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55)
2023(14610)
2022(11967)
2021(10874)
2020(8667)
2019(19655)
2018(18961)
2017(35284)
2016(19404)
2015(21345)
2014(21394)
2013(21168)
2012(20118)
2011(18375)
2010(18987)
2009(17948)
2008(17148)
2007(15388)
2006(14259)
2005(13701)
作者
(58443)
(48446)
(48294)
(46374)
(31041)
(23548)
(21997)
(18725)
(18666)
(17610)
(16850)
(16482)
(15973)
(15861)
(15686)
(15226)
(14293)
(14255)
(14094)
(14041)
(12601)
(12142)
(11905)
(11355)
(11173)
(11152)
(10824)
(10781)
(10107)
(9830)
学科
(84307)
经济(84203)
(52665)
管理(51213)
(41906)
企业(41906)
中国(32919)
(28513)
金融(28510)
方法(27486)
(27273)
银行(27234)
(26697)
(26463)
地方(25691)
(24363)
数学(23627)
数学方法(23317)
(23153)
业经(22152)
农业(18389)
(18091)
(15405)
(14178)
(13863)
贸易(13842)
(13745)
财务(13706)
财务管理(13669)
(13367)
机构
学院(275544)
大学(274579)
(114722)
经济(112084)
研究(106409)
管理(95075)
中国(86181)
理学(79142)
理学院(78117)
管理学(76622)
管理学院(76119)
科学(64073)
(60503)
(58641)
(55657)
(52676)
研究所(49952)
中心(49059)
(45905)
财经(43948)
农业(40739)
业大(40035)
(39771)
北京(39222)
(38920)
师范(38404)
(38352)
(37091)
经济学(36411)
(35764)
基金
项目(174595)
科学(136447)
研究(127513)
基金(124489)
(110262)
国家(109251)
科学基金(91589)
社会(81082)
社会科(76879)
社会科学(76860)
(69628)
基金项目(63744)
(58786)
教育(58358)
自然(57547)
自然科(56199)
自然科学(56180)
自然科学基金(55202)
资助(51937)
编号(50211)
(43448)
成果(42992)
重点(40840)
(37953)
课题(37951)
(36388)
发展(34576)
(34319)
创新(34083)
(34021)
期刊
(139539)
经济(139539)
研究(93792)
中国(68753)
(51252)
学报(47428)
(45354)
金融(45354)
(45137)
科学(42346)
管理(38558)
教育(37217)
大学(35932)
农业(33664)
学学(33599)
业经(23426)
技术(23047)
财经(22825)
经济研究(22759)
(19718)
问题(17835)
(17049)
(13825)
(13676)
世界(12965)
国际(12796)
理论(12672)
技术经济(12601)
图书(12464)
商业(12196)
共检索到458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邹薇   张震霖  
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定位、发展和分配的三大关键考验,其中定位考验以三农边界的动态界定为主,发展考验包括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关系,分配考验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实现机会公平。为应对三大关键考验,我国人口、要素、能源、产业和分配将发生新的结构性变革。具体来看,要以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口结构和要素结构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开展,以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人口结构三者协同发力深入阐释三农概念的动态定位,以能源结构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低碳的同步进行,以分配结构变革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长学  刘晓萍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包括5亿多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锋   吕京根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好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开辟了新路径、注入新动能。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入手,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面板回归和门槛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提高具有较强影响;当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从全国层面来看,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由弱变强,其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门槛特征,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慧  刘杨  周加来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契合共同富裕发展与分配的双重属性,当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都处于探索期,文章首先梳理了县域城乡发展的理论共识、分歧与疑问,进而提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揭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从遵循梯度发展原则、走产城融合道路、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加强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四个方面,阐述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文章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为推动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翔   刘鸿艳  
当前数字经济红利持续释放,对于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我国31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发挥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因此,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求索  [作者] 马骏  
共同富裕诠释了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价值追求,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目标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呈现出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能动融合、城乡经济形态互利共生融合、城乡物质精神系统有机融合的特征,并以人力资源赋能、绿水青山赋能、规模资本赋能、财产要素赋能、数字乡村赋能作为主要动能,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数据变效能、产能变产值等价值转化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目标下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应不断提高乡村资源变现能力,促进城乡功能需求互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富裕协同共进;破解城乡要素市场阻隔,促进城乡经济循环互补;消弭城乡设施服务落差,促进城乡生活品质均等;弥合城乡发展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治理高效同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慧  刘杨  周加来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契合共同富裕发展与分配的双重属性,当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都处于探索期,文章首先梳理了县域城乡发展的理论共识、分歧与疑问,进而提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揭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从遵循梯度发展原则、走产城融合道路、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加强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四个方面,阐述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文章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为推动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太文   武小龙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已成为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基于200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配置均衡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源配置方式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经济要素、人力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等方面,乡村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乡村人才要素存在显著的非均衡配置,明显抑制城乡发展的融合效应;人口城镇化发展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政策和农业技术开发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效应;地域开放程度亦有助于抑制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此,需要进一步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强化财政支农力度、推动人才回流与乡村人才精英培育、引进现代技术赋能乡村,并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反贫困政策等方面深化改革,真正达成城乡要素的双向流通与平衡配置,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旭辉  王经伟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遵循。