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3)
- 2023(13663)
- 2022(10892)
- 2021(9557)
- 2020(7821)
- 2019(17251)
- 2018(16868)
- 2017(32852)
- 2016(17073)
- 2015(18666)
- 2014(18198)
- 2013(17906)
- 2012(16576)
- 2011(15159)
- 2010(15212)
- 2009(14470)
- 2008(13851)
- 2007(12333)
- 2006(10946)
- 2005(10167)
- 学科
- 济(96180)
- 经济(96101)
- 管理(48633)
- 业(47812)
- 方法(37998)
- 企(35675)
- 企业(35675)
- 数学(34623)
- 数学方法(34393)
- 中国(23219)
- 农(21364)
- 业经(20425)
- 地方(20092)
- 财(19617)
- 银(18371)
- 银行(18370)
- 制(17985)
- 行(17315)
- 融(15543)
- 金融(15539)
- 农业(15020)
- 贸(14156)
- 贸易(14143)
- 易(13534)
- 学(13229)
- 地方经济(13104)
- 产业(12830)
- 务(12015)
- 财务(12000)
- 财务管理(11971)
- 机构
- 大学(244799)
- 学院(244424)
- 济(117214)
- 经济(115186)
- 管理(97010)
- 理学(82877)
- 理学院(82107)
- 管理学(80961)
- 管理学院(80499)
- 研究(80143)
- 中国(69518)
- 财(54748)
- 京(49297)
- 财经(43731)
- 科学(41757)
- 经(39852)
- 中心(39380)
- 经济学(38891)
- 所(37407)
- 江(36321)
- 经济学院(35072)
- 研究所(33335)
- 农(32987)
- 财经大学(32713)
- 北京(30998)
- 业大(29574)
- 州(29517)
- 范(29429)
- 师范(29219)
- 院(28616)
- 基金
- 项目(159552)
- 科学(128245)
- 研究(121529)
- 基金(119748)
- 家(101470)
- 国家(100632)
- 科学基金(88591)
- 社会(83198)
- 社会科(79050)
- 社会科学(79035)
- 基金项目(61666)
- 省(59376)
- 教育(54764)
- 自然(52755)
- 自然科(51596)
- 自然科学(51586)
- 自然科学基金(50709)
- 编号(49412)
- 划(49280)
- 资助(49207)
- 成果(40203)
- 部(36332)
- 国家社会(36242)
- 重点(35158)
- 发(34473)
- 创(33052)
- 教育部(32773)
- 人文(32471)
- 课题(32204)
- 大学(31115)
- 期刊
- 济(129884)
- 经济(129884)
- 研究(79939)
- 中国(43814)
- 财(41353)
- 融(38075)
- 金融(38075)
- 管理(34838)
- 学报(29855)
- 农(29690)
- 科学(29024)
- 大学(24280)
- 经济研究(23070)
- 财经(23032)
- 学学(22908)
- 技术(20101)
- 经(19705)
- 教育(19342)
- 业经(19292)
- 农业(19039)
- 问题(16188)
- 统计(14139)
- 贸(13785)
- 技术经济(13557)
- 理论(12837)
- 世界(12601)
- 策(12477)
- 商业(12161)
- 图书(12152)
- 国际(12112)
共检索到377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凌霜 易行健 杨碧云
基于共同富裕背景,以商业保险视角为切入点,采用2013—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分析参与商业保险对提升居民家庭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并讨论数字经济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家庭主观幸福感;其主要通过缓解不确定性所引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家庭主观幸福感,而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降低不确定性来增强这一效应;商业保险参与对家庭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在农业户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较低以及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家庭中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沛 张小军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劳动收入份额与共同富裕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共同富裕水平,且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城市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较强,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城市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较弱。机制分析表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是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呈现非线性递增特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文宏 项军 刘飞
再分配制度是国家发挥最直接和主导作用,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集中体现在财政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21世纪以来,民生财政支出水平大幅提升,被称为中国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的“黄金时代”,这是否带来了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呢?基于2005和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研究发现,随着支出规模的迅速扩大,民生财政对各收入阶层群体幸福感都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从2005年的负效应或无效应转变为2015年的正效应,有力地解释了幸福感的变迁趋势。其中,教育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提升基层民众的幸福感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文体传媒支出则主要提升了中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这些结果不仅拓展了幸福感的理论解释,也为政府制定民生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提供了经验依据。
关键词:
幸福感 民生财政 政府再分配 财政改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长玉 赵启程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就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特征,拐点处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约为0.975。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2)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一方面,对外开放度越高,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抑制作用越显著;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抑制作用会随着政府干预力度的加大而弱化。(3)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效应,但对邻近地区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宏兵 苏萌
本文运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考察保险发展对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等个体微观变量和人均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后得出结论:财险业和寿险业都能够影响居民幸福感,但是具有差异性。从财险业来看,保险密度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人均赔付的影响不显著;从寿险业来看,保险密度和人均赔付均与居民幸福感正相关。本文首次将保险发展纳入居民幸福感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
关键词:
保险发展 居民幸福感 财险业 寿险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冯苑 聂长飞
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在测度中国2011—2019年270个城市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且具有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的双重功能。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提高了示范城市的电商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并扩大了示范城市的市场需求,进而推动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规模越大、行政级别越高、营商环境越优、数字金融发展越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越大。本文研究丰富了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发展影响效应的相关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有效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苏岚岚 彭艳玲 周红利
