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87)
- 2023(4075)
- 2022(3369)
- 2021(2838)
- 2020(2468)
- 2019(5490)
- 2018(5304)
- 2017(10318)
- 2016(4978)
- 2015(5560)
- 2014(5375)
- 2013(5529)
- 2012(5438)
- 2011(5331)
- 2010(5501)
- 2009(5195)
- 2008(4904)
- 2007(4406)
- 2006(4269)
- 2005(3990)
- 学科
- 济(51609)
- 经济(51586)
- 地方(14838)
- 管理(12689)
- 方法(12566)
- 地方经济(11713)
- 数学(11433)
- 数学方法(11395)
- 业(8946)
- 中国(8596)
- 学(7810)
- 业经(7315)
- 企(6524)
- 企业(6524)
- 经济学(6199)
- 农(6125)
- 关系(5631)
- 环境(5613)
- 发(4994)
- 融(4902)
- 金融(4902)
- 产业(4792)
- 财(4633)
- 制(4588)
- 体(4484)
- 农业(4483)
- 贸(4332)
- 贸易(4329)
- 资源(4328)
- 和(4295)
- 机构
- 学院(83455)
- 大学(83197)
- 济(49718)
- 经济(49020)
- 研究(34052)
- 管理(28453)
- 中国(24980)
- 理学(24090)
- 理学院(23779)
- 管理学(23475)
- 管理学院(23310)
- 财(19272)
- 科学(18033)
- 经济学(17379)
- 所(17190)
- 京(16874)
- 财经(15447)
- 研究所(15418)
- 经济学院(15269)
- 中心(14165)
- 经(13902)
- 江(12476)
- 院(11866)
- 财经大学(11236)
- 北京(11026)
- 科学院(10837)
- 农(10684)
- 范(10388)
- 师范(10319)
- 社会(10165)
- 基金
- 项目(50026)
- 科学(39679)
- 基金(37339)
- 研究(36535)
- 家(32090)
- 国家(31879)
- 科学基金(27097)
- 社会(26701)
- 社会科(25475)
- 社会科学(25469)
- 基金项目(19153)
- 省(18596)
- 资助(15458)
- 教育(15412)
- 自然(15139)
- 划(14982)
- 自然科(14775)
- 自然科学(14772)
- 自然科学基金(14489)
- 编号(12916)
- 发(12798)
- 济(12588)
- 经济(12493)
- 国家社会(12072)
- 重点(11474)
- 部(11200)
- 发展(11044)
- 展(10902)
- 成果(10341)
- 教育部(9918)
共检索到135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白永平 罗君 张学斌
以人均GDP为主要测度指标,采用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兰渝铁路沿线12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兰渝铁路辐射带的经济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辐射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在地理上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位于重庆境内,是整个铁路辐射带内的唯一辐射中心,另一个端点城市兰州的辐射能力弱;区内无二级节点城市引导经济发展,因此随着距离的增加,重庆的经济辐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衰减效应。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政策体制、投资环境、区域软实力等角度分析了影响兰渝铁路辐射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辐射带 空间自相关 经济差异 衰减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永平 李建豹
以兰新铁路为辐射轴,以100km为辐射半径所形成的辐射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经济指标,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 9.2,对于兰新铁路辐射带经济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实力在全区平均水平之下的占多数,相似区域在空间上呈集聚趋势;按照经济实力得分,把县级行政单元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数量上看,县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等级基本呈现"金字塔型";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经济实力在东南—西北方向呈现明显的"U"型,在西南向东北、东向西、北向南方向上都呈现递减趋势,但变化不明显;经济实力的热点区在乌鲁木齐市和兰州市,盲点区在兰新铁路辐射带甘肃段的东南部。最后,从自然地理条件、区位因素、发展战略、区域相互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差异的原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瑞娥
论经济辐射的强化李瑞娥经济辐射是一种以点带面的经济发展形式,强化经济辐射的功能,无疑会加快经济的发展。强化经济辐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辐射源。这是强化经济辐射的首要选择点。辐射源,即辐射中心,它的载体就是城市、城镇、科研单位和聚集区。强化辐射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子天 李冀明
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渝经济区内的成都、绵阳、资阳等15个市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间辐射效力指数的指标体系,求得各城市的城市辐射力、城市辐射效率和城市距成都距离,并通过对比得出城市间辐射效应与城市辐射效率成正比,与城市间距离成反比,与城市间辐射力差距相关性不明确的结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白永平 时保国
兰渝铁路北起兰州,南至重庆,沿途经过甘肃、四川、重庆,铁路总长823.84km,是一条南北向交通大动脉。兰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将极大地改善沿线地区交通条件,构建兰渝铁路经济带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点-轴开发理论,在分析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的作用以及沿线14个主要县级区域(含县和县级市)和省辖市市区概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的对策。
关键词:
