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00)
- 2023(12962)
- 2022(11304)
- 2021(10443)
- 2020(8691)
- 2019(19826)
- 2018(19626)
- 2017(37736)
- 2016(20357)
- 2015(22890)
- 2014(22809)
- 2013(22718)
- 2012(20914)
- 2011(19099)
- 2010(19144)
- 2009(17396)
- 2008(16575)
- 2007(14317)
- 2006(12712)
- 2005(11131)
- 学科
- 济(102977)
- 经济(102892)
- 管理(55997)
- 业(49725)
- 企(40471)
- 企业(40471)
- 方法(39702)
- 数学(34657)
- 数学方法(34328)
- 地方(27018)
- 中国(22628)
- 农(21999)
- 学(21976)
- 业经(19866)
- 财(17963)
- 地方经济(16180)
- 环境(15412)
- 农业(15390)
- 和(14465)
- 贸(14080)
- 贸易(14070)
- 制(13580)
- 理论(13466)
- 易(13461)
- 融(12062)
- 金融(12059)
- 划(11942)
- 技术(11778)
- 发(11234)
- 银(11216)
- 机构
- 大学(295033)
- 学院(293578)
- 济(123200)
- 经济(120597)
- 管理(116013)
- 研究(103867)
- 理学(100788)
- 理学院(99569)
- 管理学(97895)
- 管理学院(97365)
- 中国(74003)
- 科学(65340)
- 京(62870)
- 所(52214)
- 财(51837)
- 研究所(47892)
- 中心(45582)
- 农(44774)
- 业大(43104)
- 财经(42340)
- 江(42096)
- 范(40217)
- 师范(39910)
- 北京(39821)
- 经(38335)
- 院(38257)
- 经济学(37427)
- 州(36712)
- 农业(34795)
- 经济学院(33444)
- 基金
- 项目(205377)
- 科学(161669)
- 基金(149193)
- 研究(148923)
- 家(130304)
- 国家(129289)
- 科学基金(110845)
- 社会(94689)
- 社会科(89731)
- 社会科学(89706)
- 基金项目(80216)
- 省(79851)
- 自然(72319)
- 自然科(70518)
- 自然科学(70502)
- 自然科学基金(69191)
- 划(67429)
- 教育(66731)
- 资助(60761)
- 编号(59952)
- 成果(47765)
- 重点(46064)
- 发(45120)
- 部(44499)
- 创(41903)
- 课题(41327)
- 创新(39165)
- 科研(38884)
- 国家社会(38877)
- 教育部(37940)
- 期刊
- 济(139641)
- 经济(139641)
- 研究(88964)
- 中国(51226)
- 学报(45976)
- 科学(43836)
- 管理(42167)
- 农(39984)
- 财(36542)
- 大学(34055)
- 学学(32264)
- 教育(28965)
- 农业(28154)
- 技术(25236)
- 经济研究(22704)
- 融(22059)
- 金融(22059)
- 业经(20807)
- 财经(20632)
- 问题(17980)
- 经(17625)
- 技术经济(15586)
- 资源(15267)
- 图书(15089)
- 理论(14289)
- 科技(14201)
- 业(14130)
- 现代(13652)
- 实践(12911)
- 践(12911)
共检索到426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飞
运用ArcGIS方法对兰州—西宁经济区3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0年来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比较缓慢,强经济增长中心表现为兰州、西宁和白银三足鼎立的格局,经济区空间结构表现为两主一副态势。根据区域经济水平的综合测度,将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经济发达区域呈散状斑块分布,欠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呈大面积的连续分布。这说明,一方面经济区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且经济塌陷区域覆盖面较大;另一方面,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夯实两大核心城市的实力,加速经济区内欠发达和不发达区域的隆起,是兰州—西宁经济区联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飞
双核结构理论完全可以突破临海或临江条件的限制,拓展应用到内陆地区。基于兰州和西宁两城市的空间距离、区位条件和城市定位,认为兰州—西宁经济区是以兰州、西宁为双核心构成的双核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了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双核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联动的三种模式,即双核联动、双圈内联和轴线联动,每种形式的联动存在各自的规律。加速三种形式的联动,是优化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结构和促进经济区崛起的关键。
关键词:
双核结构 兰州—西宁经济区 空间联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海飞
从持续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出发,立足于兰州—西宁经济区面临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地缘条件、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并通过分析经济区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架,即夯实双核、产业联动、空间联动、市场联动、生态联动和行政联动。这些战略和思路的提出,对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政府区域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兰州—西宁经济区 联动发展 战略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段汉明 谢元礼 范熙伟
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采用Arcgis9.2技术,对兰州—西宁区域31个城市进行城市化空间格局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①兰州—西宁区域城市体系为倒"丁"字形规模等级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型;②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以西宁—兰州—陇西段陇海铁路和景泰—白银—兰州铁路为中心轴线,城市化水平从轴线向外围按照距离规则逐渐降低,其中西宁、兰州、白银是轴线上的极点;③近几年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极化性增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在增大。同时,区域城市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较小,区域城市化空间关联弱,城市化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演化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敬宇 聂华林
我国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推进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适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与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基于西北河湟谷地城市密集区完整的经济地理区域,提出了建立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的构想,并从区域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从而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一体化 试验区 兰州—西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生喜 甘佩娟 霍海勇
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宇硕 白永平 李慧
