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37)
2023(14247)
2022(12354)
2021(11631)
2020(9510)
2019(22024)
2018(22022)
2017(42340)
2016(23167)
2015(25949)
2014(26086)
2013(25793)
2012(24089)
2011(21919)
2010(22244)
2009(20275)
2008(19606)
2007(17339)
2006(15608)
2005(13987)
作者
(67145)
(55629)
(55042)
(52409)
(35784)
(26540)
(25113)
(21800)
(21216)
(20153)
(19020)
(18791)
(17813)
(17736)
(17241)
(17181)
(16550)
(16405)
(15921)
(15898)
(13992)
(13828)
(13418)
(12767)
(12469)
(12463)
(12461)
(12387)
(11224)
(10990)
学科
(95220)
经济(95125)
管理(64962)
(62733)
(50253)
企业(50253)
方法(37307)
数学(31837)
数学方法(31427)
中国(28796)
(27811)
地方(25904)
(22140)
业经(22089)
(20055)
农业(18753)
(17463)
贸易(17450)
(17227)
(16850)
(16023)
银行(15984)
环境(15517)
(15409)
(15389)
金融(15388)
技术(15284)
理论(15251)
(15216)
(14793)
机构
学院(325269)
大学(324467)
(129581)
管理(128805)
经济(126535)
研究(114457)
理学(110118)
理学院(108853)
管理学(107105)
管理学院(106501)
中国(85954)
(70645)
科学(70390)
(60096)
(57940)
(52992)
研究所(52424)
中心(51603)
(49748)
业大(47309)
财经(46743)
(45681)
北京(45524)
师范(45296)
(42727)
(42353)
(41771)
农业(40996)
经济学(37181)
师范大学(36356)
基金
项目(217122)
科学(170354)
研究(162660)
基金(154803)
(133725)
国家(132511)
科学基金(113585)
社会(100169)
社会科(94781)
社会科学(94759)
(85855)
基金项目(81963)
教育(74376)
自然(73214)
(72112)
自然科(71451)
自然科学(71435)
自然科学基金(70118)
编号(68056)
资助(64110)
成果(56436)
(50133)
重点(48389)
课题(47594)
(47415)
(44880)
创新(41710)
项目编号(41407)
科研(40688)
教育部(40471)
期刊
(151445)
经济(151445)
研究(102108)
中国(67265)
(49417)
管理(48667)
学报(48423)
科学(46007)
(43055)
教育(42343)
大学(36597)
农业(34470)
学学(34084)
(33072)
金融(33072)
技术(29067)
业经(26244)
经济研究(23382)
财经(21869)
问题(19446)
图书(18983)
(18557)
(17366)
理论(16453)
科技(16097)
技术经济(15720)
现代(15461)
实践(15163)
(15163)
商业(14630)
共检索到498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君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是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战略的一个标志性成就。兰州新区要抢抓政策转化的有利机遇,着力打造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和"21世纪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兰州新区创办"新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构筑面向中亚、西亚、中东以及欧洲的开放平台与渠道;强力推动老企业"出城入园"步伐,加速兰白相关老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配套集聚;按照"园区、社区、生态区"三区布局,打造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坚持生态绿色新区发展思路,通过国家森林公路、湿地公园、城市公园与绿化带建设美化新区;积极探索保税加工与保税物流为主的"综合保税园区"建设,形成兰州新区深度开放的崭新形象;尝试申请将新区打造成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试验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继红  董孔军  任瑞玉  杨天育  
该文对兰州市主要特色农业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明确提出了兰州市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开发重点及其区域开发格局,并从资源开发中要解决的问题、需避免的3个误区、要正确处理6种关系和落实的4项具体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兰州市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战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文鑫  杨永春  马交国   毛利伟  
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区的快速聚集所引致的用地紧缺、地价过高和人居环境恶化等因素,中国部分城市已逐步进入了人口和产业的扩散过程,甚至还出现了居住用地的郊区化过程,推动了我国部分城市新城(区)的规划和建设。兰州市中心城区地处黄河河谷盆地,目前也出现了地价过高、后备用地有限、人居环境欠佳、城市人口和产业聚集快等问题;提出了在榆中盆地建设新城(区)的设想,以兰州榆中新城(区)的规划为例,分析了我国新城(区)建设的相关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晓玲  马正云  代蕾  李惠  
穆斯林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民族特色极为鲜明,特别是清真饮食,其适应性广泛,不仅满足着穆斯林自身的需求,同时还拥有众多的非穆斯林消费者。在甘肃省兰州市,穆斯林饮食的生产与经营已占有市场的大半份额,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对兰州市清真饮食业发展调查,认为质量认证体系的建立是突破兰州清真饮食发展瓶颈的关键,经营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特色系列产品的研发上市是清真餐饮业发展和保持活力必须解决的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立韦  周春燕  
高新区是高科技产业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则是推动高新区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兰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然后选取2012—2016年的相关数据,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与面板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与其他145家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兰州高新区由于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为薄弱,致使创新综合能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从加强创新主体联系、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加强政府导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就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李文龙  
为使兰州新区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本文利用SWOT方法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的静态和动态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的视角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采用2004—2009年兰州工业数据,对其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根据计算结果对兰州各个产业的集聚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的选择和承接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绍珍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兰州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养老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兰州市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普及、社区养老服务建设以及养老机构结构布局等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养老服务供给的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广大老年群众的现实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从健全和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服务手段、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兰州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超平  李昊  马赤宇  
在对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剖析兰州新区新时期下战略目标的内涵,进而结合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兰州新区发展目标、产业动力、空间拓展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策略建议,以为其他国家级新区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超平  李昊  马赤宇  
在对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剖析兰州新区新时期下战略目标的内涵,进而结合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兰州新区发展目标、产业动力、空间拓展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策略建议,以为其他国家级新区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祁国玺  
一、兰州城郊经济机构设置与宏观调控城郊经济作为城市的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其管理城郊经济的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职能确定是否科学,对城郊经济乃至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现行的机构设置存在许多弊端;(1)目前,兰州的城郊经济已发展成为复合型的农、工、商、建、运、服等业的区域经济,但管理机构仍然是过去旧体制的一套,必然有碍于城郊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贡生  
关于兰州城市空间布局,历史上多有变动。本文主要是基于西部大开发———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增长带的视角,规划了大兰州空间布局。主要包括核心层、次核心层、外围层,远期主要是与西宁、格尔木对接,形成经济增长带。为促成这一规划的实施,从现在开始,主要应着力于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破行政樊篱,尽快组织建立协调机构,平等磋商一体化问题;二是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促进大兰州空间布局尽快形成;三是要把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四是以产业为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屠锦敏  屈鹏举  董晓峰  
近年来,都市圈理论的引入和创新发展,对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强调了都市圈发展模式的特点,接着分析了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兰州都市圈建设目标、原则与时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师安隆  
以兰州城市开发区为例,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分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城市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福江  高志刚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雪梅  王春波  王晓云  
本文首先从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内涵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描述,阐释二者互动机制: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互惠共生性、竞争协同性和资源共享性为产业生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产业生态所具有的循环性、层次性和高效性将确保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然后,针对兰州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十二五"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间,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互动机制实现转型,即产业不仅要集群化,而且要向生态化方向发展,二者良性互动。最后,围绕转型路径多方位构建转型保障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