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42)
- 2023(18507)
- 2022(15453)
- 2021(14298)
- 2020(12106)
- 2019(28011)
- 2018(27414)
- 2017(52000)
- 2016(28241)
- 2015(31923)
- 2014(31536)
- 2013(31295)
- 2012(28677)
- 2011(25847)
- 2010(25732)
- 2009(23851)
- 2008(23461)
- 2007(20495)
- 2006(17630)
- 2005(15474)
- 学科
- 济(120360)
- 经济(120228)
- 管理(80532)
- 业(77104)
- 企(62382)
- 企业(62382)
- 方法(59641)
- 数学(53627)
- 数学方法(52872)
- 中国(33698)
- 财(32124)
- 农(31015)
- 业经(24514)
- 贸(24249)
- 贸易(24237)
- 学(23733)
- 易(23599)
- 地方(21103)
- 农业(20845)
- 制(20756)
- 务(19387)
- 财务(19325)
- 财务管理(19278)
- 企业财务(18296)
- 银(17710)
- 银行(17651)
- 理论(17647)
- 环境(17504)
- 融(17236)
- 金融(17232)
- 机构
- 大学(409263)
- 学院(406644)
- 济(170806)
- 经济(167563)
- 管理(158115)
- 研究(138236)
- 理学(137925)
- 理学院(136395)
- 管理学(133811)
- 管理学院(133089)
- 中国(104425)
- 京(86132)
- 科学(86054)
- 财(76124)
- 农(71744)
- 所(69647)
- 研究所(63836)
- 中心(63821)
- 业大(63506)
- 财经(61939)
- 江(58125)
- 农业(56899)
- 经(56627)
- 北京(53830)
- 经济学(53687)
- 范(50711)
- 师范(50073)
- 院(49759)
- 经济学院(48695)
- 财经大学(46359)
- 基金
- 项目(281688)
- 科学(222230)
- 基金(208553)
- 研究(196519)
- 家(185121)
- 国家(183696)
- 科学基金(157375)
- 社会(127322)
- 社会科(120963)
- 社会科学(120931)
- 基金项目(109513)
- 省(107480)
- 自然(104626)
- 自然科(102366)
- 自然科学(102334)
- 自然科学基金(100534)
- 划(92327)
- 教育(90754)
- 资助(86553)
- 编号(76641)
- 重点(63830)
- 部(62513)
- 成果(60816)
- 发(59061)
- 创(58446)
- 科研(55128)
- 创新(54773)
- 国家社会(54373)
- 教育部(53485)
- 计划(52780)
- 期刊
- 济(173298)
- 经济(173298)
- 研究(113273)
- 中国(73546)
- 学报(69139)
- 农(62840)
- 科学(62526)
- 财(59101)
- 管理(56113)
- 大学(51703)
- 学学(49048)
- 农业(42458)
- 教育(35933)
- 技术(34861)
- 融(34089)
- 金融(34089)
- 财经(30404)
- 经济研究(30072)
- 业经(27070)
- 经(26149)
- 问题(24355)
- 业(24244)
- 统计(23038)
- 策(20786)
- 贸(20629)
- 技术经济(20282)
- 版(20138)
- 决策(18632)
- 科技(18437)
- 商业(18054)
共检索到582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陶冶华 曾明
提高职工收入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共同富裕之路的重要举措。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基于中国2006—2019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阶段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阶段(2006—2016年),在挤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作用下,城市道路建设对职工收入提高有负效应,且城市人口增长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不显著;第二阶段(2017—2019年),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体现为正向拉动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存在异质性,城市规模对大城市职工收入的正效应更明显。另外,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需求,长期来看,地方财政更多地投入城市义务教育等民生支出可能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收入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应保持适度的城市规模扩张、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城市民生投入,逐步强化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东平 丁力人 高名姿
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基于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具体来说,银行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减,而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增。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具备明显的普惠性和规模经济特征,对中西部地区、对中大规模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优化宏观要素配置结构和流动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东平 丁力人 高名姿
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基于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具体来说,银行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减,而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数字金融服务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增。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具备明显的普惠性和规模经济特征,对中西部地区、对中大规模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优化宏观要素配置结构和流动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森圣 张宗益
采用我国1994-2011年的地级市数据,在多维度测算城市规模分布的基础上,使用联立方程考察了城市规模分布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城市规模分布趋向大城市集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恶化,这一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趋向大城市集聚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缓解,但是在西部地区却恶化了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分配不平等。认为地方政府应考虑区域差异及自身禀赋,依此选择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先明 王宇
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滴灌”与“低成本覆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抓手。首先,基于“发展与共享”理念测度地级市共同富裕水平;然后,以我国2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结果表明: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细分子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非线性,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这种非线性关系均显著。研究结果不仅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还揭示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消弭数字鸿沟”“关注数字普惠金融门槛效应,充分释放数字红利”是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作用的关键要点。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钱茂川 肖胜男 李冬妍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区域性发展战略。评价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效果,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1998—2004年15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西部大开发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影响。政策实施当年,西部地区在岗职工的实际工资平均提高了约280元,西部大开发对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异质性,有鉴于此,共同富裕新征程中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重点在于:精准识别区域发展需求,加快制定区域性发展政策,强化教育投资和软环境建设,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减少财政资金对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良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在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理论梳理、因子分析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基于Au-Henderson模型,利用2004-2015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态视阈下我国城市的规模效率特征与最优规模。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效率的"倒U型"曲线规律在经济与生态层面均成立,且城市规模的生态最优值为750万人;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潜能扩大能够显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但是城市污染治理成效只有在人口高度集聚时才会显著提升;宜居环境建设仍是城镇化的薄弱环节。据此认为,超大城市应控制人口规模,加快改善人居环境;特大城市应降低重化工业比重、节能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生态系统 城镇化 集聚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石玉堂 王晓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及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更换实证模型及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对西部与东北地区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来促进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促进效应显著增强。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优先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资源分配方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郝云平 张兵