基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08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密集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发展较好的县域集中于湟水谷地、兰—青铁路沿线一带;密集区经济空间格局呈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且具有东西分异、南北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2000—2008年,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其中兰州市区、红古区、白银区和西宁市区保持区域经济核心地位不变,中等水平县域由数量少、斑块状的分散布局转变为范围广、集聚性强的面状空间形态,低增长型县域呈组团式集聚分布于密集区南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丁 冶小梅 汪胜兰 陈强
采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经济指标数据,对2000—2008年密集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趋势、特征与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域之间集聚度不断提升,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的主要趋势,产业结构、集聚效应、边界效应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HH型、LL型县域分别趋于向密集区北部和南部集中,南北差异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表征;密集区北部(核心区)对南部区域的空间极化作用持续增强,以西宁市区为中心的局部空间扩散作用显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焦世泰 石培基 王世金
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区域以及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现状,认为行政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交通通达度不高是制约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构想。具体包括构建"两心、三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以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城镇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实施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确立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快满 石培基
文章以兰州经济区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进行研究。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特性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市吸引辐射、区内紧密分工协作和兼顾行政区界完整作为组织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的主要原则。通过对比分析已有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所采用的方法,结合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在采用城市断裂点法界定兰州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通勤率等因素后,最终确定了兰州经济区范围。
关键词:
城市经济区范围 划分 兰州经济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殷颂葵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了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县域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具有梯次性特征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和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上的"倒U型"趋势愈加明显;县域经济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
关键词:
兰州—西宁城市群 经济效率 空间分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小虎 张志斌
在总结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集聚—碎化的空间研究方法对西部大开发以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均匀化趋势;但受经济基础、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和国家政策影响,城镇密集区内部各地区的集聚—碎化程度及发展态势又有所差异。
关键词:
集聚—碎化 城镇密集区 兰州—西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秀玲
本文在研究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的目标,并结合都市圈内城镇紧密分工协作,都市圈内基础设施统一布局,都市圈内建设统一市场,都市圈内建设主体功能区等优化思路,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都市圈内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发展次级中心城市,有效弥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不足;加强各地重点开发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加快城市等级体系合理化调整步伐,促进都市圈和谐发展等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措施。
关键词:
兰州都市圈 经济空间 优化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盖美 张丽平 田成诗
以GDP和人口数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及空间中心统计法、地带分离系数法,从时间维度及空间角度对环渤海经济区44个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环渤海经济区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第二、三产业收入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加大,产业的地理集中效应大于产业的结构效应;②辽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经济中心向辽宁方向偏移,而河北及山东经济区合力拉动人口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③地带内发展差异特别是河北经济区的发展差异是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地带分离系数以2008年为拐点呈现"U"型结构。最后提出促进河北地区的发展是环渤海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中的主要着力点,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对2008—2011年中原经济区所涉及5省30个市、县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多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的综合得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在工具型软件ArcGIS 9.3与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的支持下,对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区域差异分析。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探讨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存在的空间差异性,并对差异原因进行剖析。分析得知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格局,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降低趋势。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一些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