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3)
2023(11243)
2022(9146)
2021(8174)
2020(6031)
2019(13981)
2018(13699)
2017(24916)
2016(13608)
2015(15233)
2014(15314)
2013(15422)
2012(14670)
2011(13369)
2010(13852)
2009(12650)
2008(12299)
2007(11156)
2006(10278)
2005(9429)
作者
(39652)
(33032)
(33010)
(31097)
(21129)
(15803)
(14937)
(12817)
(12750)
(12113)
(11437)
(11162)
(10698)
(10677)
(10225)
(10174)
(9899)
(9638)
(9508)
(9499)
(8598)
(8165)
(7988)
(7709)
(7634)
(7543)
(7395)
(7264)
(6898)
(6696)
学科
(57488)
经济(57422)
(37480)
管理(33152)
(29610)
中国(22650)
(21722)
企业(21722)
地方(20904)
农业(20142)
业经(17035)
方法(14527)
(13569)
(13400)
(13064)
数学(12114)
数学方法(11938)
(11538)
银行(11527)
(11284)
(10971)
金融(10968)
(10909)
发展(10366)
(10334)
地方经济(10248)
工作(9962)
(9673)
贸易(9654)
理论(9338)
机构
学院(192076)
大学(187884)
(75776)
经济(73633)
研究(70620)
管理(68071)
理学(56335)
理学院(55634)
中国(55065)
管理学(54661)
管理学院(54285)
(41587)
科学(40989)
(36829)
(36035)
(35015)
中心(33773)
(32956)
研究所(31138)
(29736)
师范(29427)
业大(27418)
农业(27129)
(27126)
北京(26997)
财经(26505)
(25705)
(24863)
(23853)
师范大学(23277)
基金
项目(121979)
研究(96437)
科学(94473)
基金(82913)
(71456)
国家(70681)
社会(60194)
科学基金(59569)
社会科(56591)
社会科学(56576)
(50390)
教育(44297)
基金项目(42980)
编号(42018)
(40983)
成果(36041)
自然(33916)
自然科(33060)
自然科学(33054)
(32852)
资助(32572)
自然科学基金(32405)
课题(30448)
重点(27733)
发展(26869)
(26381)
(25784)
(25368)
(25141)
国家社会(24720)
期刊
(101327)
经济(101327)
研究(62258)
中国(53091)
(40748)
教育(32080)
学报(28089)
农业(27123)
(26619)
管理(26337)
科学(26316)
(23316)
金融(23316)
大学(22726)
学学(20706)
业经(20281)
技术(20054)
图书(16434)
经济研究(14651)
问题(12904)
财经(12792)
书馆(12542)
图书馆(12542)
(12017)
(11150)
农业经济(10490)
(10377)
论坛(10377)
(10345)
农村(10234)
共检索到323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厅厅  熊斌  
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人民富裕、民族富余、国家富强、社会富足的关键标准,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决定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底色与成色。文章立足系统、全面、整体的维度,从国家层面回顾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部署,厘清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学术层面拓展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阐释,拟合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从实践层面归纳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案例经验,刻画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性与可及性。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合力、知识互嵌的学术张力、由此及彼的实践活力,推动构建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实践共同体”,进而围绕树牢“一个理念”、统筹“二元均衡”、优化“三大体系”、赋能“四类机制”、推进“五项行动”,提出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推动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震  
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视角,分析和提炼了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内涵,并以此为逻辑线索提出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匹配居民需求结构升级和转变层面,应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扩大供给规模,提高供给品质;在实现优质公共服务的均衡共享层面,应打破地域和人群分割局面,促进全民共享,同时改革服务供给的“等级制”,实现全面共享;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层面,应通过技术创新及治理模式创新提高供给效率,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可负担与可持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蔡宁  王明月  
新时代共同富裕要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等关系。然而,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却存在相应关系失衡的问题。基于此,要从政府力推、产业自强、目标明确等维度形成合力去破解,扫清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刘斯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农村,只有农村富强、农民富足才能达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乡村教育是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乡村教育能够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切实保障与改善村居民生、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而缓解乡村收入贫困、纾解权利贫困、消解能力贫困、破除精神贫困,为实现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在乡村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应以理念引导力、制度供给力、人才驱动力和技术创新力等为着力点,通过统筹乡村教育发展规划、优化乡村教育文化环境、完善乡村教育保障机制、扶持乡村教育人才培养、推动乡村教育数字转型等路径,构筑共同富裕全新格局、满足共同富裕精神追求、夯实共同富裕制度基础、激发共同富裕内生动力、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永续动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宁   张贺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力助推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需要普惠金融为其赋能。文章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统领,探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在“两个大局”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理论机制。基于此,探索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共同支持路径,最后提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政策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俊利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共同富裕视域下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是繁荣惠及农村、强化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关键,是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因应之策。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内在耦合性,基于共同富裕视域下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提出有效的实践路径:激发高质量发展潜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发展,精准实施开发式帮扶,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和美宜居,农民富裕富足。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慧凤  孙莎莎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乡村数字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系统分析视角,研究提出,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我国乡村数字化发展应在基础层面加快对农村数字载体、数字内容与技术规制的管理;在操作层面上,优化既有数字治理体系中的治理结构、主体关系及行动,促进乡村数字政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战略层面上,乡村数字治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环境要与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相匹配,尤其加强数字技术与制度优势的融合,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明庆忠  许春晓  麻学锋  杨勇  朱鹤  王心蕊  孙佼佼  
