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19)
2023(5394)
2022(4513)
2021(3713)
2020(2967)
2019(6870)
2018(6619)
2017(12627)
2016(6505)
2015(7318)
2014(7234)
2013(7425)
2012(7238)
2011(6852)
2010(7043)
2009(6693)
2008(6125)
2007(5366)
2006(5206)
2005(4776)
作者
(19870)
(16643)
(16601)
(15956)
(11013)
(7829)
(7566)
(6456)
(6370)
(6006)
(5801)
(5497)
(5462)
(5309)
(5204)
(5151)
(4883)
(4869)
(4790)
(4370)
(4158)
(3992)
(3950)
(3908)
(3811)
(3711)
(3434)
(3386)
(3285)
(3147)
学科
(60610)
经济(60575)
地方(18905)
管理(17776)
方法(16761)
数学(15514)
数学方法(15459)
中国(13907)
地方经济(12610)
(12283)
(8833)
业经(8718)
(8664)
企业(8664)
环境(8254)
(7727)
经济学(6850)
(6769)
城市(6553)
(6176)
产业(5821)
(5783)
金融(5783)
(5721)
农业(5675)
资源(5521)
(5160)
(5067)
城市经济(4747)
(4718)
机构
学院(105980)
大学(105851)
(59778)
经济(58682)
研究(41735)
管理(38632)
理学(32800)
理学院(32379)
管理学(32020)
管理学院(31813)
中国(29771)
(23208)
科学(22443)
(21623)
经济学(20793)
(20103)
财经(18876)
经济学院(18347)
研究所(18085)
中心(17769)
(17037)
(15932)
(15746)
(14953)
(13855)
财经大学(13828)
师范(13793)
北京(13581)
科学院(12823)
(12521)
基金
项目(67959)
科学(55022)
基金(51247)
研究(49062)
(43502)
国家(43223)
科学基金(38006)
社会(36431)
社会科(34773)
社会科学(34761)
基金项目(27247)
(26045)
自然(22209)
自然科(21701)
自然科学(21697)
自然科学基金(21285)
(21082)
教育(20653)
资助(20436)
编号(17087)
(16799)
国家社会(16059)
重点(15240)
(14955)
(14772)
经济(14629)
发展(14495)
(14312)
人文(13365)
(13289)
期刊
(73386)
经济(73386)
研究(39250)
中国(17625)
(16265)
管理(14875)
经济研究(13146)
科学(13018)
学报(11781)
问题(11012)
(10851)
财经(10524)
(9566)
金融(9566)
技术(9351)
(9274)
大学(9223)
学学(9056)
业经(8773)
技术经济(7629)
统计(7354)
农业(7183)
城市(7083)
(6427)
世界(6309)
(6161)
经济问题(5922)
决策(5919)
(5873)
现代(5840)
共检索到166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殷颂葵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了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县域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具有梯次性特征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和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上的"倒U型"趋势愈加明显;县域经济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志超  贾丰源  白宇航  张立中  
基于2010—2020年兰州-西宁城市群39个县(市、区)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ML模型对各县(市、区)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Tobit模型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中39个县(市、区)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总效率整体增长、纯技术效率整体退化和技术进步指数整体进步的趋势,表明总经济效率的提升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得以实现,且技术进步可以明显弥补技术效率的不足;产业结构优势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有普遍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存在极其微小的抑制作用;消费水平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卓  强文丽  王月菊  李恩龙  陈兴鹏  
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7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具有"中心高边缘低"和"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污染集聚高值区和低值区基本保持稳定,具有"路径依赖"特征。②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工业污染集聚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的工业核心县(区),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的工业欠发达县(区)。③工业污染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性,工业污染集聚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与技术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性。④工业污染集聚不仅受本县(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受其相邻县(区)工业污染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冲击。研究认为,城市群内各县(区)应加强工业项目协调发展,促进污染联防共治,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张新红  
1990年代以来,整合与协同成为城市相互关系的主流。兰州和西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相距最近的省会城市,相对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日益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为其整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及城市空间拓展的相向延伸,为其整合发展提供了必要动力;而建立跨区协调机构、建设高效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区域城镇体系,是其实现整合发展的有效途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焦世泰  石培基  王世金  
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区域以及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现状,认为行政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交通通达度不高是制约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构想。具体包括构建"两心、三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以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城镇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实施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确立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宇硕  白永平  李慧  
