(36024)
- 2012(32884)
- 2011(29572)
- 2010(29682)
- 2009(27731)
- 2008(27160)
- 2007(24385)
- 2006(21237)
- 2005(18326)
- 学科
- 济(131176)
- 经济(131015)
- 业(95682)
- 管理(92368)
- 企(73650)
- 企业(73650)
- 方法(59860)
- 数学(52226)
- 数学方法(51530)
- 农(51139)
- 财(34984)
- 中国(34494)
- 农业(33831)
- 业经(31773)
- 学(27851)
- 地方(25991)
- 制(24840)
- 贸(23852)
- 贸易(23840)
- 易(23150)
- 技术(22842)
- 理论(21422)
- 务(20494)
- 财务(20407)
- 财务管理(20356)
- 银(20212)
- 银行(20151)
- 环境(19577)
- 和(19550)
- 企业财务(19205)
- 机构
- 学院(461293)
- 大学(459022)
- 济(184117)
- 管理(181418)
- 经济(180166)
- 理学(157611)
- 理学院(155912)
- 管理学(152954)
- 管理学院(152139)
- 研究(151572)
- 中国(113746)
- 京(96205)
- 科学(95643)
- 农(88012)
- 财(83257)
- 所(76272)
- 业大(73056)
- 中心(70740)
- 研究所(69600)
- 农业(68241)
- 江(68140)
- 财经(66729)
- 范(61024)
- 经(60803)
- 师范(60453)
- 北京(60090)
- 经济学(55127)
- 州(54665)
- 院(54412)
- 经济学院(49886)
- 基金
- 项目(316006)
- 科学(247981)
- 研究(230548)
- 基金(228246)
- 家(199173)
- 国家(197328)
- 科学基金(169249)
- 社会(144977)
- 社会科(136994)
- 社会科学(136957)
- 省(124914)
- 基金项目(120934)
- 自然(110125)
- 自然科(107549)
- 自然科学(107520)
- 教育(106259)
- 自然科学基金(105584)
- 划(104014)
- 编号(95245)
- 资助(93642)
- 成果(76717)
- 重点(70476)
- 部(69334)
- 发(67526)
- 创(66251)
- 课题(64884)
- 创新(61885)
- 科研(60613)
- 国家社会(59258)
- 教育部(59218)
- 期刊
- 济(201004)
- 经济(201004)
- 研究(130493)
- 中国(86529)
- 农(84773)
- 学报(74920)
- 科学(68178)
- 财(63954)
- 管理(63082)
- 农业(57624)
- 大学(56939)
- 学学(53795)
- 教育(50503)
- 技术(40765)
- 融(40350)
- 金融(40350)
- 业经(37361)
- 财经(31638)
- 经济研究(31133)
- 业(29253)
- 经(27072)
- 问题(26994)
- 版(23764)
- 图书(23268)
- 技术经济(22662)
- 科技(22435)
- 理论(21240)
- 统计(21041)
- 商业(20651)
- 现代(20361)
共检索到667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娟娟 郭春娜
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政府为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而制定的保险制度。“新农保”与农村低保制度、五保制度等并行,为农村低收入家庭提供生活保障。通过收集2017-2020年某市189个村庄低收入家庭数据,以户主年龄作为精确断点进行回归估计,发现领取“新农保”对低收入家庭产生14%的增收保障效应;女性户主的低收入家庭比男性户主的低收入家庭领取“新农保”的获得效应更显著。低收入家庭通过“新农保”增强共同富裕获得感。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立娟 史俊宏 薛凤蕊 康晓虹
本文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两个层面,考察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差异。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产生了积极作用,处理其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定。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托管对不同收入组别农户的共同富裕均产生了显著提升作用,且两者间的促进效果差异不大;对高人力资本组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对小农户家庭的共同富裕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发挥着促进“共享”的分配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生产托管主要通过提升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及促进非农就业转移来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并凭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选择与行动的自由来提升家庭幸福感,收入及幸福感的双重提升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助力农业生产托管政策顺利实施、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水平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农业生产托管与农民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晖 殷宝明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和筹资机制是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关系到政策的实施效果。现行政策所实行的统一额度计发办法造成各地收入替代率失衡且存在实际收入替代率不断下降的风险,同时与之相配套的一刀切的财政补贴办法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苦乐不均。文章设计了"统一比率计发待遇+分层负担多方筹资"的基础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和相匹配的财政筹资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对比评估了试点方案与改革方案的财政补贴规模。研究结论显示改革方案保证了各地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率的稳定,实现了各级政府筹资责任与能力大小的匹配,优化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个人的养老保障责任分担。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方霞 谭龙昕 陈思宇 张云
数字金融以速度快、成本低、地域穿透力强等特性助力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对实现共同富裕有促进作用。文章在阐述数字金融、财产性收入与共同富裕内在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CHFS数据,分别构建地区层面和微观家庭层面共同富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果。结果发现:无论地区层面还是微观家庭层面数据均证实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驱动共同富裕;分维度看,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提高地区层面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和“共享性”,数字金融发展对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的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边际作用更大;从微观家庭层面看,数字金融发展可以显著增加微观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助推共同富裕,且数字金融对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政府需加大数字金融实施力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倡导居民进行财富管理,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普惠作用。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共同富裕 财产性收入 财富管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宏伟 胡浩钰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和2013年两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农保"在整体上对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主要表现在食品、日用品和水电气三类消费。进一步将样本按家庭收入水平分类研究,发现"新农保"养老金主要能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福利。从促进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的角度来看,建议政府从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和加大贫困居民的补贴力度出发,持续扩大"保基本"的政策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伟 吕婷 陈阳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2018年的数据,探究了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家庭微观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能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尤其对物质富裕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创业活跃度等路径影响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存在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新型城镇化存在“马太效应”,对共同富裕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推动作用越强。基于上述结论,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靳玉琼 张宇润
