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27)
- 2023(7782)
- 2022(6554)
- 2021(6071)
- 2020(5147)
- 2019(11538)
- 2018(11344)
- 2017(21212)
- 2016(11696)
- 2015(12792)
- 2014(12427)
- 2013(12200)
- 2012(11201)
- 2011(10138)
- 2010(10180)
- 2009(9615)
- 2008(9519)
- 2007(8395)
- 2006(7547)
- 2005(7012)
- 学科
- 济(42905)
- 经济(42810)
- 管理(36284)
- 业(33269)
- 企(25860)
- 企业(25860)
- 方法(15519)
- 农(14668)
- 中国(14278)
- 财(14086)
- 制(13961)
- 数学(13358)
- 数学方法(13208)
- 地方(11042)
- 业经(10392)
- 农业(10287)
- 学(9837)
- 体(9341)
- 务(8270)
- 财务(8251)
- 财务管理(8232)
- 环境(8053)
- 企业财务(7865)
- 体制(7783)
- 银(7530)
- 银行(7521)
- 融(7303)
- 金融(7298)
- 人口(7296)
- 行(7207)
- 机构
- 大学(164615)
- 学院(161686)
- 济(65619)
- 经济(64141)
- 管理(61382)
- 研究(57986)
- 理学(52716)
- 理学院(52024)
- 管理学(51102)
- 管理学院(50811)
- 中国(43660)
- 京(35361)
- 科学(34388)
- 财(33925)
- 所(28657)
- 中心(27436)
- 财经(26278)
- 江(25742)
- 研究所(25720)
- 农(25671)
- 经(23718)
- 业大(22754)
- 范(22754)
- 州(22584)
- 师范(22540)
- 北京(22062)
- 院(21407)
- 经济学(20729)
- 农业(19707)
- 财经大学(19432)
- 基金
- 项目(112221)
- 科学(90852)
- 基金(84742)
- 研究(81146)
- 家(74336)
- 国家(73747)
- 科学基金(64044)
- 社会(54259)
- 社会科(51357)
- 社会科学(51348)
- 基金项目(45888)
- 自然(41747)
- 省(41567)
- 自然科(40793)
- 自然科学(40782)
- 自然科学基金(40071)
- 教育(37308)
- 划(36608)
- 资助(32742)
- 编号(31837)
- 成果(26596)
- 制(26120)
- 重点(25746)
- 部(25651)
- 发(23683)
- 国家社会(23071)
- 创(22991)
- 课题(22383)
- 教育部(22222)
- 创新(21679)
共检索到248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翔 鱼腾飞 宋相奎 程慧波
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在接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洗礼"的过程中,由于加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的变量,其空间行为过程显得更复杂、更丰富。本文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研究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驱动机制,得出其空间行为特征表现为:①来源地构成较为集中、单一,主要以周边民族地区为主;②来源地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交通牵引使该结构发生分异;③居住地选择具有"围寺而居,围寺而作"的特点,总体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结构。进一步运用系统动力学的观点从两种"维度"、两种"机制"、两个"方面"构架了"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空间行为动力机制模型,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回族与东乡族 空间行为 动力机制 兰州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翔 宋相奎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在城市的适应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此类问题的研究多属定性描述,缺少定量评价。基于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分别对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环境、经济适应、文化和心理4个层面的适应状况进行了研究,从量化的角度对其城市适应水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认知和建议,为促进兰州市乃至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构建城市和谐社会提供一定指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平
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这也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因人口大量、快速地流动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在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过程中,相关各方应形成合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各级公办学校要配合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公平的就学环境;各少数民族家庭要督促儿童上学,改善家庭学习环境,重视家庭教育。
关键词:
城市少数民族 流动儿童 教育 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志斌 杨莹
文章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兰州市穆斯林人口变动的内在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兰州市穆斯林人口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各区增长差异显著,街区差距不断扩大。空间上呈一主一次"双中心"结构,且向心集聚与向外扩散并存。地缘结构由"围寺而居"向"近寺而居"演变,社会结构则由"高度隔离"向"相对融合"演变。其影响机制主要缘于历史与政治、工业化与城市化、族群认同感与凝聚力和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关键词:
穆斯林 时空分布 影响机制 兰州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巨继龙 李花
从城市居民视角出发,构建影响城市人居满意度评价的问卷调查,选取设施完善度、出行便捷度、居住安全度、环境健康度、景观优美度和居民归属感6个一级指标和27个分指标,建立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模型。利用ARC/INFO平台,将兰州市主城区划分为83个评价单元,对人居环境空间特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579个商品楼盘,借助地理信息统计软件Surfer8.0,生成房价等高线图,刻画其空间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定量评价人居环境与住宅价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兰州市人居环境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并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从各行政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在一些发展热点地区出现"绅士化"与"老街坊"的分化;(2)兰州市住宅价格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且在各商业中心地带最高,由此向周边递减,在城市边缘地带出现"高档社区"与"城中村"相互毗邻的现象。(3)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人居环境满意度高的地方,相应的住宅价格也高,住宅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公共服务、交通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录仓 严翠霞 李巍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无论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旅游流初现期-高峰期-回落期-休眠期变化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夏半年和冬半年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特征显著;日变化呈现偏态"金字塔"形结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典型的"核心(城区)-边缘(周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录仓 严翠霞 李巍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无论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旅游流初现期-高峰期-回落期-休眠期变化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夏半年和冬半年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特征显著;日变化呈现偏态"金字塔"形结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典型的"核心(城区)-边缘(周边区域)"结构特征,切合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女性游客签到量大于男性游客,流量变化小于男性;女性游客主要集中在主城区活动,男性游客则偏好户外活动丰富的郊野森林公园。