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从绿色一体化、绿色发展方式、绿色创新三个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方法和QAP方法揭示其区域差距的空间来源、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在各子系统中,东部地区均呈现出显著优势,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绿色创新水平不容乐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区域差距呈恶化趋势,板块间差距是整体差距的最主要来源,缓解板块内差距的着力点位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全国及四大板块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水平的演进脉络各异,但极化趋势均日益加剧并伴随着“优者更优”现象;合理调控科创环境差距与居民收入差距是缓解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区域失衡问题的决定力量,而第二产业占比过高会抑制城乡绿色发展,此外在区域层面各影响因素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丰晓旭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讨论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向问题,要从改革的视角继续强化乡村旅游的服务角色定位。从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逻辑框架入手,以市场开发目标与政策服务目标两个角度进行分阶段对比分析,有助于找出强化政策价值的关键问题。分析发现:在资源梳理与挖掘阶段,实现市场目标与政策目标在乡村旅游资源观上的辩证统一,需要积极强化乡村旅游的正向功效,谋求乡村地区细节性短板内容的改善与提升;在内容规划与提升阶段,科学解决乡村旅游合作开发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需要厘清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并通过完善监管激励制度、提升信息透明度、提高寻租和违约成本的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实施运营与管理阶段,统筹优化乡村旅游发展要素配置,要在集约用地方式、人才引进与培养、多元化资金筹措、技术应用赋能等方面多措并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占风  孙未未  
共享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抽象,而如何推动共享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借助信息共享能力为促进共享发展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和共享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013—2021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构建了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共享发展的影响效应的确存在非线性特征。而基于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检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提高数字经济发展协调性,强化数字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融合,有助于数字经济在共享发展中发挥更强的推动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瑾  王婷  吴晶  乔学忠  胡海胜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革命老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以共同富裕目标为导向,基于改进后的SLF框架,构建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评价模型,采集井冈山10个村落326户农户感知数据,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处于中等水平;(2)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正处于一个由表及里、从显性变化到内生发展的过程之中;(3)相较于企业主导的民宿型模式,社区主导的研学型模式是更契合共同富裕内涵的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研究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社区内生动力不足、农户参与能力不够等问题,从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机制创新、增收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高度正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这一重大社会现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中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但依然面临着要素循环存在制度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农村居民消费动力偏弱、现代农业要素投入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畅通、“两山”转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要充分把握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的内在逻辑,明确其路径选择、基础制度、空间格局、动力支撑、核心任务及生态本底要求,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高度正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这一重大社会现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中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但依然面临着要素循环存在制度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农村居民消费动力偏弱、现代农业要素投入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畅通、“两山”转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要充分把握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的内在逻辑,明确其路径选择、基础制度、空间格局、动力支撑、核心任务及生态本底要求,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建生   亓子青   邱俊柯  
[目的]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实现产业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方法]文章以4省4村为样本,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解析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效及其发展路径。[结果]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可分为基础型、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和多元复合型4种;多元复合型强村富民效果最好,其次为链条延伸型和功能拓展型,最后为基础型;不同模式的产业融合及发展路径也有所差异,但要致力于共同富裕的目标,核心要在产业融合中促进联农带农和发展集体经济。[结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各有不同:“基础型”应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融合奠定基础;“链条延伸型”应通过技术投入、装备升级等举措实现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功能拓展型”应以“乡村旅游+”形式融合农业、文创、康养等产业,开发农业文化、生态、休憩功能;“多元复合型”重点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促进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