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71)
- 2023(4109)
- 2022(3064)
- 2021(3024)
- 2020(2120)
- 2019(4859)
- 2018(4803)
- 2017(8456)
- 2016(4744)
- 2015(5481)
- 2014(5790)
- 2013(5487)
- 2012(5384)
- 2011(4918)
- 2010(5143)
- 2009(5063)
- 2008(5465)
- 2007(5137)
- 2006(4596)
- 2005(4389)
- 学科
- 济(21441)
- 经济(21397)
- 管理(14817)
- 业(12862)
- 企(12131)
- 企业(12131)
- 方法(8407)
- 学(6952)
- 中国(6930)
- 理论(6786)
- 财(6101)
- 业经(5817)
- 数学(5625)
- 农(5453)
- 数学方法(5444)
- 制(5149)
- 教育(4336)
- 和(4206)
- 融(4104)
- 金融(4101)
- 银(4042)
- 银行(4036)
- 行(3876)
- 体(3843)
- 策(3569)
- 农业(3519)
- 务(3373)
- 财务(3363)
- 财务管理(3347)
- 贸(3197)
- 机构
- 大学(78650)
- 学院(75632)
- 济(28390)
- 经济(27595)
- 研究(27487)
- 管理(25964)
- 中国(21776)
- 理学(21648)
- 理学院(21369)
- 管理学(20844)
- 管理学院(20699)
- 京(17649)
- 科学(16653)
- 财(15998)
- 所(14042)
- 研究所(12452)
- 江(12345)
- 中心(12335)
- 范(11968)
- 师范(11853)
- 财经(11815)
- 农(11629)
- 北京(11381)
- 经(10651)
- 州(9822)
- 院(9804)
- 业大(9696)
- 师范大学(9635)
- 经济学(9090)
- 农业(9028)
- 基金
- 项目(43971)
- 科学(34198)
- 研究(33098)
- 基金(31518)
- 家(27519)
- 国家(27228)
- 科学基金(22803)
- 社会(21000)
- 社会科(19618)
- 社会科学(19614)
- 教育(16038)
- 省(16034)
- 基金项目(15325)
- 划(13898)
- 编号(13770)
- 自然(13563)
- 自然科(13251)
- 自然科学(13246)
- 成果(13146)
- 资助(13026)
- 自然科学基金(13013)
- 重点(10168)
- 课题(9944)
- 部(9846)
- 国家社会(8903)
- 性(8900)
- 发(8801)
- 项目编号(8728)
- 创(8613)
- 教育部(8582)
共检索到127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明伟
共同富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发展的一个亮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共同富裕问题从“本质要求”上作出重要论断并反复强调,恰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对“共同富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重点表达。共同富裕理论,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的,是新时代十年的显著标识;同时,这一理论也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实践不断展开和深化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逻辑的必然结论。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化了毛泽东等人对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设想,深化了邓小平等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设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包含了新时代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原则、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含着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要明确的目标导向,也包含了从民生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当然,扎实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能不断取得成效。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理论创新 实践探索 改善民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泽红 李雪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在于高质量发展,而发展质量的提升以发展理念的革新为认识论前提。步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以新发展理念贯穿共同富裕制度设计既能够为厚植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提供强劲动力、为系统推进共同富裕确立平衡杠杆,又将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永续条件、开辟经济空间、明晰价值旨归。以新发展理念贯穿共同富裕制度设计是中国共产党遵循科学社会主义核心要旨、勇担自身历史使命的主动作为,也是凸显人民主体地位、构筑多维制度体系的现实需要。在此过程中,应当建构涵盖物质财富创造、重大关系处理、美丽底色描绘、经济空间拓展、社会财富分配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富裕制度体系,并以科学制度服务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伟大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明皓 叶敬忠
城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创新,其理论机理内含目标维度上的城乡全民富裕、动力维度上的城乡共建富裕、内容维度上的城乡全面富裕和策略维度上的城乡渐进富裕。本文通过结合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经验,以“全民、共建、全面、渐进”为原则提出了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包括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健全城乡全民共富提升机制,以紧密型城乡协作共同体建设激发城乡共建创富活力,以政策集成改革撬动城乡全面富裕建设,以区域性共富联盟和特色化发展战略支撑城乡渐进富裕路径,最终推动城乡共荣和全民共富的如期实现。
关键词:
城乡共同富裕 理论逻辑 实现路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南平 李艳春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用文献分析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总结了党100年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功翔 洪阳
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反复证明,私有制是实现不了共同富裕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制度基础。按劳分配制度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初次分配的公平,劳动成果的社会共享,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自觉践行按劳分配制度,让社会共享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初次分配中兼顾公平,对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意义重大。
关键词:
