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25)
2023(2583)
2022(1845)
2021(1694)
2020(1342)
2019(3008)
2018(2752)
2017(5192)
2016(3017)
2015(3473)
2014(3546)
2013(3802)
2012(3457)
2011(2655)
2010(2630)
2009(2391)
2008(2696)
2007(2187)
2006(1807)
2005(1568)
作者
(7205)
(6039)
(6032)
(5915)
(3770)
(2863)
(2819)
(2354)
(2291)
(2192)
(2169)
(2102)
(2057)
(1947)
(1844)
(1806)
(1753)
(1733)
(1699)
(1570)
(1497)
(1471)
(1471)
(1400)
(1398)
(1374)
(1350)
(1293)
(1273)
(1263)
学科
(23455)
管理(13484)
(12384)
财政(11637)
(10206)
经济(10187)
(9378)
企业(9378)
(9336)
收入(8712)
(7665)
财务(7663)
财务管理(7623)
企业财务(7279)
(5165)
方法(4896)
中国(4797)
国民(4746)
国民收入(4634)
(4619)
数学(4550)
数学方法(4526)
(4416)
财富(4416)
农业(3747)
制度(3744)
(3744)
(3476)
地方(3105)
体制(3098)
机构
学院(38100)
大学(37700)
(19076)
(17666)
经济(17401)
管理(13523)
研究(12097)
理学(11651)
理学院(11571)
管理学(11461)
管理学院(11396)
财经(10535)
中国(9947)
(9503)
财政(8252)
财经大学(7517)
(7286)
(7253)
科学(6452)
经济学(6397)
(6205)
(6188)
经济学院(5864)
(5190)
中心(5160)
研究所(5046)
(4808)
北京(4685)
会计(4321)
(4229)
基金
项目(23031)
研究(17961)
科学(17726)
基金(16972)
(14221)
国家(14073)
社会(12447)
科学基金(12103)
社会科(11794)
社会科学(11791)
(8457)
基金项目(8426)
教育(8068)
资助(7117)
编号(7088)
成果(6639)
(6619)
自然(6358)
自然科(6221)
自然科学(6218)
自然科学基金(6096)
(5844)
国家社会(5715)
(5374)
(5088)
重点(5004)
(4885)
教育部(4882)
课题(4860)
(4858)
期刊
(20775)
(20326)
经济(20326)
研究(15586)
中国(9239)
(6677)
财政(6677)
财经(5944)
会计(5516)
学报(5350)
(5030)
财会(5007)
大学(4533)
管理(4509)
学学(4385)
经济研究(4229)
(4117)
科学(3977)
(3564)
通讯(3417)
会通(3416)
(3240)
金融(3240)
农业(2603)
问题(2579)
教育(2506)
(2425)
技术(2378)
(2265)
财经大学(2149)
共检索到65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连家明  
贫富差距是世界性的话题。尤其近十几年来,围绕贫困、失业、税负、不公等问题引发的抗议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不断高涨。从突尼斯、埃及等北非国家的抗议和变革,到西班牙年轻人打出的“愤怒的一代”口号,从美国抗议者“占领华尔街运动”,再到法国爆发的“黄马甲运动”,其背后的核心问题无不指向贫富分化。这些抗议者的要求很明确,他们要推动制度发生变革,他们要政府更加关注穷人的境遇,要社会更加关注公平。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经济学家班纳吉,正是因为他合作撰写的《贫穷的本质》,关注了贫穷经济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静楠  吕冰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财政作用的发挥。研究认为:经济学意义上分配平等本质上是居民效用平等,促进居民效用平等的分配有可支配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间接税分配、公共服务分配和财富分配,它们贯穿于国民收入循环全过程;根据部门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城乡或区域的组间差距较大;个人所得税调节分配作用不应被高估,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出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在缩小。本文得出四点政策建议,包括兼顾公平与效率、重点关注组间差距、辩证地看待税收和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马万里   陈卓扬  
财政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有效的财政手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有力保障。收入分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因此,改善收入分配可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本文将收入分配作为衡量共同富裕的核心指标,研究税收、公共支出、财政转移支付这三大财政手段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路径,进而建构财政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本文研究提出:第一,我国应不断推进增值税等一系列生产税改革,优化税制结构,提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的比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税收优惠形式,推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第二,加大科教文卫支出以提高人民获取收入的能力,加强社会保障支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税式支出,引导社会财富的自由流动;第三,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方式,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卫军  李光勤  
财政分权作为调整央地财政权力关系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进而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生产效率、总体富裕、协调发展、成果共享和生态福利五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并考察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有助于提升共同富裕水平,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异质性;从分项指标来看,财政分权可以显著提升总体富裕、成果共享和生态福利水平,但对生产效率和协调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检验发现,财政分权可以通过牺牲资本资源配置效率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最后,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呈倒U形关系。文章有助于了解财政分权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确认财政分权的“适度区间”,以期更好更快地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宋凤轩  张航  宋宝琳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作为调控地方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日益凸显。鉴于此,在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测算共同富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财政分权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且对邻地共同富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支出行为与创新创业水平成为财政分权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相关研究可为政府部门通过优化财政分权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量化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晶  
立足金融结构优化背景,借助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优化能够赋能共同富裕,且经过内生性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门槛回归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可正向调节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得出,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影响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金融结构优化积极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晶  