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CGSS数据库2004—2018年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测算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共同富裕水平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这一影响效应依旧成立。进一步从区域、城乡角度进行分样本回归后发现,共同富裕水平对东部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作用最为显著;相较于城市地区而言,共同富裕水平对乡村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更加显著。由此提出政策建议:重点完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形态优势,推动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化;强化技能型人才政策服务供给,缓解用工市场结构性就业矛盾。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芳 李锐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09年国家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新农保是否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替代性,这一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评估验证。本文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新农保政策对不同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替代性。结果表明,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对东部地区农户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没有显著影响,但它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农户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概率,而他们获得的经济支持金额对养老金收入并不敏感。因此,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仍未根本动摇家庭养老模式。政府须在财力允许和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新农保...
关键词:
新农保 子女经济支持 替代性 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军军 周利梅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际,我国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本文研究发现:(1)居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东—西”差距最大,“东—中”差距次之,“南—北”差距随后,“中—西”差距不太明显,总体差距、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部差距都呈现收敛趋势;(2)区域居民收入的聚集效应比较明显,具有相互影响的空间正效应,且随着收入水平提升,空间聚集效应有所增强;(3)资本存量、人力资源、城镇化和对外开放等因素不但促进本地居民收入增长,也能产生明显的空间效应;(4)居民收入的空间效应有阶段性特征,2012年之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了区域间居民收入的空间效应,有利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空间效应 区域协调 共同富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珍 张雪珂
促进跨阶层向上流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测度获得感的指标体系,结合2015年CGSS数据库、2019年和2021年CSS数据库,探究了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阶层向上流动能够提升经济、政治、民生获得感,对于低阶层出身的群体提升效果更明显;跨阶层向上流动可以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均等影响获得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作用;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小。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证实了跨阶层流动与获得感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探究了二者的影响机理,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跨阶层流动 获得感 数字经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彤进 马世文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相对贫困和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缓解家庭相对贫困,家庭金融素养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越明显。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参与程度低的家庭以及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居民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受益更多。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家庭社会互动水平、促进商业保险配置降低相对贫困,进而促进共同富裕,且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孙继国 曹薇
论文以2011-2019年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收入差距的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对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则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推动农村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区域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论文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持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罗楚亮 梁晓慧
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历次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讨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相对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总体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总体上相对更为缓慢。外出务工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具有缩小低收入群体和总体收入差异的作用;本地工资性收入具有扩大收入差异的作用。从收入差距解释份额看,低收入群体的本地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也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从群组特征来看,低收入群体中劳动力缺乏、老龄人口增加以及区域分布差异成为重要的解释因素,受教育程度差异的解释作用也在逐渐上升。为此,促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需要完善针对老年人群的保障体系、改善受教育的均衡性,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机会,并促进劳动力流动以及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关键词:
低收入群体 收入结构 人口特征 共同富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薛海平
影子教育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并可能成为家庭资本影响学生教育获得的新中介,但鲜有实证研究探讨影子教育在家庭资本与教育获得之间的中介效应问题。本文构建了家庭资本影响子女教育获得的联合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检验了影子教育在家庭资本影响初中学生教育获得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联合社会再生产的作用机制。为了限制家庭资本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政府应该向成绩落后且家庭资本欠缺的初中生提供政策支持以削弱影子教育在家庭资本与学生教育获得之间中介作用,促进教育跨越代际效应功能的发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