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93)
2023(12553)
2022(9833)
2021(8886)
2020(7216)
2019(16083)
2018(16140)
2017(31132)
2016(16753)
2015(18764)
2014(18918)
2013(18580)
2012(16994)
2011(14839)
2010(15358)
2009(14829)
2008(15108)
2007(14107)
2006(12778)
2005(11811)
作者
(47529)
(40263)
(40256)
(37827)
(25476)
(19347)
(18005)
(15700)
(15285)
(14504)
(13727)
(13407)
(13061)
(12693)
(12479)
(12129)
(11755)
(11720)
(11583)
(11503)
(10075)
(9968)
(9786)
(9357)
(9275)
(9044)
(9035)
(8779)
(8136)
(8077)
学科
(84756)
(80248)
经济(80134)
(67485)
企业(67485)
管理(59173)
(49188)
农业(32942)
业经(32043)
方法(30143)
(24907)
数学(22033)
中国(21878)
数学方法(21838)
(17556)
财务(17530)
财务管理(17508)
(17213)
企业财务(16520)
技术(16434)
地方(16091)
(15912)
(14163)
理论(13700)
(13361)
(13317)
(13136)
(13129)
贸易(13119)
(12755)
机构
学院(249729)
大学(240135)
(109141)
经济(107185)
管理(99469)
理学(84988)
理学院(84251)
管理学(83082)
管理学院(82650)
研究(78795)
中国(65186)
(55855)
(50031)
(49659)
科学(45417)
农业(42150)
(40752)
业大(39460)
(39310)
财经(38788)
中心(37531)
(35093)
研究所(34897)
经济学(32379)
(31545)
北京(30487)
(29791)
师范(29536)
经济管理(29385)
经济学院(29375)
基金
项目(156835)
科学(125453)
研究(119440)
基金(114480)
(97748)
国家(96660)
科学基金(84854)
社会(79920)
社会科(75332)
社会科学(75314)
(63790)
基金项目(60698)
教育(52388)
自然(51410)
自然科(50287)
自然科学(50273)
(49987)
编号(49559)
自然科学基金(49439)
资助(44619)
成果(39166)
(36973)
(35711)
(35152)
(34467)
重点(34163)
国家社会(33359)
课题(32612)
(32125)
创新(31973)
期刊
(136536)
经济(136536)
研究(72508)
(61200)
中国(53166)
(41651)
农业(41288)
管理(39738)
学报(35632)
科学(35602)
业经(29598)
大学(29106)
学学(27877)
(26325)
金融(26325)
技术(23598)
教育(22092)
(20827)
财经(19743)
经济研究(19616)
问题(18476)
(17189)
技术经济(15179)
农业经济(15048)
农村(15039)
(15039)
世界(14649)
(14265)
现代(12920)
经济问题(12661)
共检索到387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真  封启帆  王翔瑞  
共享发展是新时代民生福祉增进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国家在产业精准脱贫、特殊农村区域发展、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深入推进共享富农,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个体维度、区域维度和城乡维度上分别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模式引领、多线条推进的重要经验,但也存在着政策效率低、匹配性差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等不足。面向"十四五",共享富农仍然面临着贫困治理重点将发生重大转变、特殊农村区域发展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等挑战。为此,需要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在加快完善新时代制度化减贫体系、积极构建特殊农村区域农牧业绿色化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公平互补的城乡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继续推进共享富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强   富丽明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指引。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维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农业现代化通过驱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现代化,厚植共同富裕之根。在此基础上,农村现代化调整生产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巩固共同富裕之本。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发展现代产业分工体系,建立现代化利益联合机制,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培育共同富裕之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曲行柱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曾几何时,传统农业是以农户为主,面积小规模更小,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地流转率,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建雨   吴燕   张友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0~202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和驱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有效提升共同富裕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通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间接推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发现,子维度、区域和时间段的差异会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积极效应在不同样本中表现不一致,即农村现代化与东北地区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果相对更强,并且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积极影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增强。基于此,我国各地区可以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挖掘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潜力,以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贺立龙   陈姝兴  
<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 2023年全国政治经济学界以及整个经济学界围绕农业强国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马晓河  
农业强国建设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互为内涵、互为促进的关系,农业现代化具有客观认定特点,农业强国概念具有主观认同特征。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比农业现代化要求更高、更全面的发展行动。从国际经验看,凡是进入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经济体,其农业农村都实现了现代化,但只有少数国家发展为农业强国。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我国迈上中高收入阶段后,特别是2015年以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外生拉力强度开始变弱,农村内生动力系统性支撑也表现不足。为此,论文提出围绕三个提高、强化外生拉力、激活内生动力,构建一批优先发展的机制,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莹   陶祉凝   刘帅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既是我国连续第二十年聚焦“三农”议题,也是向全党全国再次释放强农重农的强烈信号,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冲锋号角,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步。本文首先梳理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对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采用的稳定粮食生产、实行统分结合、发展高效生态、传承农耕文明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的重要性,农业强国时不我待。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玉莹  金晓斌  范业婷  项晓敏  刘晶  周寅康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量化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研究结果:(1)从全国层面看,土地整治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整治投资额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均有正向作用,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1%、1.1%和8.3%;(2)从区域层面看,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耕地质量较差、土地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玉莹  金晓斌  范业婷  项晓敏  刘晶  周寅康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量化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研究结果:(1)从全国层面看,土地整治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整治投资额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均有正向作用,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1%、1.1%和8.3%;(2)从区域层面看,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耕地质量较差、土地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应针对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开展差异化整治,特别是在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提升作用不显著的地区,应对整治方式、后期利用等方面进行反思,慎重开展土地整治工程。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赵秋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使目前还很落后的农业尽快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个历史任务,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事业。这就需要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大力开展农村金融科学研究,总结经验,揭示客观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更好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现就开展农村金融科学研究的认识、内容和方法,谈一些看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平  
[目的]探究具有“低门槛”和“时空穿透力”的数字金融是否可以克服传统金融服务的“痛点”与“堵点”,对农村“基要性变革”提供重要支持,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法]运用“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和“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对数字金融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进行理论阐释及机理分析;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总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普惠”属性中的覆盖广度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但农村数字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阻碍了信息技术属性作用的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在于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排斥”,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当然,这一过程存在着异质性,对东部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作用效果更强,支付和信贷业务的作用相对于其他业务效果更明显。[结论]应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双创”积极性等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快速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益新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128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前列的佼佼者——泰国,近年来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培育、开拓市场方面所获可观成就,不仅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而且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推进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化,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益龙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穆鹏云   张守夫  
文章选取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农业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数字普惠金融对东北、西部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下乡、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是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的实践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延汹  张洪兵  徐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由于受农村土地制度、农业人口数量与素质、农业生产力状况、农地资源数量的多重约束,新农村建设还需长时期的努力和不断地探索新的渠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