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43)
- 2023(15673)
- 2022(13620)
- 2021(12563)
- 2020(10443)
- 2019(23278)
- 2018(23060)
- 2017(44066)
- 2016(24062)
- 2015(26613)
- 2014(25952)
- 2013(25633)
- 2012(23103)
- 2011(20751)
- 2010(20306)
- 2009(18716)
- 2008(17953)
- 2007(15391)
- 2006(13145)
- 2005(11234)
- 学科
- 济(91651)
- 经济(91551)
- 管理(66163)
- 业(62254)
- 企(51168)
- 企业(51168)
- 方法(42351)
- 数学(36895)
- 数学方法(36491)
- 农(25127)
- 中国(23858)
- 财(22484)
- 学(21078)
- 地方(20834)
- 业经(20565)
- 贸(17799)
- 贸易(17787)
- 易(17251)
- 农业(17151)
- 制(15906)
- 环境(14997)
- 理论(14767)
- 和(14661)
- 技术(14456)
- 务(14091)
- 财务(14026)
- 财务管理(14008)
- 银(13554)
- 银行(13489)
- 企业财务(13225)
- 机构
- 大学(331930)
- 学院(331515)
- 管理(130592)
- 济(126906)
- 经济(124121)
- 理学(114620)
- 理学院(113278)
- 研究(111411)
- 管理学(111100)
- 管理学院(110532)
- 中国(81340)
- 科学(73616)
- 京(69720)
- 农(59764)
- 所(56465)
- 财(55182)
- 业大(54913)
- 研究所(52355)
- 中心(50848)
- 农业(47459)
- 江(46619)
- 财经(45377)
- 范(44090)
- 师范(43552)
- 北京(43238)
- 经(41364)
- 院(40729)
- 州(38264)
- 经济学(37508)
- 技术(35607)
- 基金
- 项目(239790)
- 科学(187259)
- 基金(173316)
- 研究(169683)
- 家(154140)
- 国家(152869)
- 科学基金(129920)
- 社会(106398)
- 社会科(100713)
- 社会科学(100684)
- 省(94269)
- 基金项目(92718)
- 自然(86887)
- 自然科(84848)
- 自然科学(84823)
- 自然科学基金(83270)
- 划(80329)
- 教育(77437)
- 资助(70437)
- 编号(68856)
- 重点(54076)
- 成果(53802)
- 部(51345)
- 发(51267)
- 创(50111)
- 课题(47009)
- 创新(46748)
- 科研(46554)
- 计划(45287)
- 大学(43649)
- 期刊
- 济(132614)
- 经济(132614)
- 研究(91176)
- 学报(60362)
- 中国(58201)
- 农(53486)
- 科学(53010)
- 管理(44902)
- 大学(44292)
- 学学(42121)
- 财(39779)
- 农业(37155)
- 教育(35210)
- 融(26556)
- 金融(26556)
- 技术(26309)
- 业经(23358)
- 经济研究(22200)
- 财经(20816)
- 业(18754)
- 经(17745)
- 科技(17712)
- 问题(17185)
- 版(16943)
- 图书(16751)
- 业大(16246)
- 商业(15399)
- 资源(15352)
- 理论(15188)
- 技术经济(14804)
共检索到463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珍 张雪珂
促进跨阶层向上流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测度获得感的指标体系,结合2015年CGSS数据库、2019年和2021年CSS数据库,探究了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阶层向上流动能够提升经济、政治、民生获得感,对于低阶层出身的群体提升效果更明显;跨阶层向上流动可以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均等影响获得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作用;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小。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证实了跨阶层流动与获得感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探究了二者的影响机理,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跨阶层流动 获得感 数字经济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学静 陈海玉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树立和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这一时代化问题展开研究,让人民群众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同时,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界定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涵及维度,并提出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对策。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 人民群众获得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万艾琳 庄天慧 杨浩
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研究了生计资本对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影响,分析了低收入群体的异质性,验证了生计策略多样化在生计资本影响农民“三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在存量促进与增量带动两个维度上均对农民“三感”有显著正向影响;(2)生计资本对“三感”的带动作用在低收入群体中更加凸显,但物质资本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3)生计策略多样化减缓了生计资本对农民“三感”的提升效果,呈现负向调节作用。因此,需要针对中低收入农民重点强化生计能力,针对中高收入农民重点强化精神富有,正视生计多样化可能带来的阻滞作用,积极探索城乡融合的农民支持政策。
关键词:
精神富裕 农民生计资本 “三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戴海东 易招娣
合理的阶层流动是社会公平、民主、自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阶层流动和高等教育公平二者一致的价值诉求有其内在统一性。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路径包括:树立平等观念,遵循"扶弱"原则,为低层代际向上流动提供机会;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提供保障;强化和完善高等教育选择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的竞争性流动;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关注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等。
关键词:
阶层流动 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娟娟 郭春娜
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政府为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而制定的保险制度。“新农保”与农村低保制度、五保制度等并行,为农村低收入家庭提供生活保障。通过收集2017-2020年某市189个村庄低收入家庭数据,以户主年龄作为精确断点进行回归估计,发现领取“新农保”对低收入家庭产生14%的增收保障效应;女性户主的低收入家庭比男性户主的低收入家庭领取“新农保”的获得效应更显著。低收入家庭通过“新农保”增强共同富裕获得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泳莲 邢文利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能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然而由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致使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全体人民。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在系统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探寻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的分析对于促进南北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哲 苗青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使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全面、丰富的新内涵。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析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历史演进及实践路径,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旭 张波
