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62)
- 2023(7713)
- 2022(6053)
- 2021(5726)
- 2020(4518)
- 2019(10378)
- 2018(9706)
- 2017(17999)
- 2016(9312)
- 2015(10270)
- 2014(9730)
- 2013(9531)
- 2012(8913)
- 2011(8200)
- 2010(7987)
- 2009(7532)
- 2008(7475)
- 2007(6181)
- 2006(5553)
- 2005(5264)
- 学科
- 济(42785)
- 经济(42733)
- 业(27039)
- 管理(25919)
- 企(19210)
- 企业(19210)
- 方法(17742)
- 数学(16277)
- 数学方法(16187)
- 中国(15443)
- 农(14652)
- 财(10992)
- 贸(10555)
- 贸易(10550)
- 易(10398)
- 农业(10371)
- 制(9247)
- 业经(8925)
- 体(7217)
- 环境(7039)
- 银(7001)
- 银行(7001)
- 行(6848)
- 融(6834)
- 金融(6831)
- 收入(6817)
- 地方(6678)
- 发(6520)
- 务(6205)
- 财务(6200)
- 机构
- 大学(134708)
- 学院(132024)
- 济(66103)
- 经济(65315)
- 管理(50479)
- 研究(50308)
- 理学(43824)
- 理学院(43375)
- 管理学(42955)
- 管理学院(42698)
- 中国(40305)
- 财(29224)
- 京(27956)
- 科学(25424)
- 财经(23795)
- 所(23428)
- 经济学(22512)
- 经(22101)
- 中心(22072)
- 研究所(21211)
- 经济学院(20275)
- 北京(18240)
- 院(18235)
- 财经大学(18059)
- 农(17529)
- 范(17027)
- 师范(16943)
- 江(16422)
- 研究中心(15330)
- 业大(15009)
- 基金
- 项目(90014)
- 科学(73579)
- 基金(70044)
- 研究(69344)
- 家(60868)
- 国家(60396)
- 科学基金(52028)
- 社会(49720)
- 社会科(47286)
- 社会科学(47276)
- 基金项目(35549)
- 教育(31023)
- 省(30346)
- 自然(29562)
- 自然科(28920)
- 自然科学(28913)
- 自然科学基金(28476)
- 资助(27843)
- 划(26860)
- 编号(25781)
- 国家社会(23008)
- 部(22303)
- 成果(22013)
- 中国(21235)
- 重点(20575)
- 教育部(19962)
- 发(19822)
- 制(19390)
- 创(18980)
- 人文(18665)
共检索到198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露雅
共同富裕实践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消除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消除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下中国的贫困状况以及建立起符合“共建、共治、共享、共富”要求的共同富裕贫困治理模式。采用相对贫困分析方法识别贫困时,包含机会贫困及能力贫困的相对-多维贫困成为了贫困的新样貌。相对-多维贫困的形成除了归结于资源分配制度的不平等外,还要归结于社会结构的层级化和个人参与资源交换的主体地位丧失。在面对相对-多维贫困时,需要将绝对-单维贫困时期的单向治理逻辑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元共治逻辑,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具有识别-赋权-协同功能的贫困治理模式。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贫困治理 赋权 多元共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樊增增 邹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采用绝对贫困标准;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走向共同富裕要求先富带动、帮扶后富,构建消除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对中国相对贫困进行准确测度与动态识别,并对贫困变化进行量化分解。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发现,虽然绝对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但是相对贫困发生率持续上升。使用贫困指数变化的"识别—增长—分配"三成分分解框架研究中国贫困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近年来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主要来自增长成分,2012—2014年、2014—2016年和2016—2018年三个时期中,增长成分使绝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17.74%、20.81%和19.04%;相对贫困发生率上升主要源自识别成分,以上三个时期中识别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上升8.42%、12.19%和12.55%,增长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8.34%、11.24%和12.18%,略低于识别成分,分配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上升2.88%、1.12%和6.60%。本文进一步界定强、弱相对贫困线,通过设定城乡差异化、地区差异化和省际差异化贫困线三种情形研究中国相对贫困状况,发现使用全国统一的相对贫困线容易出现过度识别问题,城乡差异线下的相对贫困综合指数与省际差异线下的结果较为接近,且方便实施,是一个可以兼顾识别准确度和精简度的权衡选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华育 孙小雁
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本文结合相关文件和文献,对共同富裕的特征进行探索,指明它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关系。继而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创新,提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治理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还对一些相对贫困治理的领域进行了识别,并通过调研说明了具体领域实现相对贫困治理的方法,以具体例证展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相对贫困 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檀学文
