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92)
2023(16724)
2022(14372)
2021(13296)
2020(10835)
2019(24694)
2018(24727)
2017(46935)
2016(25100)
2015(28209)
2014(28627)
2013(28332)
2012(26318)
2011(24173)
2010(24288)
2009(22571)
2008(21672)
2007(19186)
2006(17330)
2005(15366)
作者
(73733)
(61328)
(60933)
(57979)
(39071)
(29310)
(27631)
(23971)
(23329)
(22012)
(20856)
(20772)
(19618)
(19441)
(18859)
(18762)
(17995)
(17774)
(17539)
(17432)
(15460)
(15111)
(14724)
(14176)
(13834)
(13672)
(13580)
(13407)
(12515)
(12111)
学科
(120915)
经济(120786)
管理(68096)
(67398)
(51421)
企业(51421)
方法(43271)
(37975)
数学(37017)
数学方法(36646)
中国(34161)
地方(32006)
业经(27678)
农业(25498)
(24446)
(24222)
(20342)
(18049)
贸易(18033)
(17975)
地方经济(17558)
(17477)
银行(17438)
(17392)
金融(17390)
环境(17357)
(17341)
(17080)
(16851)
理论(16740)
机构
学院(363374)
大学(363156)
(152710)
经济(149365)
管理(141188)
研究(129402)
理学(120935)
理学院(119544)
管理学(117683)
管理学院(117024)
中国(96577)
(78140)
科学(78014)
(67728)
(64927)
(61286)
研究所(58760)
中心(58008)
(54622)
财经(53257)
业大(52765)
(50611)
师范(50197)
北京(49914)
(48277)
(46600)
农业(46563)
经济学(46209)
(44247)
经济学院(41207)
基金
项目(242422)
科学(190531)
研究(181182)
基金(174254)
(150811)
国家(149445)
科学基金(127962)
社会(115521)
社会科(109175)
社会科学(109148)
(95101)
基金项目(92574)
教育(81760)
自然(80089)
(79187)
自然科(78176)
自然科学(78159)
自然科学基金(76726)
编号(74566)
资助(70557)
成果(61270)
(55951)
重点(54117)
(53091)
课题(51783)
(49887)
国家社会(47362)
创新(46453)
教育部(45727)
发展(45303)
期刊
(183163)
经济(183163)
研究(114311)
中国(75993)
(60775)
学报(55525)
管理(52881)
科学(52589)
(49142)
大学(42581)
教育(42446)
农业(41030)
学学(39969)
(35027)
金融(35027)
技术(32005)
业经(30994)
经济研究(28694)
财经(26171)
问题(23478)
(22540)
图书(19737)
(19103)
技术经济(18609)
理论(17326)
科技(17212)
现代(16954)
(16821)
商业(16609)
世界(16421)
共检索到557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文韬  栾敬东  朱礼龙  
通过特色小镇域内外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尤其是闲置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等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特色小镇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研究从共享经济理论视角出发,总结了共享经济助力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发展的经验,剖析了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发展的瓶颈问题,最后提出解决上述瓶颈问题的建议。研究认为,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网络平台在闲置资源共享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特色小镇可共享的闲置资源有待深度挖掘、特色小镇闲置资源的共享使用权仍停留在起步阶段、特色小镇闲置资源共享的运营机制有待完善以及镇外共生共享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五个方面的瓶颈问题;应通过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闲置资源共享中的作用、深度挖掘特色小镇可共享的闲置资源、提升特色小镇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共享水平、健全特色小镇闲置资源共享的运营机制以及科学利用镇外资源,实现共生共享等措施解决瓶颈问题,推动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的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芳山   李露瑶   陈杰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极大。文章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机制和程度,并创新性地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深入考察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字经济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效应为0.4100。(2)数字经济对林业大省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较其他地区更为显著,影响系数为0.5700,说明数字经济在林业经济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3)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拥有网站数和信息从业人数,重要性分别为13.62和11.61,农村电商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4)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系数分别为东部地区0.6450、西部地区0.2560、东北部地区0.2350、中部地区0.1970。文章聚焦于数字经济各个维度指标的重要性比较以及林业经济大省和其他省份的异质性分析,深化了相关研究内容,弥补了现有文献对林业经济大省数字经济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提出政策启示:乡村振兴工作中应利用好数字经济这一推手,重点推动农村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农村电商,推进林业大省和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低成本、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光娅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引擎。文章以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的现实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城镇化建设、制造强省建设等方面,梳理了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安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的新举措。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兴国  
基于建设“数字辽宁”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智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路径。结合辽宁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情况,针对辽宁乡村产业振兴共性问题,探讨辽宁乡村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着力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多措并举补齐短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科佳  赵静  赵永青  
