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8)
2023(10783)
2022(8884)
2021(8291)
2020(7001)
2019(16107)
2018(15616)
2017(30156)
2016(16008)
2015(18349)
2014(17944)
2013(18016)
2012(16710)
2011(14973)
2010(15252)
2009(14727)
2008(14470)
2007(12608)
2006(11039)
2005(10380)
作者
(43067)
(36149)
(36046)
(34330)
(23333)
(17090)
(16405)
(13783)
(13691)
(12847)
(12359)
(12162)
(11586)
(11404)
(11373)
(11040)
(10643)
(10522)
(10447)
(10095)
(9006)
(8610)
(8574)
(8286)
(8156)
(7950)
(7921)
(7660)
(7068)
(6924)
学科
(73176)
经济(73061)
管理(56392)
(54465)
(46994)
企业(46994)
方法(36295)
数学(32399)
数学方法(32274)
(27089)
中国(21711)
(21061)
(17699)
财务(17672)
财务管理(17597)
(16995)
企业财务(16930)
(15712)
贸易(15697)
(15403)
业经(15317)
(15187)
体制(13342)
(12956)
金融(12954)
(12753)
银行(12748)
审计(12267)
(12118)
农业(10983)
机构
大学(236856)
学院(231768)
(112080)
经济(110390)
管理(93024)
理学(80510)
理学院(79776)
管理学(79091)
管理学院(78631)
研究(76774)
中国(64238)
(57428)
(49480)
财经(45488)
(41754)
科学(38074)
经济学(37178)
(36561)
中心(35075)
财经大学(34370)
经济学院(33664)
(32754)
研究所(31905)
北京(31279)
(28794)
商学(27906)
商学院(27677)
(27527)
业大(26570)
(25689)
基金
项目(149006)
科学(121075)
基金(115468)
研究(112306)
(98477)
国家(97747)
科学基金(85881)
社会(78360)
社会科(74756)
社会科学(74740)
基金项目(59806)
(52257)
自然(52064)
教育(51415)
自然科(50883)
自然科学(50870)
自然科学基金(50099)
资助(48071)
(44849)
编号(42543)
(36972)
成果(36017)
(34738)
国家社会(34715)
教育部(33412)
重点(33191)
人文(31873)
(31317)
中国(30891)
(30232)
期刊
(117157)
经济(117157)
研究(75621)
(49183)
中国(48853)
管理(35806)
科学(28666)
学报(28470)
(26413)
金融(26413)
(25512)
财经(24304)
大学(23921)
学学(22494)
经济研究(21002)
(20789)
教育(17347)
技术(17058)
农业(16973)
(15994)
问题(15699)
业经(15446)
国际(14046)
世界(14006)
会计(13405)
财会(13198)
技术经济(11303)
审计(10492)
理论(10464)
统计(10379)
共检索到356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璐  姚海鑫  
以2007—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考察共享审计对并购商誉泡沫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并购双方共享审计显著降低了新增并购商誉金额,且在并购完成后,显著降低了并购商誉发生减值的概率以及商誉减值的计提比例。进一步探究作用机理发现,共享审计能够显著抑制并购方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分组检验结果显示,共享审计对并购商誉泡沫的抑制作用主要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境下成立,表明上述作用是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得以实现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独正元  吴秋生  
选取2013~2020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非国有董事投非赞成票行为代理其治理积极性,研究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与国企并购商誉泡沫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的提升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超额商誉,还能够显著降低商誉减值的计提比例以及商誉减值的发生概率,即非国有董事通过“用手投票”积极治理有效抑制了国企并购商誉泡沫。进一步研究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发挥抑制效应的影响路径发现,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可以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来显著抑制国企并购商誉泡沫。研究结论为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非国有董事“用手投票”的积极作用,提升国企并购效果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毛志宏  李丽  
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ESG表现对并购商誉泡沫的抑制效果及路径。研究发现,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显著地抑制并购商誉泡沫的形成,且代理成本和创新投入是两者间的重要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增加、内部控制质量和外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均能够显著地增强企业ESG表现对并购商誉泡沫的抑制作用。此外,企业ESG表现也能有效地抑制商誉减值。研究结论不仅有益于增强企业对提高ESG表现的正确认识,促进其高质量发展,而且也为企业防范和化解商誉泡沫的潜在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郑海英  刘正阳  冯卫东  
本文研究了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确认计量的并购商誉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市场集中度对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影响。基于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并购活动财务报告数据,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支付较高商誉成本提升了公司当期业绩,但降低了公司未来期间的业绩。进一步研究发现,除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外,上市公司支付较高的商誉成本显著降低了公司业绩。本文的结论补充和拓展了关于会计准则执行产生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准则制定部门、监管机构和开展并购活动的企业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毛玥  胡国强  张俊民  
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共同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备受关注。从共同机构所有权的视角,实证考察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超额商誉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超额商誉。进一步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对超额商誉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机制与退出威胁机制实现的;共同机构所有权能降低企业并购后的商誉减值风险。因此,上市公司要积极引入共同机构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优化并购目标,抑制超额商誉。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姚海鑫  李璐  
以2004—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并购双方共享审计师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并购双方共享审计师能显著提高并购方及目标方的并购绩效;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大的跨行业、跨地域并购事件,共享审计对并购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共享审计可以显著降低并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导致较低的并购溢价。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洋  张瑞君  孟庆斌  侯德帅  
本文以我国开启"沪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2007-201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开通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该结论在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沪港通"抑制公司违规行为的途径是通过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或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的违规成本、减少公司的违规行为。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从公司违规这一视角,揭示了"沪港通"机制所发挥的公司治理效用,为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美英   曹源   付楠楠  
