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36)
2023(12241)
2022(9614)
2021(8810)
2020(6915)
2019(15092)
2018(14899)
2017(28283)
2016(15029)
2015(16623)
2014(16299)
2013(16066)
2012(14338)
2011(12570)
2010(13081)
2009(12522)
2008(12812)
2007(11704)
2006(10482)
2005(9492)
作者
(40494)
(34486)
(34090)
(31990)
(21717)
(16423)
(15157)
(13330)
(12895)
(12323)
(11576)
(11387)
(11006)
(10571)
(10529)
(10229)
(10003)
(9915)
(9866)
(9785)
(8437)
(8398)
(8359)
(8001)
(7821)
(7682)
(7680)
(7530)
(6850)
(6805)
学科
(87866)
(71529)
企业(71529)
(66727)
经济(66625)
管理(60982)
(46271)
农业(30774)
业经(29959)
方法(25612)
(23038)
(17625)
财务(17607)
财务管理(17593)
数学(17366)
数学方法(17230)
企业财务(16650)
中国(16471)
(16045)
技术(15736)
理论(14862)
(14672)
(13440)
(13097)
(12515)
企业经济(11195)
(11147)
贸易(11139)
经营(10845)
(10835)
机构
学院(223390)
大学(210906)
(96682)
经济(94995)
管理(94053)
理学(81151)
理学院(80548)
管理学(79721)
管理学院(79330)
研究(64527)
中国(53879)
(46986)
(44156)
(42225)
(35466)
农业(35180)
科学(35094)
财经(34774)
业大(33693)
(31434)
中心(31119)
(30114)
经济学(27907)
经济管理(27799)
(27730)
研究所(26646)
商学(25782)
北京(25583)
商学院(25566)
(25498)
基金
项目(142581)
科学(115165)
研究(113135)
基金(103486)
(86796)
国家(85754)
科学基金(76837)
社会(75248)
社会科(70826)
社会科学(70807)
(58875)
基金项目(54287)
教育(50881)
编号(48390)
(45694)
自然(45663)
自然科(44624)
自然科学(44616)
自然科学基金(43897)
资助(39617)
成果(37470)
(34936)
(33441)
(32014)
课题(31883)
(31833)
(31533)
国家社会(30974)
重点(30878)
创新(30235)
期刊
(119913)
经济(119913)
研究(62418)
(52466)
中国(44644)
管理(37266)
(36885)
农业(35257)
科学(28125)
业经(27925)
学报(25920)
技术(23296)
教育(22507)
大学(22257)
(22254)
金融(22254)
学学(21453)
(17906)
财经(17258)
经济研究(16438)
问题(15891)
(14987)
农村(14174)
(14174)
农业经济(14092)
技术经济(13328)
世界(12589)
商业(11949)
(11919)
现代(11711)
共检索到334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丽   郭苏建  
党的二十大提出,农业供应链不仅要加速“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产业的增值优势,也要不断发挥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整合是共同富裕的农业供应链治理的核心。然而,农业供应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并不能确保乡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公平;而共同富裕的伦理理念,迫切需要二者超越发展目标的错位,促进实践过程的整合。为了促进农业供应链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推进,采用概念建构的研究方式,基于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多元关系,提炼出“交易逻辑”和“革新逻辑”的互动模式,形成财富导向和社区导向的农业供应链治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供应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农业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丽   郭苏建  
党的二十大提出,农业供应链不仅要加速“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产业的增值优势,也要不断发挥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整合是共同富裕的农业供应链治理的核心。然而,农业供应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并不能确保乡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公平;而共同富裕的伦理理念,迫切需要二者超越发展目标的错位,促进实践过程的整合。为了促进农业供应链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推进,采用概念建构的研究方式,基于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多元关系,提炼出“交易逻辑”和“革新逻辑”的互动模式,形成财富导向和社区导向的农业供应链治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供应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农业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田铁杰  
共同富裕是共享基础上的富裕,要求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公平合理地分配经济发展成果,达成共享和共建的统一。职业教育恰能培养大量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并转换为推进社会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又在客观上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创业创富的机会,在善治之下彰显出促进共同富裕的正效应。基于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优化职业教育治理,将职业教育规范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框架下,是保障职业教育效能正向发挥的必由之路。一、耦合与驱动:职业教育治理推进共同富裕的正效应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鹏  沈传亮  
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同时要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建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逐渐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建成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巩固已取得的辉煌成果,并带领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继续努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代志新  魏天骐  马睿文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实现共同富裕,关键点在“富裕”与“共同”两方面。一方面“富裕”要求我国经济必须保持可持续地增长,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共同”要求我国不断完善发展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不公,这又界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性质。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收入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具体来说,要在经济结构变迁中发挥我国基本制度优势,在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平衡协调发展中提升社会生产力质量,在收入差距缩小中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幺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和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根基和实践路径。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根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继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下推进共同富裕要做到: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体系;二是要不断夯实群众基础,践行群众路线;三是打造高质量发展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云青   闫子兴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助推农村共同富裕是未来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和关键内容,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有机统一。未来要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助推共同富裕伟大工程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方向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优化乡村治理软环境,营造“助善治、促共富”的社会氛围。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施炫伶  