基于对国内外相对贫困研究文献和国外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的梳理,以及对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读,本文论述了中国中长期进程中解决相对贫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可以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框架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为了充分满足贫困和社会进步监测以及减贫政策需要,中国现阶段可以制定多元的相对贫困标准体系;中国解决相对贫困应坚持国际上普遍采纳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三支柱”战略,但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必要的调适,尤其是应继续坚持发展支持战略与政策导向;相对贫困治理需转向常规化,对大扶贫格局进行优化,实行制度化、法制化的贫困治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斯丽娟 郭海霞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城乡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并进行分解,明确影响城乡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研究方法:将2002~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还原为观察值与GQ模型拟合洛伦茨曲线结合测度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并将测得指数分解为四种效应。研究发现:农村相对贫困指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均高于城镇,且城乡相对贫困指数有上升趋势,城乡弱相对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分解结果表明,增长效应对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和弱相对贫困指数变动起负向作用,贫困标准效应对城乡两种指数变动起正向作用。分配效应与城乡两种指数的变动一致,人口效应对城镇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正,对农村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负。研究创新:将影响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扩展至人口效应和贫困标准效应,认为影响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有增长效应、贫困标准效应、分配效应和人口效应四种。研究价值:为城乡相对贫困的测算与分解提供新的思路,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雪杰
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量化了再分配过程中居民获得的社会福利和第三次分配中的其他转移性净收入对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并测度了可支配收入形成后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所需的额外福利强度。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为相对贫困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再分配确实降低了居民收入的相对贫困率,全国社会福利减贫效应达到15.81%;再分配改变了相对贫困率最低省份的分布格局,但未改变相对贫困率最高省份的分布格局,也未改变相对贫困程度东、中、西依次递增的区域分布模式。居民实际获得的社会福利强度及其减贫效应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特征,社会福利一定程度的错配影响了其整体减贫效应;第三次分配在减少相对贫困方面的作用有很大提升空间,地区差异不大;中国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所需的平均额外福利强度为2.07%,表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增的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付瑞 刘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是迈向共同富裕征程的新的贫困形态。本文以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了“内在能力-外部赋权”农户多维相对贫困评价体系,并采用AF法对新疆地区农户进行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测度和分解,研究发现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持续改善,从事多元经营和非农就业,拥有非农业户口、参与扶贫项目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多维贫困 相对贫困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彤进 马世文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相对贫困和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缓解家庭相对贫困,家庭金融素养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越明显。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参与程度低的家庭以及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居民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受益更多。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家庭社会互动水平、促进商业保险配置降低相对贫困,进而促进共同富裕,且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海央 冯朝睿 许雨辰
文章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0—2019年西南地区438个县域单元的多维贫困指数,应用时空统计手段验证多维贫困的地缘属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驱动要素。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多维贫困水平存在空间维度的聚集和时间路径的锁定特征,尤以云南和重庆的地缘属性最为突出。空间要素与物质要素都是多维贫困的显著驱动要素,其中物质要素更易与其他要素产生彼此增强的交互影响,是打破多维贫困陷阱的关键。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时空跃迁 地缘属性 驱动要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莹 郭磊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逐渐成为缓解相对贫困、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在理论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贫困缓解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采用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以及相对贫困缓解在二者间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东部地区而言,数字乡村建设对中部、东北和西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较弱。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相对贫困缓解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未发生较大变化,反映研究结论较为可靠。对此,提出着力打造数字乡村建设高地、纵深驱动各地区数字乡村均衡发展和构建相对贫困缓解长效机制的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合理制定相对贫困缓解政策法规,对于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左孝凡 陆继霞
