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99)
2023(13123)
2022(11317)
2021(10530)
2020(8697)
2019(19993)
2018(20327)
2017(39113)
2016(21522)
2015(24327)
2014(24594)
2013(24331)
2012(22229)
2011(20042)
2010(19941)
2009(18276)
2008(17546)
2007(15571)
2006(13799)
2005(11850)
作者
(62305)
(52288)
(51443)
(49046)
(32684)
(24983)
(23264)
(20700)
(19813)
(18361)
(17724)
(17513)
(16367)
(16340)
(15917)
(15779)
(15593)
(15288)
(14740)
(14680)
(13077)
(12860)
(12618)
(12088)
(11744)
(11657)
(11529)
(11453)
(10525)
(10476)
学科
(85227)
经济(85122)
(63486)
管理(56885)
(47946)
(42215)
企业(42215)
方法(36050)
农业(31892)
数学(31385)
数学方法(31032)
业经(22651)
(22494)
中国(22464)
(19003)
地方(18204)
(17712)
理论(13936)
(13648)
贸易(13642)
(13533)
(13256)
(13119)
银行(13077)
技术(13017)
(12742)
收入(12688)
环境(12684)
(12500)
(12482)
机构
学院(303088)
大学(300967)
管理(121907)
(119154)
经济(116518)
理学(106194)
理学院(105082)
管理学(103297)
管理学院(102774)
研究(101775)
中国(76167)
(69144)
科学(64566)
(64067)
业大(53283)
农业(53229)
(52176)
(51416)
中心(46994)
研究所(46993)
(44703)
财经(41626)
(40353)
师范(39969)
北京(39846)
(38023)
(36139)
(35835)
经济管理(33862)
经济学(33630)
基金
项目(211586)
科学(165537)
研究(157093)
基金(152036)
(132575)
国家(131383)
科学基金(112238)
社会(97210)
社会科(91553)
社会科学(91526)
(83907)
基金项目(81344)
自然(72615)
自然科(70856)
自然科学(70840)
教育(70672)
(69620)
自然科学基金(69555)
编号(66628)
资助(61683)
成果(53848)
重点(46551)
(46430)
(45537)
课题(44644)
(43604)
创新(40565)
科研(40161)
国家社会(39340)
教育部(39090)
期刊
(134689)
经济(134689)
研究(86644)
(70408)
中国(59855)
学报(51185)
农业(47780)
科学(46342)
管理(40267)
大学(39056)
(37227)
学学(36946)
教育(34959)
业经(27402)
(26824)
金融(26824)
技术(26133)
(22285)
财经(19005)
经济研究(18817)
问题(18588)
(16645)
图书(16239)
(16055)
科技(15206)
理论(14920)
业大(14839)
农业经济(14592)
农村(14536)
(14536)
共检索到441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丹  刘海  章元  
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对微观个体行为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收入差距影响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2002—2018年的中国农村微观样本构建合成面板数据,采用年龄-时期-组群(APC)分解模型分析农户局部收入差距和经济性集体行动的变化规律,通过工具变量识别出两者之间的因果效应,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局部收入差距和经济性集体行动存在年龄、时期和组群效应,两者之间呈现反向变化规律,收入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随着时期进程和出生组群呈现“倒U”型关系;(2)农户局部收入差距扩大会显著降低农户参与经济性集体行动的概率,在采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3)家庭收入越高、资源禀赋越多的农户,越倾向于参与经济性集体行动;(4)农户局部收入差距通过降低人际信任、减少社会互动等途径降低农户参与经济性集体行动的概率;(5)农村税费改革、农地确权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明晰了产权,是降低收入差距并促进集体行动的有效路径。本文的研究补充了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献,并提供了来自中国农村的微观证据,为政府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云波   王浩泽   郭金兴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而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城乡差距的成因及历史演进。进一步,本文全面系统梳理了农村与城市在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差距的现状。据此,本文提出应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要抓手,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切入点,全面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惠东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驱动力,能够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选取2013—202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城市群中,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明显。据此,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完善农民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模式,进而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潜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惠东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驱动力,能够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选取2013—202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城市群中,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明显。据此,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完善农民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模式,进而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潜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金国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改革成果令人瞩目。但随着体制转轨,在我国地区、部门、个人等诸多领域,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不安。因此,为顺利推进改革,正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波  黄应绘  易欣  王淑敏  
文章基于非参数高斯核密度、收入空间法等计量模型,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测算与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析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低、高收入群体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下降趋势比城镇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下降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煌  
本文利用2014—2021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县级数据实证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金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收入;数字金融通过扩大非农经营规模和促进非农就业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支持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正向关系会增加。根据相应研究,本文提出拓展数字金融的使用、提高数字金融的素养和重视政府对数字金融的指导作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煌  
本文利用2014—2021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县级数据实证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金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收入;数字金融通过扩大非农经营规模和促进非农就业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支持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正向关系会增加。根据相应研究,本文提出拓展数字金融的使用、提高数字金融的素养和重视政府对数字金融的指导作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晶  吕开宇  