特色旅游小镇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时代产物,为实现城乡全面脱贫作出突出贡献,并将成为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现阶段,特色旅游小镇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显著优势,凭借文化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以及管理体系混乱等诸多阻碍,因此如何借助乡村振兴背景优势摆脱特色旅游小镇发展瓶颈期成为文章的研究重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永彪  杨青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大多基于个案进行分析,尚未系统揭示影响特色小镇发展的要素及其内在机制。以陕西省西安市首批创建的35个特色小镇中的8个典型案例为样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编码并构建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耦合,其中“产业丛”“文化源”是必备要素,“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因此必须聚焦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此外,缺乏核心产业、特色不彰、急于求成、变形走样、缺乏管理和机制不活等问题制约着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寻求帮助,谋求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金钱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事实出发,顺应亿万农民新企盼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对新中国70年城乡发展实践的理论思考,凸显了习近平深入乡村、扎根农民的"三农"情怀。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包括乡村振兴之基、乡村振兴之本、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之擎、乡村振兴之核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蕴含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实践和政策价值。新时代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必须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积极践行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的系列论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伟安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保护乡村的资源和环境成为重要课题。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孙华主编的《乡村资源环境规划基础》是一部全面介绍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专业著作,该书系统论述了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作者在第一章阐述了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其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并唤起读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在第二章中,作者系统介绍了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基础理论,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到“两山”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阐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任强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公共网络共享平台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这为乡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增强城乡互融互通。本文基于此背景分析了乡村共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当前现存的问题,并为今后乡村共享经济如何进一步推进提供了相应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卢成会   林美静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差异性,并以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以期为新时期下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基于以上测算对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结果] (1)2021年安徽省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高值和较高值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而低值和较低值集聚程度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县域有8个,较高值县域30个,较低值县域19个,低值县域2个;高、较高值县域主要分布于皖北区、沿江区和皖中区;低、较低值县域集中分布于皖西区和零散分布于皖北的西北部和皖南区。(2)安徽省乡村性指数水平高值聚集,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乡村性指数高值簇与低值簇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乡村性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由相关性矩阵分析将安徽省59个县域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自主型、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别对4种乡村类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结论] 安徽省乡村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各地区乡村特征迥异,适宜聚焦乡村特色优势,探索差异化乡村发展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俊梁  林影  史欢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科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寻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文章在梳理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的5个维度,拓展出18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苏浙皖3个省份的40地市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比较。研究认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红利,为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玉霞  
<正>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减轻城市人口压力;通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增强留乡意愿。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也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过程。通过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弘扬乡土特色,增强农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一书通过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乡村振兴发展策略问题。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林龙  余洋婷  吴水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及寻找农村发展新动力。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从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历程、规划与政策措施、主要模式、组织方式、投融资渠道,以及林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6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落实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芦风英  庞智强  邓光耀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13-2019年中国省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大小及来源,并基于关系数据视角利用QAP方法测度其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分布状态;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并呈逐渐缩小趋势,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兴旺子系统差异是中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最大成因,其次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子系统差异。做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策略,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缩小区域差异的可行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潘海燕  袁林森  
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前的611个贫困县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生活发展水平提升了本地区民生循环质量,同时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贫困县民生循环质量的直接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