“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与“全面小康社会”接续的、提档升级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富裕”属于生产力范畴,“共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共同富裕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其内涵特征,包括全民性与全面性、共创性与共享性、渐进性、差异性,以及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超越性。本文在总结共同富裕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一是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汇聚共同富裕的“合力”;二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活力;三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四是以乡村振兴着力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五是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福兵   郭倩蓉  
流量经济是数字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模式,对实现共同富裕作用重大。纵观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助力生产力发展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的物质基础、运用数字赋能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遵循的价值追求。当前,流量经济凭借巨大的发展基数和潜力,为促进经济复苏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发展动能,但也面临着发展主体联动不足、营商环境尚需优化、运营模式后备力不足、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实现流量经济助力共同富裕持续向好发展,要着力从主体共生、平台共建、载体共享、发展共荣四个方面夯实举措。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超  
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地制度的重大创新,应基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要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新型“三权分置”制度。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基于农民发展能力的视角,集体所有权是生存保障能力的体制载体,承包权是生产发展能力的制度保障,经营权是财产收益能力的产权载体。“三权分置”改革能够提高农民发展能力,为农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低成本提供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并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终助推共同富裕。目前,“三权分置”改革面临集体所有权虚化与社会保障功能弱化、承包权固化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经营权大规模流转与贫富差距强化的困境。应当强化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越倩   葛佳楠  
共同富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重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共富型社会形态是共同富裕制度建设的动力、依据和方向。建构共同富裕制度,一是要在尊重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设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关系,围绕组织、规范、政策、机制等要素完成对制度建构的框架构建,把握主体多元性、规范约束性、政策工具性和机制动力性等基本特征;二是要充分重视制度理论设计与地方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场域,观察地方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立法保障改革创新、政策制衡社会发展、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等机制性创新探索。共同富裕的制度建构可以打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这不仅可以保持稳定、持续、适当速度的经济增长,还能以新发展理念增进福祉,同时促进全社会成员的福利总量不断提高,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丰富的制度资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晓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力保障。本文从效用价值论、外部性与产权理论两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理论阐释,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效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和农民增收成效。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以创新驱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通道、升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促进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五方面的实践路径,旨在使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小丽   周梦  
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减贫工作重心已经从脱贫攻坚转向共同富裕。聚焦乡村旅游情境,基于“核心-边缘”与空间正义理论,以江西婺源李坑村为案例,剖析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的空间非正义表征与机理,揭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回流、人民主体性回归、空间秩序再建构、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是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价值互嵌的底层逻辑。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源于地理、产业、资源、决策等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空间结构引发边缘群体的多元化涌现。治理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从空间结构、主体关系、治理体系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实践模式,保障边缘群体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权益的平等共享,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的区域正义、阶层正义、资源正义与权力正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满东  
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的社会价值、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教育价值、充实精神富裕的精神价值。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应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技能社会、教育均等等维度助力共同富裕伟大实践,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富裕;探索职教乡村振兴学院模式,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实现乡村富裕;聚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扩中提低”行动,实现技能富裕;有序推进职教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富裕;推进“大思政”协同育人范式,助推德业兼修,实现德行富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健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前的国内外实际而作出的论断、提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三新”发展观,“三新”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均具有重大作用,如以“三新”发展观引领共同富裕是遵循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中形成的经济发展观、财富共享观和政治经济学创新的人民观等理论逻辑,这就决定了其实践必然能够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而且其也具有引领共同富裕的优势,如其具有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优势、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优势和新发展格局的任务引领优势。基于此,应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实践方案:以新发展阶段的方位优势促进共同富裕;以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优势促进共同富裕;以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优势促进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