立足金融结构优化背景,借助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优化能够赋能共同富裕,且经过内生性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门槛回归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可正向调节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得出,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影响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金融结构优化积极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济洲   崔翼  
聚焦中国式分权情境,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立足于2012—2021年中国3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探讨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均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该影响越发明显;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具有区域、城市规模异质性,且在中西部地区、特大城市更为突出。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刘昊  陈工  
全力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战略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基础之上,是党和政府应对复杂形势的主动选择,二者互为掎角,相互协同,内在统一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需规模扩大和层次提高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而促进共同富裕和形成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能够扩充各个层面的有效需求。社会主义财政要全面深化税制改革、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政府投资机制、政策工具多管齐下,以有效支持好、协同好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财政支持全力扩大内需和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衔接短期与长期、统筹内需与外需、协调财政与金融,以及平衡赤字与安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敏   朱铭来  
基于1998~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长差分模型,研究社会保障支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渠道。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不仅如此,社会保障支出还是实现共同富裕效应的长效机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省内社会保障横向转移支付是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门槛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随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特征。据此,应持续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支出结构,强化省内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着力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探索建立省际间社会保障横向转移支付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伏润民   缪小林   张彰   赵一心  
在强调市场作用和政府再分配政策背景下,国民收入差距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效率、公平与正义。从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增进民生福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仅仅采用传统货币收入指标很难准确衡量实际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可能据此衡量共同富裕。本文在系统厘清和评价公共服务与国民收入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广义国民收入理论分析框架,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赋予国民收入新的内涵;实证论证基本公共服务对广义国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以此证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是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差异的直接因素;在分析现行财政体制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收敛的基础上,聚焦对广义国民收入影响突出的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基本公共服务,突破现行事权划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制度限制,提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性改革方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收敛,缩小国民收入差距,客观评价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高敏   洪亚军  
财政定向激励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定向激励不仅直接推动共同富裕,还可通过促进技术融合式创新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推动作用;在人力资本赋能下,财政定向激励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财政定向激励与人力资本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表现出门槛效应;财政定向激励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为了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应完善财政定向激励机制,建立技术融合式创新平台,构建人力资本长期投资体系,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文宏  项军  刘飞  
再分配制度是国家发挥最直接和主导作用,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集中体现在财政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21世纪以来,民生财政支出水平大幅提升,被称为中国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的“黄金时代”,这是否带来了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呢?基于2005和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研究发现,随着支出规模的迅速扩大,民生财政对各收入阶层群体幸福感都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从2005年的负效应或无效应转变为2015年的正效应,有力地解释了幸福感的变迁趋势。其中,教育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提升基层民众的幸福感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文体传媒支出则主要提升了中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这些结果不仅拓展了幸福感的理论解释,也为政府制定民生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姜爱华  
主持人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都在农村,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已经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财政制度优势。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财政仍肩负着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的重任。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天琦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财政政策的调控支持。改革实践表明,财政政策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方式与内容不断健全与完善,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与互动协作关系也愈加契合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日渐深入,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仍面临诸多难点与挑战,为此,还要从明晰新型城镇化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动态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供给、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挖掘市场主体供给公共服务能力等层面入手,破除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