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84)
- 2023(12731)
- 2022(10994)
- 2021(10448)
- 2020(8730)
- 2019(20294)
- 2018(20335)
- 2017(39070)
- 2016(21537)
- 2015(24186)
- 2014(24260)
- 2013(23793)
- 2012(21407)
- 2011(19259)
- 2010(19471)
- 2009(17495)
- 2008(16881)
- 2007(14534)
- 2006(12506)
- 2005(10801)
- 学科
- 济(86062)
- 经济(85983)
- 管理(59088)
- 业(53990)
- 企(45207)
- 企业(45207)
- 方法(42159)
- 数学(37159)
- 数学方法(36482)
- 农(21720)
- 学(21447)
- 中国(20198)
- 地方(20164)
- 业经(18140)
- 财(17621)
- 环境(16203)
- 理论(15224)
- 和(14879)
- 农业(14712)
- 贸(13371)
- 贸易(13364)
- 易(12910)
- 技术(12889)
- 划(12528)
- 制(12392)
- 务(11250)
- 地方经济(11237)
- 财务(11177)
- 财务管理(11155)
- 教育(11011)
- 机构
- 学院(301301)
- 大学(300851)
- 管理(119881)
- 济(110452)
- 经济(107870)
- 理学(105096)
- 理学院(103879)
- 管理学(101596)
- 管理学院(101090)
- 研究(99926)
- 中国(71329)
- 科学(68254)
- 京(64627)
- 农(52793)
- 所(51178)
- 业大(50093)
- 研究所(47528)
- 财(47429)
- 中心(44845)
- 江(42560)
- 农业(41562)
- 范(40895)
- 北京(40721)
- 师范(40461)
- 财经(39116)
- 院(36846)
- 经(35555)
- 州(35364)
- 技术(34000)
- 师范大学(32653)
- 基金
- 项目(217870)
- 科学(169709)
- 基金(156064)
- 研究(153864)
- 家(138305)
- 国家(137234)
- 科学基金(116872)
- 社会(93915)
- 社会科(88901)
- 社会科学(88873)
- 省(86890)
- 基金项目(83284)
- 自然(79411)
- 自然科(77467)
- 自然科学(77447)
- 自然科学基金(75977)
- 划(73648)
- 教育(71023)
- 资助(65147)
- 编号(62855)
- 重点(49513)
- 成果(49490)
- 发(46613)
- 部(46194)
- 创(44981)
- 课题(43594)
- 科研(42139)
- 创新(41953)
- 计划(41494)
- 大学(39578)
- 期刊
- 济(116024)
- 经济(116024)
- 研究(80920)
- 学报(53791)
- 中国(52761)
- 科学(48205)
- 农(47219)
- 管理(42124)
- 大学(39416)
- 学学(37365)
- 教育(34428)
- 农业(33429)
- 财(33400)
- 技术(26813)
- 业经(20122)
- 融(20009)
- 金融(20009)
- 经济研究(18067)
- 业(17970)
- 财经(17474)
- 科技(16423)
- 图书(16203)
- 资源(15675)
- 版(14819)
- 经(14748)
- 问题(14710)
- 业大(14513)
- 技术经济(14329)
- 林业(14223)
- 理论(14083)
共检索到417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运来 王斐 史玉虎 潘磊 黄志霖 王鹏程
以农耕地为对照,对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7种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土壤种子库主要为草本植物种子。农耕地、柑橘林地种子库密度较高,分别达到12 043粒/m2和10 160粒/m2;针阔混交林、板栗林、栎林、马尾松林地土壤出现灌木和乔木种子,导致其种子库物种丰富度较高。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针阔混交林,达到3.19。各模式间种子库组成成分相似性变化范围为37.50~86.67,无较大的异质性,农耕地与其他模式的相似性最小。各植被恢复模式均可提高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持作用。单场降雨量为3.12~43.80 mm时,各模式平均林冠截留率为18.04%~24.36%,马尾松林、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王昭艳
对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C1)、杉木人工林(C2)、杜仲人工林(C3)、油桐人工林(C4)、润楠次生林(C5)、毛竹杉木混交林(C6)及荒草灌丛(C7)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3>C7>C5,产沙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7>C5>C7,润楠次生林具有良好的保水减沙效益,而油桐人工林最差;产流量与产沙量线性关系显著,降雨量与产流量、产沙量的回归关系以线性方程、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最优。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结构与持水状况、植被盖度等下垫面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较大,而海...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产流 产沙 武陵山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容 周志翔 徐永荣 王鹏程 佃袁勇 张欣