共同富裕目标下,如何通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乡村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来自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领域的8位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从资源利用、参与主体、机制保障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路径。具体而言:在资源利用上,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利用,形成“非遗”等资源的创造性传承发展路径,同时以艺术赋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并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在参与主体上,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力量,协同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力量建构可持续的分配机制,推动“人人共享”的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在机制保障上,乡村旅游资源创新性利用要构筑乡村产业发展与居民在地乐居的机制体系,同时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价值,强化制度政策的公平性原则,构建“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新型发展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张凌媛  罗意林  
在新的时代使命下,以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提升资源价值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双重意义。按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裕”的递进逻辑,识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厘清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困境与现存差距。研究发现:当前以乡土特色资源为导向的传统乡村旅游地和以高标准服务为导向的现代旅游地,都在适应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挖掘优势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资源的开发主体多元合作、开发方式渐趋成熟。乡村旅游在助力减贫、促进社会公平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突出贡献,充分契合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然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域与不同群体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率、水平、能力存在多重差距,以至于在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上不广泛不深入不彻底。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面向,构建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协同开发、可持续开发”的创新路径,以推动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伟锋  马晓龙  贾文通  陈泠静  
探究旅游发展对乡村居民生计的影响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空间资本理论,以福建省龙潭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旅游发展影响下乡村居民生计类型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乡村居民生计策略的形成受空间资本禀赋、家庭利益诉求与创业动机影响。(2)乡村居民生计可划分为自我更新、对外寻租、邻里投资以及迁移工作四种类型。(3)四种生计类型在结果上差别显著,这说明旅游发展在形塑乡村居民生计的过程中存在公平性缺失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空间资本”与“平衡利益诉求”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瑾  王婷  吴晶  乔学忠  胡海胜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革命老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以共同富裕目标为导向,基于改进后的SLF框架,构建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评价模型,采集井冈山10个村落326户农户感知数据,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处于中等水平;(2)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正处于一个由表及里、从显性变化到内生发展的过程之中;(3)相较于企业主导的民宿型模式,社区主导的研学型模式是更契合共同富裕内涵的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研究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社区内生动力不足、农户参与能力不够等问题,从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机制创新、增收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铭宇   张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035年我国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空间理论视角而言,空间不平等是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梗阻,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类社会问题。空间正义是其追求目标,在地理空间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维空间的层面上实现文化权益、文化权利等软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设计而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应包含多元供给体系、城市地区的质量提升压力、农村地区的区域补偿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四个支撑要素,进而推进缩小空间不平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从实践路向来看,可以通过空间结构融合和空间形态融合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铭宇   张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035年我国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空间理论视角而言,空间不平等是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梗阻,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类社会问题。空间正义是其追求目标,在地理空间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维空间的层面上实现文化权益、文化权利等软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设计而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应包含多元供给体系、城市地区的质量提升压力、农村地区的区域补偿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四个支撑要素,进而推进缩小空间不平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从实践路向来看,可以通过空间结构融合和空间形态融合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赖德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共同富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过程和结果都要公平,而且我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共同富裕要紧紧围绕增进经济增长的充分性、发展的平衡性以及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这三个方面做文章,这注定是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敏安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尤其是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国内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再次面临挑战,推动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共同富裕对于普惠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