省、内外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明显的"超前-滞后"效应,在空间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从旅游流活动轨迹来看,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散点"态势:中山桥—白塔山公园—城隍庙—黄河母亲像—水车博览园为主的"黄河风情线"是主要的轴线,而外围地区主要的景点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散点",无论是主城区,还是外围地区,均没有形成闭合的旅游环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录仓 严翠霞 李巍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无论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旅游流初现期-高峰期-回落期-休眠期变化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夏半年和冬半年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特征显著;日变化呈现偏态"金字塔"形结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典型的"核心(城区)-边缘(周边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白永平 纪学朋
以兰州牛肉面的发祥地——兰州市为例,运用空间点模式分析法,探讨了兰州市牛肉面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其形成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兰州市牛肉面馆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范围所在的黄河两岸狭长带状河谷之内,空间偏向性差异明显,总体呈现"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城区之间的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兰州市牛肉面馆呈现中心集聚与外围扩散并存的分布态势,"多中心"空间格局明显,且表现出沿城市综合中心、重要商圈分布的特征,并形成了三大集聚片区,分别为城关—七里河集聚区、西固集聚区及安宁集聚区。受限于独特的河谷地形,城市分区之间相对孤立,难以形成连片集聚区。兰州牛肉面,这一独特地理饮食文化现象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必然的、关联的,其形成发展和空间布局均受到兰州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传承、民族构成、人口分布以及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新红 陈越依
城市贫困空间分布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已有研究集中于低收入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鲜有从"贫困住区"这一空间实体视角开展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区155个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与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贫困住区在市区尺度上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在组团尺度上的不均衡分布也很显著。贫困住区在市区形成了两个高密度区和4个较高密度区,它们或为组团中心,或邻近组团中心,其中棚户区和城中村分布较多。从与城市空间基础地理要素的关系来看,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即远离黄河,趋近于洪道、山体和铁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启瑄 王录仓 乔杰 黄淑娟 车磊
新数据环境为"情感转向"、"以人为本"的空间研究提供支撑,以餐饮业为代表的城市消费空间,是理性与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以兰州市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相关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物象"与"意象"视角分析其地理与情感空间特征;从"经济"与"情感"视角研究其空间形成机理与顾客决策机制。结果表明,地理与情感空间分别呈组团式、多极化与圈层式、单极化的空间结构,二者无明显关系;消费水平、人口分布、住宿、购物、娱乐设施、道路交通、旅游景点对餐饮业空间格局具有一定影响;59%的顾客对兰州市餐饮业持满意态度;口味、服务、价格、环境、区位及可达性对顾客决策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白永平 纪学朋
以兰州牛肉面的发祥地——兰州市为例,运用空间点模式分析法,探讨了兰州市牛肉面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其形成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兰州市牛肉面馆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范围所在的黄河两岸狭长带状河谷之内,空间偏向性差异明显,总体呈现"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城区之间的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兰州市牛肉面馆呈现中心集聚与外围扩散并存的分布态势,"多中心"空间格局明显,且表现出沿城市综合中心、重要商圈分布的特征,并形成了三大集聚片区,分别为城关—七里河集聚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常跟应
区位分析是理解区域工业集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近年来在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等学说的推动下,区位分析重新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基于企业调研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建国后各个阶段兰州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区位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区位条件与兰州工业企业的建立紧密关联,但影响工业企业建立的主要区位要素是变化的,且区位要素同其他社会经济要素特别是与政策要素共同决定了兰州工业发展。区位分析是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但区位分析应置于"特定背景"之中,把地方特征、外部联系和宏观结构性力量结合起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学伟 张志斌 陈龙 冯斌 马晓敏 吴志祥 柴姣 董建红
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优化与多元有效管治是促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基于1990—2020年微观企业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兰州市污染企业呈现出“中心—近郊—远郊—开发区/新区”的郊区化过程;热点区域以河谷内部为主、河谷外部为辅,表现为“分散式外围郊区迁移、远离核心敏感区迁移、集中式功能区迁移”的演变特征。(2)从类型异质性看,废气污染型企业逐步向城市下风向迁移且呈现河谷内外分异的特征;废水污染型企业远离边界地区的集聚趋势更加明显且具有靠近河流分布的特征;固废污染型企业围绕人口集中地、独立工矿区等聚集。(3)从规模异质性看,较大规模污染企业始终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并在兰州新区孕育了次核心;中等规模污染企业由以城关组团和红古组团为主体逐渐向各区县中心城区迁移;较小规模污染企业在以城关组团、安宁组团和永登组团为中心的基础上,陆续向交通干道、产业园区以及各区县中心城区集聚。(4)从影响机制看,整体、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污染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对传统区位、地域特征、环境外部性、设施多样性等维度的变量存在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差异性特征,多元因素交织形成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区位选择的复杂性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栋 张俊华 赵自胜 王乃昂 程弘毅 田海峰
应用城市气候流动观测、定点观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模拟分析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的冬季热场、湿度场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通过波文比系统观测实验,分析地-气能量交换过程和能量平衡特征,从根源上解释城市热场演变和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能量驱动机制。利用观测数据,结合兰州城区和郊区气象台站1958-2004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冬季热岛强度的日、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兰州市冬季热岛强度夜间强,白昼弱,一日中热岛强度最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子夜前后;个别时段的正午前后会出现短暂的城市"冷岛"现象;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兰州市近50年热岛强度逐渐增强,线性趋势达到0.46℃/10a。定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