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79)
2023(10087)
2022(9037)
2021(8566)
2020(7218)
2019(16980)
2018(17018)
2017(33327)
2016(18196)
2015(20448)
2014(20333)
2013(20245)
2012(18546)
2011(16569)
2010(16463)
2009(14900)
2008(14212)
2007(12300)
2006(10648)
2005(9231)
作者
(51981)
(43055)
(42666)
(40631)
(27511)
(20665)
(19497)
(16937)
(16332)
(15220)
(14897)
(14382)
(13695)
(13493)
(13354)
(12999)
(12800)
(12747)
(12260)
(12233)
(10678)
(10510)
(10290)
(9736)
(9668)
(9529)
(9409)
(9391)
(8538)
(8429)
学科
(72409)
经济(72340)
管理(49505)
(48203)
(40111)
企业(40111)
方法(34518)
数学(29775)
数学方法(29466)
中国(19531)
(18992)
(16992)
(16284)
地方(16115)
业经(15799)
(12850)
贸易(12844)
农业(12738)
(12494)
(12427)
理论(12077)
(11753)
(10931)
财务(10872)
财务管理(10854)
环境(10823)
技术(10779)
企业财务(10324)
(9905)
银行(9866)
机构
大学(253688)
学院(252056)
管理(103236)
(99118)
经济(96949)
理学(90247)
理学院(89225)
管理学(87741)
管理学院(87290)
研究(85211)
中国(61097)
(54347)
科学(53925)
(42984)
(42739)
(39398)
研究所(39294)
业大(38349)
中心(38318)
(35386)
财经(35298)
北京(34454)
(34258)
师范(33948)
(32109)
(31821)
(31317)
农业(30808)
经济学(28833)
师范大学(27593)
基金
项目(178569)
科学(140306)
研究(130700)
基金(129407)
(112517)
国家(111589)
科学基金(96011)
社会(80835)
社会科(76514)
社会科学(76492)
基金项目(69949)
(69702)
自然(63557)
自然科(62071)
自然科学(62057)
自然科学基金(60953)
教育(59616)
(58766)
编号(53553)
资助(53411)
成果(43301)
重点(39753)
(39232)
(37901)
(36887)
课题(36656)
创新(34312)
科研(34112)
教育部(33531)
大学(33448)
期刊
(105886)
经济(105886)
研究(74256)
中国(44078)
学报(40189)
科学(37348)
管理(37244)
(35161)
(30303)
大学(30014)
教育(28785)
学学(28091)
农业(24996)
技术(21562)
(18980)
金融(18980)
业经(17234)
经济研究(16854)
财经(16383)
图书(14519)
问题(13932)
(13864)
理论(13600)
(12716)
科技(12669)
实践(12628)
(12628)
技术经济(12208)
现代(11678)
资源(11442)
共检索到358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郝希亮  王聪  
利用1986—2010年兰州市就业数据,建立ARIMA模型,对兰州"十二五"时期就业的产业人数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兰州就业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过低;就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明显偏离;二、三产业均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城镇就业比重过低;兰州第一产业人数和第二产业人数所占比重均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三产就业人数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兰州就业结构优化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树高  丁元  
本文认为,加入WTO后,广东省从就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劳动力正加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就业的行业结构来看,劳动越来越密集化,经济和就业结构不断向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就业机会的增加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食品、皮革制品与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文章提出,加快广东省就业结构转换的对策,一是加快经济增长,继续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经济政策;二是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就业容量;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胜春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方年度生产总值数据以及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文章首先研究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1993~2012年的发展和变化,然后研究了中国区域2000~2010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最后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个方面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找到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差异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大幅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隐性失业问题不容忽视。不过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超过东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景熙  何懿  
本文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对1978年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系统转型过程中,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升级与人口城市化趋势之间的关联性作实证性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系统内存在产业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变动→城市化率的变动的单向因果关系。进一步以城市化率、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为系统内生变量所作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对城市化有较强的短期驱动力,其中,第三产业就业变动的驱动最为强劲;但从长期看,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对城市化驱动力逐渐弱化,即按既有的结构变动模式将很难对城市化产生更强劲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结果之政策含义是:①惟有通过新的产业-就业结构升级才能对城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丽峰  