兰渝铁路 经济带 点-轴理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岩
近年来,大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构造定量分析模型,对我国九个都市圈核心城市进行辐射能力测算,得出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与我国其他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相比,辐射能力存在不足的结论。通过分析不足的原因,从而给出一些提升大连核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都市圈 核心城市 辐射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吉亚辉 祝凤文
通过对传统城市引力模型的修正和场强的引入,从定量角度,以兰州市为中心计算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确定兰州有效吸引区作为兰白西城市的经济辐射区,并根据其强、弱影响区的范围来预测兰白西城市经济辐射区的空间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经济辐射 空间发展 兰白西城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先锋 吴伟东 满强
基于2002~2010年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经济收敛模型的框架下,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来比较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相近,并没有出现上海的经济辐射强度明显强于北京的经济辐射强度的情形。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度分解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小龙 狄乾斌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促进辽宁发展、东北振兴、东北亚区域合作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论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06—202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改进引力模型探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联系结构及引力格局,结合威尔逊模型对城市高质量辐射范围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同时呈现“以大连为高地,黄海翼、渤海翼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维度指标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和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动能转换和共享发展呈大连一核引领的空间分异,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呈渤海翼领先发展的空间分异,开放发展和深化改革呈黄海翼领先发展空间分异特征。(3)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复杂,但仍需进一步创新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城市空间联系等级。(4)辽宁沿海经济带呈现出对外辐射型、对外依赖型、辐射依赖相当型3类城市空间联系结构;并将经济带划分为“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的引力格局;大连是唯一的对外辐射型城市,空间辐射范围也呈对外扩张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雪雁 江进德 张丽 侯成成 李昆阳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辐射范围 皖江城市带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邵帅
现代国防工业对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对其辐射机理进行科学的阐释及定量评价,可以为国防产业布局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国防工业对区域经济的辐射过程主要可以通过资本转移、技术外溢、产业关联和劳动力流动四种途径来完成。在辐射机制研究基础上,从带动能力与扩散效应两大方面构建了国防工业对区域经济辐射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建立了辐射力评价模型,由此提出国防工业对区域经济辐射力的一种科学的定量评价方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肖亚红 国世平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粤港澳之间也会产生辐射。粤港澳各城市之间较大程度上是互补。尤其是香港、深圳和广州这三个金融中心会对珠江三角洲产生非常大的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首先实行内部辐射,再对全国进行辐射。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辐射 珠江三角洲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林 王效梅
本文通过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辐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超大城市规模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能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桥梁。最后文章提出加快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消费能力,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龙斌
边缘区经济活力的激活必须依靠与中心城市生产要素的交换,积极接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我国很多省际边缘区由于存在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原因,加上行政壁垒化与行政边缘化等主观原因,难以接受省会城市经济辐射。本文提出了省际边缘地接受省会城市经济辐射的三个基本判断,即通过经济影响力、交通距离、要素流量和空间差异等要素判断接受辐射的可能性,通过断裂点理论进行辐射源的选择,通过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判断辐射阶段。同时,还提出主动融入、自建"中心"和区域结盟等三种省际边缘区接受省会城市经济辐射的主要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