农业强国建设是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业强国建设面临农业科技和装备与农业强国建设不匹配、农业产业体系不适应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有效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建设的制度支持体系短板突出等困境。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升农业强国建设质效: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韧性,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健全协调的产业体系,确保农业强国建设平稳推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强国;完善农业制度支持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共同富裕目标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姝兴 张明明
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国建设与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指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目标下加快农业强国建设面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加深、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现实难题,要积极采取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等对策来解决上述难题。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冯圆
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产业的驱动与创新。为了获得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民营企业往往集群发展,民营企业成本管理是集群区域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手段或管理工具。结合产业集群区域的发展水平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民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再认识。基于公平与效率原则,无论是在劳动收入份额的初次分配,还是在个人所得税补征等为主的二次分配,抑或是慈善捐赠等社会性质的第三次分配,都需要强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民营企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及其区域的成本管理机制,能够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成本效益比最佳的营商环境,促进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不断涌流。共同富裕视域下的民营企业成本管理通过收益聚焦与文化价值观建设,倡导物质财富与精神生活的平衡与统一,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值。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民营企业 企业集群 成本管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璐
共同富裕发展背景下,实现消费公平是重要破局点,但我国消费公平建设现状如何仍有待深入分析检验。本文立足于共同富裕视角,基于2009-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我国省域消费公平情况,并结合影响因子和协同演化模型,从微观视角考察消费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经济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域整体消费公平水平偏低,消费公平建设资源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阶梯分布特征,东部省域的消费公平指数相对较高;政策公平和市场公平是推动消费公平的核心因素,信息公平和金融公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我国消费公平和共同富裕有序度持续上升,在2021年升至中等水平协同,证明消费公平和共同富裕具备较强内生联系,但目前我国在推动消费公平和共同富裕过程中,仍有较大不足和提升空间。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消费公平 省域市场 协同演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坤 周云波 成前
我国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着眼于缩小贫富差距的相对贫困治理。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农民工群体是相对贫困治理和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构建适应流动人口群体特点的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运用A-F方法对农民工和城—城流动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并采用Logit模型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各类致贫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获取不足使农民工群体在收入增长方面相对城—城流动人口面临更大的阻力和瓶颈;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分割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实现自身发展的显著阻力,其中住房、社会保障和教育因素的致贫影响最为显著;年龄的致贫影响呈正U型分布,老龄化将极大地影响农民工群体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户籍身份、婚姻状态、流动范围、子女数量等因素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精准辨识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致贫短板及其高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对助力更多农民工迈入中等收入群体和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王婷 田佳禾
2022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着实现2035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开局之年。“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们取得了全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进一步擘画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蓝图,为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阶段性目标,也为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署名文章,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所面临的五大重点问题做了概括。~((1))在文章中,总书记强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鲜明宣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