审计意见购买行为降低了社会审计质量,损害了社会审计的投资者保护功能。本文以2010—2018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签字注册会计师层面的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而国家审计能够抑制这一行为。机制检验发现,国家审计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约束管理层权力抑制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审计客户重要性程度高、事务所行业专长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审计更能显著地抑制审计意见购买;多次审计以及审计机关查出问题数量越多,国家审计抑制社会审计意见购买的效应越明显;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同行业和具有共同签字注册会计师的未被审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具有溢出效应。本文研究为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净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生态环境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洪昀  隋晓敏  
以2010—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对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分样本组回归结果表明,在所在地区投资者保护环境较差的企业、代理问题更为严重的国有企业及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企业中上述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融券抑制费用粘性的效用主要出现在不包含企业研发支出的费用中。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杨清香  姚静怡  张晋  
与主要客户共享审计师是减少公司错报和提高审计质量的新机制。本文以2003-2013年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主要客户共享审计师能够显著降低公司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尤其是降低与销售相关事项的财务重述;与来自不同地域的共同审计师相比,来自同一地域的共同审计师更能显著降低公司的财务重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上述共享审计师效应与公司及其客户是否来自同一行业无关,而与公司其他监督机制的强度显著负相关。上述研究结论为完善现行的审计制度和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泽将  雷玲  王彪华  
本文以高管拥有纪委身份作为高管廉洁的代理变量,选取2011—2017年间中国资本市场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考察高管廉洁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高管廉洁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表现为高管廉洁程度越高,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越强。相对于中央国有企业,上述抑制作用在地方国有企业中显著增强。基于经济后果的进一步测试显示,高管廉洁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且大股东掏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高管廉洁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大股东掏空影响因素文献,同时为高管廉洁的治理效应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峻  朱密  
利用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风险投资持股对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持股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行为,其中高声誉、非国有、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持股对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持股主要通过缓解实体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双重机制抑制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运用Heckman两阶段方法、PSM方法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仍然稳健。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马昭君   葛新权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减轻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对技术创新的掣肘至关重要。基于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市场供求法测度各地区的房地产泡沫,探究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传导机制,实证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存在资源错配、资金挤占和成本增加效应,显著抑制了某一地区的技术创新。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显示,由于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协动,地区房地产泡沫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会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进而对地理邻近和经济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阻碍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房地产泡沫对技术创新产生的溢出效应在经济协动性更强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表现更显著。鉴于此,为有效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抑制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适时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体系;重视技术创新的成本定价,平衡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科  杨威  
随着近年来并购重组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并购作为外延式成长方式。由于商誉仅源于并购时支付的溢价,故以商誉衡量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研究并购是否能提升公司价值。研究发现:第一,并购商誉对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的促进作用呈"倒U型";第二,并购商誉对市场业绩的促进作用比对会计业绩的促进作用体现出更明显的反转特征,说明短期内投资者高估了并购对会计业绩的改善;第三,以管理费用率高低衡量公司代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现并购商誉对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代理问题较弱的公司,而在代理问题严重的公司中并不显著。以上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因此,建议监管层应当规范和限制部分低效的并购,更好地发挥并购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司价值中的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成  
在2015年6月中国A股持续暴跌而引发监管层空前严厉稽查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关注了监管机构处罚违规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以2006-2014年间国泰安CAMAR数据库中违规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引入疾病医疗的理念,采用生存分析法、倍差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监管机构处罚违规上市公司的效果。研究结果均显示,实施处罚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该结论与以往实证研究结果相反,对后续的相关研究可能有所启发,更多的积极正面性的证据可能会陆续出现。本文的结论有助于证伪认为处罚缺乏实质效果这一盛行的观点,同时也为监管层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违规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文献支持。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监管层更细致地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