对武陵山区女儿寨侵蚀小流域植被恢复群落科属组成及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维管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隶属于89科178属221种,群落优势科趋于明显,含5种以上的科虽只占总科数的16.85%(15科),却占总属、种数的44.57%、52.04%,属内种数的变化范围为1~4,以单种属最多(148属,82.29%);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成分(15属,占65.22%),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丰富的热带性质(65属,42.75%)和明显的温带成分(73属,48.04%),在区系分区上处于从亚热带至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及区域性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胡江波 王得祥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侧柏、荆条、20年刺槐、4年刺槐、4年苜蓿、农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农田,减小幅度为16%~8%,孔隙度增加,总孔隙度增幅为24.5%~8.1%,毛管孔隙度增幅为1.2%~13.9%,非毛管孔隙度增幅为20.5%~90.0%;土壤持水性比农地增加33%~7.5%;水分补给量在0~2m范围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是农地的2、1.5、1.71倍,20年刺槐和苜蓿比农地低22.5%和31.4%;0~1m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分别是农地的2.16、1.78、1.85倍,20年刺槐、苜蓿为农地的25%和62.3%...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力 张青峰 卫三平 王全九
该文以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调查煤田开发对流域居民收入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流域内主要植被的生长和土壤水分状况,探讨陕北特大型煤田开发基地的生态恢复模式,为煤田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调查表明,煤田开发明显改变了流域内农民的收入结构和数量,工农收入比由1.4∶1(1993年)变为26.5∶1(2007年),人均收入由830.0元增加为9 340.0元,增加了约10倍;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流域农民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知度,高达95%的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持肯定态度;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了明显变化,表现为种植业用地显著下降,由原来的31.3%下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晰 张玉龙 叶琛 王勇 张全发
随着三峡工程由建设期向运行期的转变,三峡库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态规划十分重要。以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的地形、土地利用状况及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经济统计资料,提出了小流域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规划。研究表明兰陵溪小流域面积的99.5%不适于农耕活动,景观格局破碎化且人类活动影响广泛,目前需要改造的用地类型以农业用地、裸地和未分类地为主,面积占总体的28.11%,原有林地结构也需作一定调整。规划后的总体结构通过地带性森林的恢复、农业用地向经济林的改造、两类经济林建设,增加了景观基质比例,连结散布的斑块形成廊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瑞鹏 史常青 杨建英 史丽丽 魏广阔 刘韵 闫升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模式对铁尾矿库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张宣矿区的植被模式,以解决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低下、植物生长困难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方法】以该区铁尾矿库的1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长特征、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情况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其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各模式植被盖度普遍处于中上水平,油松、沙棘、芦苇和野艾蒿分别为研究区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优势种;乔木、乔灌等模式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灌木、灌草等恢复模式,但丰富度指数普遍较差。不同植被模式、不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影响显著,该区土壤富含速效钾,但缺乏氮、磷和有机质。经CRITIC-GRA法得分排序,油松、油松+洋白蜡、沙棘+胡枝子为研究区内得分排名前3的模式,评价等级为“优”,所有恢复措施中仅自然恢复措施评价等级为“差”。【结论】建议当地采用覆土整地植苗恢复措施,植物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油松+沙棘或胡枝子+野艾蒿或草木犀,另外可施用适量氮磷肥或有机肥,以加快铁尾矿库土壤养分改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党小虎 周萍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年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熵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09.01%~144.22%、34.17%~117.09%和31.79%~79.94%,微生物呼吸强度增加26.78%~87.59%,代谢熵降低57.45%~77.49%,微生物量的增大和活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土壤性状的改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磷、呼吸强度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极为密切,显然,土壤微生物量可...