本文采用四川省、重庆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836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参与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并缓解收入不平等,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农户数字经济参与可通过促进数字公共服务享有、推动信息共享与农业创业、改善信用评级与契约意识影响其收入和收入不平等,产生共富效应。异质性研究表明:对于家庭财务决策人数字素养水平高、具有乡村精英身份和在劳动力流动较多村庄的农户,数字经济参与的共富效应更大。研究进一步发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农户的数字经济参与对其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均存在基于作物种植规模的双重门槛效应。因此,应优化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及联农带农机制设计,完善数字时代农户权能结构和信用体系,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包容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严卿文 达潭枫 杜笑妍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科技在金融领域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过程、渠道、作用机制、异质性以及空间效应等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提高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创业活跃度在其中起到渠道作用,同时,这一影响还存在正向空间效应。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创业活跃度可以从富裕度、共同度、生活保障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升共同富裕水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乔晓楠 李欣 蒲佩芝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目标,重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本文尝试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收入分配对经济循环的影响,进而将共同富裕与新发展格局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研究发现:劳动报酬占比是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在供给侧,收入分配通过工资变化影响技术选择与生产效率。在需求侧,收入分配通过直接与间接两个渠道影响需求规模与产能利用水平,其中,工资变化导致劳动者自身再生产消费规模的变化表现为直接渠道,而工资变化引致利润率变化进而对积累的影响表现为间接渠道。两个渠道同时发生作用但方向相反,因此,可以根据工资变化对产能利用水平的不同影响将经济区分为“利润主导型”与“工资主导型”。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本文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工资、全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利润率、积累率、产能利用水平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中国经济以2010年作为转折点,由“利润主导型”转向“工资主导型”。这意味着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兼具必要性与可行性。此外,本文还从所有制、分配、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分配 经济循环 积累方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宗军 张天宇
保险业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其能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有所作为。选取2013-2020年相关数据建立省际共同富裕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析商业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1)总体上商业保险消费显著推进了共同富裕;(2)分业务来看,财产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而人身保险消费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3)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商业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越强。据此认为,应进一步大力开拓潜在保险市场、继续推进保险业回归本质、不断强化保险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服务能力,才能使保险业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学志 才国伟
本文利用2008年广东省成人调查数据,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收入与价值观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绝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有正向作用,并与之呈倒"U"型关系。但是考虑相对收入的影响后,绝对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再显著。对我国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的价值观念是物质观和生活观,重视金钱的人群幸福感水平更低,重视生活情趣的人群幸福感水平更高。本文对不同收入、不同户籍的样本进行了分组检验,结果证实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关键词:
幸福感 收入 价值观 实证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东平 丁力人 高名姿
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基于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具体来说,银行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减,而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增。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具备明显的普惠性和规模经济特征,对中西部地区、对中大规模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优化宏观要素配置结构和流动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东平 丁力人 高名姿
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基于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具体来说,银行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减,而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增。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具备明显的普惠性和规模经济特征,对中西部地区、对中大规模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优化宏观要素配置结构和流动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谢超 杨书华
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的数据,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收入、保险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没有地区和性别差异;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亦是正向显著的,但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收入、保险联合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收入的提升和不同收入群体对保险的心理感受等发生作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变化。基于这些基本结论,从增加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城乡统筹,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政策、资金和人才培养支持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全面改善和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
关键词:
收入 保险 幸福感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万广华 蓝菁 刘震
本文从五个维度(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及三个成分(即富裕、共同和可持续性)出发,构建基于人民幸福感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2012—2018年间数据,估算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共同富裕指数。结果显示,共同富裕指数排名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东南沿海省份靠前,西部省份靠后;从共同富裕成分看,东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省份的发展性(即富裕成分)和可持续性成分较好,南方比北方更具可持续性,而在共享性(即共同成分)方面中西部省份比东部排名靠前。此外,模型估算证实了本文所构建的共同富裕指数与幸福感的相关性,并识别和分析了共同富裕的驱动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贸易开放是否促进了城乡共同富裕?——来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间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基于281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共同富裕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证据
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土地流转与农民共同富裕:理论机制及经验证据
税制结构优化与共同富裕:作用机制与经验证据
低碳转型能否促进共同富裕?——来自低碳城市试点的证据
共同富裕背景下县域如何分享数字金融的红利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牧区多维相对贫困差异比较研究—以810户调研数据的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