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82)
2023(12924)
2022(10525)
2021(9663)
2020(7410)
2019(17032)
2018(16890)
2017(29735)
2016(17109)
2015(18832)
2014(18929)
2013(17969)
2012(17029)
2011(15834)
2010(16261)
2009(14425)
2008(14480)
2007(13134)
2006(11732)
2005(11146)
作者
(48176)
(40292)
(39903)
(38006)
(25839)
(19361)
(18240)
(15509)
(15437)
(14671)
(13832)
(13433)
(13096)
(12915)
(12836)
(12464)
(11958)
(11915)
(11722)
(11511)
(10485)
(10111)
(9706)
(9225)
(9164)
(9002)
(8999)
(8964)
(8258)
(8167)
学科
(68326)
经济(68256)
管理(40423)
(40168)
(31666)
企业(31666)
中国(27132)
方法(22599)
教育(21931)
地方(19813)
(18835)
(18208)
数学(18206)
数学方法(17964)
业经(17221)
(15876)
理论(15217)
(13468)
农业(13258)
(12808)
银行(12783)
(12636)
金融(12630)
(12586)
(12421)
技术(11604)
(11295)
贸易(11284)
地方经济(11026)
(10833)
机构
大学(238677)
学院(236306)
(90395)
研究(90342)
经济(88235)
管理(78476)
理学(66348)
理学院(65363)
管理学(64081)
管理学院(63599)
中国(63196)
科学(54978)
(53430)
(46349)
(44040)
(42224)
研究所(41981)
师范(41855)
(39749)
中心(38855)
(38361)
教育(36067)
北京(34806)
师范大学(33991)
财经(33850)
(32561)
业大(32487)
农业(30939)
(30898)
(30747)
基金
项目(150456)
科学(119306)
研究(116406)
基金(104917)
(91499)
国家(90513)
科学基金(76016)
社会(72041)
社会科(67922)
社会科学(67909)
(60935)
教育(59764)
基金项目(53655)
(52829)
编号(48305)
自然(46397)
自然科(45309)
自然科学(45297)
自然科学基金(44505)
成果(42648)
资助(41958)
(38588)
课题(37808)
重点(36024)
(34112)
(32023)
(31487)
(31473)
发展(31146)
(30607)
期刊
(109246)
经济(109246)
研究(82668)
中国(61811)
教育(58983)
学报(38864)
(37631)
科学(34411)
(34054)
管理(31342)
大学(30107)
学学(26886)
农业(25662)
(23357)
金融(23357)
技术(22528)
业经(18468)
经济研究(17922)
财经(17617)
(15355)
职业(14727)
(13922)
问题(13832)
(12091)
论坛(12091)
(11658)
图书(11554)
(11269)
(11138)
科技(10705)
共检索到381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陈港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相关思想出发,共同富裕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主体需求、社会关系、自主实践三个维度呈现出新特征。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基于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性谋划,以“开发人力”为培养人的主要目标。共同富裕时代,教育价值应实现从“用人”到“为人”的迭代。满足人——通过价值引领,实现人精神世界的富足;承认人——促进人自我认同与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解放人——为个体赋权增能,实现人的生命自觉,是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向,也是教育价值向内聚敛与向上提升的自觉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超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汇聚“社会教育力”;让教育发挥其内核价值,立足人的丰富性与类存在性,唤醒个体生命自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雪娟  胡怀国  
马克思坚持从现实人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构筑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科学分配正义观和具有价值规范性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出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并通过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回归与占有结合起来,为分配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路径;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和前置条件,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为共同富裕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条件。马克思奠定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国百年来的共同富裕道路以其阶段性的探索呈现出共同富裕的价值规范性。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系时,要有针对性地回应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才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全局性的根本转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需要在共同富裕中满足人民的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在共同富裕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富有的内涵,以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构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话语体系。在共同富裕中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中国人全面发展视野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在共同富裕中摒弃“单面人”、走向“全面人”,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新时代面临的最大人权实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虎  
作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个人劳动能力局限性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造就了人的"类的全面性",又导致了"个人的片面性"。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工的"自然—自发—自觉"的不同历史阶段凸显了人的发展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上对分工进行历史、辩证地考察,在人类社会历史结构的嬗变中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反过来否定和革新旧的分工形态,分工自我扬弃的过程勘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之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立柱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基于实践人学的历史生成性存在,具有独特的致思逻辑、理解向度与内在规定。在唯物史观的视域内,主体需求的满足及其程度、资源的基础支撑与社会时空的延展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三个关键词。当代中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恰当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辩证关系,积极拓展广大人民群众完整性生成的社会时空,有效推动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融共生性,真正走出了一条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人的全面发展道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桑艳  陈群  
马克思把哲学的"异化"概念与经济学的"劳动"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造成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劳动发生了异化,结果使人的自由劳动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异化劳动扬弃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劳动的全面超越,是合乎客观规律的历史必然性。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学习和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解放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理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以及改革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宁  王智  
共同富裕是指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确保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新时代,要切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避免陷入认识误区。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由杜志雄和檀学文等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共享福祉至善求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之路》一书,立足中国国情实际,深入分析了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如何解决不同区域与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难题,提出可行性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吕一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并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伟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具备"双主体"的工作意识,关注大学生合理的现实需要,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赖黎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被“十六大”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的地位 ,这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的基础之上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公民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 ,开创了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当前只有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巧玲  
主流经济学很少考虑到人的发展问题,而是将其抽象化、同质化,早期的发展经济学也仅仅关注到人的物质需求,所以度量人的发展状况只是单一维度。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提出人的发展四个维度:人的劳动性、需求性、社会性和个性及可持续性,结合已有的关于人类发展的统计方法筛选出度量人的发展的指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雪娟   胡怀国  
“人是目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多维发展进程,评价现代化归根到底需要看人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传统和未来社会形态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虽然有其必然性,但肇始于工业化并以之为主要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重物不重人,在现代性生成的过程中也导致了人的被物化、片面化和异化。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的回归和全面发展,才有了更大的价值与制度化实现渠道。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形态,以“人的现代化”为具体实现形式,为摆脱旧文明形态下的各种依赖关系,积极推动着需要与劳动、个性和社会关系相结合的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德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地位要有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要有新理解,对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举措要有新思考。这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需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