关键词:
侵蚀环境 植被恢复 微生物量 土壤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凌美 张时煌 王辉民
利用中科院千烟洲生态试验站1983年、1990年、1997年和2002年4个时段、比例尺为1:2 000的土地利用图,气候、生物量以及农业等观测与统计调查资料,参考美国学者科斯坦萨(Costanza)等1994年对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时所采用的部分评价指标,应用ArcGIS及Matlab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计算、分析、插值,对该站所在的小流域进行了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结合上下限估计法,计算出该小流域建站初期(1983年)与建站20年后(2002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比得出,该小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效果明显,森林、农田、水体三大生态系统的7项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提升,该地居民的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周生路
经过20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封禁措施,纸坊沟流域植被得到良好恢复,并对土壤产生正面影响。流域内11种主要植物群落下以及不同生活型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灌木和草本群落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较大,乔木林下较小。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及土壤活性孔隙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与枯枝落叶层厚度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还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重量百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植被建设选择灌草群落较好,天然群落可优先选择铁杆蒿、茭蒿、长芒草和白羊草等,人工灌木群落可优先选择柠条等。由于该区属森林向草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毅 曾立雄 肖文发 黄志霖 雷静品 滕明君 王鹏程
兰陵溪小流域是三峡库区的典型小流域,其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示范效应。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适应力和社会价值研究的小流域健康状况评估,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基于Fishnet网格的兰陵溪小流域健康评价数据库,选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2~2009年小流域生态健康进行评价,分析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从压力、状态、响应等3个方面选择12个指标构建了小流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外界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小流域自身状态及响应指标,且健康评价数据可选用调查统计数据和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明 张健 刘国彬 邱甜甜 郑明清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沟谷地植被恢复进入良性演替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研究通过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1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沟谷地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土壤系统发展趋势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上;其中,刺槐林沟处于中级发展模式水平植被土壤同步型,柠条灌丛沟和天然草地沟为中级发展模式水平土壤滞后型;逐步回归线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属性或土壤属性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植被群落或土壤条件)存在差异。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植...
关键词:
刺槐 柠条 天然草地 黄土丘陵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利用建立生态定位观测场,对华西雨屏区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的桦木+扁穗牛鞭草、苦竹+扁穗牛鞭草、纯扁穗牛鞭草和撑绿杂交竹+扁穗牛鞭草4种林(竹)草植被类型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林(竹)草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恢复5年后,土壤0~40 cm土层的砂粒和粗粉粒百分含量均有一定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原坡耕地土壤继续"粗化"的趋势;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农耕地相比均有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固持土壤养分的能力,以苦竹+扁穗牛鞭草改良效果最好;与农耕地相比,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有增有减,以苦竹+...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改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华林 高华端 杨涛 高儒学 孙泉忠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层浅薄,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了揭示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措施减沙功能,在贵州省平坝县典型喀斯特区凯掌小流域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流域2010-2012年4个坡面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资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研究在水土保持林(柏树Cupressus funebris),经济林(茶树Camellia sinensis),坡耕地(玉米Zea mays)和撂荒草地4种不同植被措施下径流小区的产沙特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黎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 ,从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整个长江流域多次发生特大洪水、各类滑坡、崩塌、泥石流 ,造成严重危害 ,有些地方人畜饮水困难等。云南小江流域属于长江支流 ,金沙江水域为长江上游 ,是我国南方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 ,其典型地区是著名的“铜都”东川泥石流经常发生 ,加强小江流域生态保护 ,治理泥石流是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关键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
小江流域 破坏 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