基于中国2011—2020年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数字金融发展每平均提升1个单位,共同富裕水平平均提升0.564个单位。数字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距,且在西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具有包容性。数字金融发展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存在明显的结构效应。进一步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创新创业提升共同富裕水平,还可通过积累物质资本,提升人力资本,改善社会资本和积蓄家庭财富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胡小梅 欧阳玲
本文选取2005-2012年间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估计方法分别考察了货物劳务税与所得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表明,税制结构在第三方外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门槛最优值两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税制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作用效果,呈现出正"U"型的阀值转换特征,且货物劳务税与所得税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门槛效应存在差异性。参数异质性假设条件下的实证结果为我国未来税制改革提供了思路,即应逐步建立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税制结构体系、明确定位不同税种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切入点、实现税收与其他调节工具的协同配...
关键词:
税制结构 收入差距 非线性效应门槛回归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冬梅 李昕 刘春晓 孙伟增
21世纪以来,房价的快速上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利用2002—2016年中国2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房价与犯罪率的关系,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房价上涨对城市犯罪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的房价上涨将导致本城市刑事犯罪批捕率与起诉率分别上涨0.16%和0.099%,在使用工具变量后影响效果仍然存在且有所提升。第二,房价对犯罪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和时间异质性,在房价水平更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2008年以后,房价对犯罪率的影响更大;第三,房价上涨会显著加剧本地居民家庭的财富不平等,从而导致犯罪率水平的提升。第四,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房价上涨对城市犯罪率的刺激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全面理解房价上涨的社会影响以及相关住房市场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强 黄坤 叶意雯 吴浩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存在差异,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考虑财政收入,也要考虑公共服务成本因素。文章以2018年为基准,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和熵权法,从经济、自然、交通和环境四个方面对中国280个地级市的公共服务成本进行了测度,得到了各地级市的综合成本得分。以得分和省份为依据进行聚类,为转移支付政策提供了参考。结论显示,(1)基本公共服务成本越高,基本公共服务产出越低,需要越多的政府转移支付。(2)各地级市中,拉萨市、固原市、乌鲁木齐市、张掖市、西宁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最高;无锡市、烟台市、大连市、镇江市、武汉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最低。(3)聚类结果中,西北地区省份的地级市基本公共服务成本最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完善差异化的转移支付政策,以保障各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陈浩
笔者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市规模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及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对283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且制造业集聚从城市规模扩大中获得的边际效益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城市规模。在中小规模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将阻碍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将促进制造业集聚。在超大城市,制造业集聚度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型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提高。在城市人口大于100万小于800万的大城市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明 张兴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使用熵权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结合201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通过扩大机会不平等、降低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的途径影响了共同富裕;(3)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越明显。为此,政府需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以夯实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慧琳 杨望 谭小芬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随着中国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共同富裕必然以数字经济为依托。文章基于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两个维度建立了共同富裕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建立了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并使用熵权法对二者进行测度。采用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既能促进总体富裕,又能促进共享富裕。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制度质量越高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驱动效应越强。提升地区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鼓励创业是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重要传导机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经济与出口韧性—基于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与推进共同富裕——基于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动态空间计量检验
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房价、城市规模与工资性收入差距——基于中国32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城市扩张、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基于26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共同富裕: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城市规模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视角下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差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2013-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
中等职业教育:城乡共同富裕的基础路径——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教育何以促进共同富裕——基于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