生计多样化是农户分散风险冲击、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生计手段,有助于提高底层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助力农户脱贫增收。但生计多样化能否缩小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取决于现实中生计多样化对农户整体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全国性家庭调查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生计多样化对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生计多样化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具体地,多样化生计活动突出表现为"益贫性"的特点,在缩小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方面作用显著。基于收入结构的不平等分解结果显示,务工收入对家庭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最大,务工收入的增长有助于改善总收入不平等状况。特别地,对于生计多样型农户,务工收入增加1%,总收入不平等会减少4%。此外,分区域分析发现,生计多样化能够明显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但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由此认为在低收入的农村地区应提倡生计多样化,以有效推动相对贫困治理、促进相对低收入群体加快迈入中等收入群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晶  吕开宇  
生计多样化是农户分散风险冲击、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生计手段,有助于提高底层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助力农户脱贫增收。但生计多样化能否缩小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取决于现实中生计多样化对农户整体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全国性家庭调查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生计多样化对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生计多样化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具体地,多样化生计活动突出表现为"益贫性"的特点,在缩小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方面作用显著。基于收入结构的不平等分解结果显示,务工收入对家庭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最大,务工收入的增长有助于改善总收入不平等状况。特别地,对于生计多样型农户,务工收入增加1%,总收入不平等会减少4%。此外,分区域分析发现,生计多样化能够明显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但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由此认为在低收入的农村地区应提倡生计多样化,以有效推动相对贫困治理、促进相对低收入群体加快迈入中等收入群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钊  朱其静  刘昌琪  王盼盼  王倩  刘少杰  
可持续生计框架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指向下出现新的要求。通过对典型案例地皖南川藏线沿线旅游利益相关者深入访谈以及网络文本数据分析发现,廊道旅游地面临跨区域综合整治、生态约束趋紧、消费持续升级、疫情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冲击等新的脆弱性挑战,亟待有效的调控措施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基于此,融入新木桶理论,探索廊道作为支点带动更多域内农户共同富裕的可持续生计新框架体系。廊道因更大空间延展、更广人员参与、更长消费链供给具有更大的辐射域,通过挖掘农户自身及旅游地双重尺度的生计长板,构建更大的旅游地生计命运共“桶”体。应对脆弱性变化,通过夯实支点、挖掘长板、坚实底板、强化桶箍、激发铆钉,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分享实现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裕。随着廊道空间和品牌延伸,旅游地自然资本的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更多农户得到参与分享的机会。新木桶的整合思维为其他类型旅游地寻找可持续发展“支点”提供有益借鉴,“人”和“地”双重尺度的新木桶调控措施为旅游地可持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瑾  王婷  吴晶  乔学忠  胡海胜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革命老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以共同富裕目标为导向,基于改进后的SLF框架,构建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评价模型,采集井冈山10个村落326户农户感知数据,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处于中等水平;(2)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正处于一个由表及里、从显性变化到内生发展的过程之中;(3)相较于企业主导的民宿型模式,社区主导的研学型模式是更契合共同富裕内涵的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研究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社区内生动力不足、农户参与能力不够等问题,从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机制创新、增收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杜永康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研究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共同富裕的多元化目标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有助于补齐共同富裕的乡村短板,是引领农民跨越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而拘囿于发展的非均衡性突出、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产权结构封闭和治理结构失范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仍较为薄弱。面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以“飞地经济”为抓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重盘活集体“三资”和扩大产权开放性,加速推动“政经分离”,促进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莫亚辉   刘利  
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的优化升级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是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人、物、钱的规模扩大,谁可以更好地主导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动力的现代化转型,又如何维系动力机制的长久有效,均是问题所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转型升级应突破单纯的经济发展维度,而着眼于治理、制度的协同完善,在处理好集体经济发展与村镇社会良好环境构筑的基础上,真正以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农民价值实现为手段、以农民幸福感提升为目标,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成果共享,培养、完善农村内生动力而构筑现代农业体系。其推进实施主要涉及主体生成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和成果共享机制的有效构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杜永康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研究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共同富裕的多元化目标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有助于补齐共同富裕的乡村短板,是引领农民跨越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而拘囿于发展的非均衡性突出、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产权结构封闭和治理结构失范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仍较为薄弱。面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以“飞地经济”为抓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重盘活集体“三资”和扩大产权开放性,加速推动“政经分离”,促进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