公有制经济 按劳分配 共同富裕 初次分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安家骥 狄鹤 刘国亮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既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但近年来,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和经济金融化的问题不断凸显。经济金融化具有自发性,需要政府进行调控干预。从引致增长的效应看,节制的金融化有助于社会财富收入的增长,但过度的金融化则会产生抑制作用和增长停滞效应;从引致贫困的效应看,金融化会拉大贫富差距,过度的金融化将严重拉低劳动者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份额,无益于我国按劳分配的主体分配制度。因此,要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刻理解党中央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意图,用社会主义制度重塑金融,主动应对过度经济金融化风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秋星 陈少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20年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以及“共同”和“富裕”耦合协调度,并利用基尼系数测算其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06—2020年共同富裕水平呈现“N”型波动上升的趋势,“富裕”和“共同”水平呈“X”型变化;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上升较快,在“十三五”时期趋于平缓;耦合协调度地区异质性明显,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东北地区最低,而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耦合协调度 区域差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宗军 张天宇
保险业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其能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有所作为。选取2013-2020年相关数据建立省际共同富裕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析商业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1)总体上商业保险消费显著推进了共同富裕;(2)分业务来看,财产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而人身保险消费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3)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商业保险消费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越强。据此认为,应进一步大力开拓潜在保险市场、继续推进保险业回归本质、不断强化保险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服务能力,才能使保险业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学英 张东 刘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文章归纳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即有效匹配新质生产力需求、助推建构可持续生计、实现弱势区域/群体发展的起点公平。诠释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在推高层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稳中层面促进传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赋能存量劳动力就业迭代,在提低层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了教育强国赋能过程富裕、差别富裕、逐步富裕、全面富裕的内在机理,分析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向度: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包容性发展切断贫困的不利循环,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赋能区域均衡发展;增强教育民生属性赋能完整人培养以实现全面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4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理论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代志新 魏天骐 马睿文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实现共同富裕,关键点在“富裕”与“共同”两方面。一方面“富裕”要求我国经济必须保持可持续地增长,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共同”要求我国不断完善发展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不公,这又界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性质。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收入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具体来说,要在经济结构变迁中发挥我国基本制度优势,在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平衡协调发展中提升社会生产力质量,在收入差距缩小中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得宝 孙熙国
实现生态正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探究生态正义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态正义理论需要分析生态正义理论的时代化观照,将生态正义理论纳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去考察。在理论逻辑层面,在共同富裕视域下考察生态正义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和深刻的逻辑必然性,生态正义理论的具体内涵包括种际生态正义、代内生态正义、代际生态正义和全球生态正义。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探寻生态正义的实现路径则需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全面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维护种际生态正义;坚持共同富裕的全民性,以实现全民富裕推动发展成果的代内生态正义共享;坚持共同富裕的长远性,以循序渐进的手段构建代际生态正义共同体;坚持共同富裕的国际性,以共谋全人类发展蓝图凝聚全球生态正义共识。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富裕社会是一种与全面小康社会衔接、提挡升级、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必须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来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富裕”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共同”界定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性质,“共同”与“富裕”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在更好地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体来说,要充分发挥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领导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分阶段逐步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4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理论议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松龄
财富的增长和丰富只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并不一定保障全体人民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在初次分配中推进劳动者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进而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劳动者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这有利于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深化初次分配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理论认识富有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