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地得到调整,同时也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历年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建立了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时间序列ARMA模型,对河北省"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进行了预测,分析了河北省"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特点,进而提出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光栋  叶仁荪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晗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机制,两者相互调整和演进升级的过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本文在研究1978—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发现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劳动力也逐渐由低效率生产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生产部门。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4—2018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最终转化为"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但在2015年以后,就业结构也将演变为"三二一"的优化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成学真  雷霄雯  
从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影响的角度,以兰州市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为切入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三次产业的发展虽然保持着比较高的速度,但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均在不断下降。过去十几年间,第一产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仅不能促进就业增长,而且释放出大量失业工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为避免出现经济增长和失业并存的局面,有必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增加就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锦  李曦晨  
研究目标:分析我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和技能结构的匹配变化,检验产业转型的就业影响趋势。研究方法:采用OLS模型分析宏观数据、Probit模型分析微观数据考察行业投资的就业需求变化以及时期间、地区间差异,并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深化破坏低技能岗位,其破坏速度是对高技能岗位创造速度的二倍,这种影响在2008年后才清晰地表现出来;制造业经历了低技能劳动力依赖到资本替代就业,再到替代速度放缓的过程,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和转型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对就业的创造能力近年来持续下降,且不同行业的就业技能需求有显著差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是吸纳制造业转移出的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其就业吸纳速度与制造业的资本替代就业速度基本相当。研究创新:跨时期分析了就业结构和技能需求在各行业的发展变化,综合考察了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就业结构转型。研究价值:为应对产业转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经验依据,也为下一步考察新时期人工智能发展等因素的就业影响提供基本事实。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明宝  杨云彦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2007、2013年数据,分析20072013年中国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2013年在受雇农民工工作获得途径上,依赖"强关系"获得工作的占50.82%,较2007年降低了13.8个百分点;在自雇农民工经营前的投资借贷上,90%左右进行了投资,30%左右进行了借贷,民间借贷是借贷的主要方式,但较2007年降低了20.53个百分点。其次,从就业身份、职业、行业、单位性质等结构来看,2013年自雇的比例接近30%,且较2007年上升了7.25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职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武乾  宗一帆  刘江帆  
在对全国典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青岛、兰州两地区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案例,分析了国内二线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现状及趋势,运用调查研究、数理统计、项目改造方案论证以及对比等方法,总结并提出了二线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基本趋势:多元化,实用化,时尚化,地方特色化。对国内二线城市旧工业建筑的论证和改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文章运用静、动态偏离一份额Esteban模型,分析专业化优势对中国各省城镇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静态结果显示,2003~2011年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城镇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不太明显;从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的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较为显著,而专业化优势较弱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动态结果显示,近10年就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7年金融危机为界,2003~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就业以快速增长型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以竞争优势推动型为主;2007~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均呈现竞争优势推动型特点。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镇,专业化优势不同,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应的区域差异。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应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专业化优势与产业结构特点,实施有区别的就业促进政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文凯  郭杰  赵忠  汤璨  
本文利用一个全国代表性数据库,计算了2003—2013年间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变动情况,并从人口学视角进行了变动原因的分解分析。本文发现过去十年我国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劳动参与率下降。相反,除了常规操作性工作,其他三类就业占比都在增长。增长原因既有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构效应",也有需求变动带来的"倾向效应"。从绝对值看,由于目前我国常规性就业占比仍然远大于美国,这意味着如果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推进,仍然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大冲击。因此,笔者也参照已有文献做法估计了我国就业中可能被替代的潜在数量和比例,以及未来行业间就业转换的方向。基于这些计算和讨论,本文对当前技术进步采纳及就业应对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边文霞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业结构本身就是产业结构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演变过程揭示:随着北京产业结构的升级,北京地区就业结构已经逐步显现出高职业化、高技能化趋势,未来对就业人口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