基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08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密集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发展较好的县域集中于湟水谷地、兰—青铁路沿线一带;密集区经济空间格局呈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且具有东西分异、南北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2000—2008年,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其中兰州市区、红古区、白银区和西宁市区保持区域经济核心地位不变,中等水平县域由数量少、斑块状的分散布局转变为范围广、集聚性强的面状空间形态,低增长型县域呈组团式集聚分布于密集区南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丁  冶小梅  汪胜兰  陈强  
采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经济指标数据,对2000—2008年密集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趋势、特征与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域之间集聚度不断提升,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的主要趋势,产业结构、集聚效应、边界效应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HH型、LL型县域分别趋于向密集区北部和南部集中,南北差异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表征;密集区北部(核心区)对南部区域的空间极化作用持续增强,以西宁市区为中心的局部空间扩散作用显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飞  
运用ArcGIS方法对兰州—西宁经济区3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0年来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比较缓慢,强经济增长中心表现为兰州、西宁和白银三足鼎立的格局,经济区空间结构表现为两主一副态势。根据区域经济水平的综合测度,将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经济发达区域呈散状斑块分布,欠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呈大面积的连续分布。这说明,一方面经济区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且经济塌陷区域覆盖面较大;另一方面,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夯实两大核心城市的实力,加速经济区内欠发达和不发达区域的隆起,是兰州—西宁经济区联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小虎  张志斌  
在总结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集聚—碎化的空间研究方法对西部大开发以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均匀化趋势;但受经济基础、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和国家政策影响,城镇密集区内部各地区的集聚—碎化程度及发展态势又有所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海飞  
从持续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出发,立足于兰州—西宁经济区面临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地缘条件、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并通过分析经济区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架,即夯实双核、产业联动、空间联动、市场联动、生态联动和行政联动。这些战略和思路的提出,对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政府区域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生喜  甘佩娟  霍海勇  
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段汉明  谢元礼  范熙伟  
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采用Arcgis9.2技术,对兰州—西宁区域31个城市进行城市化空间格局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①兰州—西宁区域城市体系为倒"丁"字形规模等级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型;②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以西宁—兰州—陇西段陇海铁路和景泰—白银—兰州铁路为中心轴线,城市化水平从轴线向外围按照距离规则逐渐降低,其中西宁、兰州、白银是轴线上的极点;③近几年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极化性增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在增大。同时,区域城市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较小,区域城市化空间关联弱,城市化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演化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学鑫  苗长虹  
认为城市群存在的基础是一种不同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集聚经济,即城市群经济。城市群经济是区域尺度下一种新的集聚经济类型,是由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复合而成的板块经济,是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互作用而成的集成经济。基于企业经济来源的分析,发现城市群经济不仅源于城市群规模经济和城市群整体范围效应,而且源于城市群交易经济和城市群学习经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鲁金萍  杨振武  孙久文  
借助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并选取38项指标,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SPSS19.0中的因子分析功能,对城市群内部各等级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测度,结论如下:(1)以Kei=0.7和Kei=2.0为节点,将各城市分为三个级别,北京、天津为一级,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为二级,其余各城市均为三级。(2)以经济联系量大小为标准将各城市划分为紧密联系、一般联系和松散联系三个级别,其中紧密和一般联系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多缘于京津石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和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勇  胡赓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竞争优势,必须先分析其内在的差异。研究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就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三大子城市群内部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内三大子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但在逐步缩小;三大子城市群中的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在扩大,成为总体差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本文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中心多节点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