脱贫攻坚时期数字技术赋能贫困治理释放了巨大的行政治理效能,为现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以贵州省“大数据帮扶”为案例,阐释数字技术通过构建平台型政府促进社会协同、内部协同、治理应变能力拓展,构建学习型政府促进政府形成双环学习模式与贫困治理平行经验分享能力提升,以此呈现数字技术赋能贫困治理的具体机制路径。贵州省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乡村振兴云、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建设和运用是数字技术赋能贵州省贫困治理的具体内容。贵州省“大数据帮扶”的经验表明,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型政府与学习型政府构建是贫困治理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并在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展现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持续赋能效应。然而,具体实践中仍存在数字收集偏差、数字孤岛及数字依赖等科层体制下需警惕的数字化陷阱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文娟 成姝荣 修文彦 吴海珍 东军
[目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口基数大,农牧区广阔,贫困问题复杂而特殊,其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或者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返贫风险较高。基于此,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为例,对其进行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精准找出不同区域的致贫原因、返贫风险,为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获取一手数据,结合A-F双界限法对各区域进行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与测算。[结果]内蒙古地区基本不存在收入维度的贫困,生活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也较低;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主要是环境维度被剥夺,教育维度次之,第三是健康维度;东部区域主要是教育维度被剥夺,其次是健康维度,第三是环境维度。[结论]内蒙古自治区整体农牧户家庭基本满足其生活需求,但收入维度的可持续增长仍值得重视,且东中西部区域农牧户相对贫困区域性差异明显,东部区域对内蒙古牧区相对贫困状况影响较大。东部区域可着重推进教育培训工作,中部区域扩大疾病报销范围,西部区域适当取消部分医疗保险限制条件,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和社会保障监管力度。加强环境治理、提高教育水平以及建设生态农牧业是促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海兵 姚仁福
构建合作社体系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一个合作社赋能小农户增收的理论框架,力图阐释合作社通过优化“土地-劳动”适配性赋能小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并从摆脱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两个维度探讨合作社赋能小农户增收的可能限度。结果表明:(1)合作社能够显著促进小农户增收,但该增收效应存在一定的限度,即合作社具有赋能小农户增收,进而实现脱贫并防止返贫的显著作用,但尚不足以促进小农户实现共同富裕。(2)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动时间再配置两种路径优化“土地-劳动”适配性以增加其家庭收入。(3)合作社内部不合理的分利秩序引致小农户增收的机会不平等是合作社赋能小农户有限增收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合作社 小农户 增收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海兵 姚仁福
构建合作社体系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一个合作社赋能小农户增收的理论框架,力图阐释合作社通过优化“土地-劳动”适配性赋能小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并从摆脱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两个维度探讨合作社赋能小农户增收的可能限度。结果表明:(1)合作社能够显著促进小农户增收,但该增收效应存在一定的限度,即合作社具有赋能小农户增收,进而实现脱贫并防止返贫的显著作用,但尚不足以促进小农户实现共同富裕。(2)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动时间再配置两种路径优化“土地-劳动”适配性以增加其家庭收入。(3)合作社内部不合理的分利秩序引致小农户增收的机会不平等是合作社赋能小农户有限增收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合作社 小农户 增收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宣霓 陈涛 彭凯平
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中的精髓之一,是"五个一批"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同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也为实现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构成新时代共同富裕至为关键的"三驾马车"。但同时,心理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富足资源。以科学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支撑,结合创新的幸福产业发展,将极大地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帮助人们彻底跳脱返贫的"心理陷阱",形成"心态协同"效应。这对共同富裕而言,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