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4)
2023(3595)
2022(3103)
2021(2934)
2020(2438)
2019(5484)
2018(5713)
2017(10335)
2016(6042)
2015(6370)
2014(6606)
2013(6271)
2012(5852)
2011(5323)
2010(5513)
2009(4844)
2008(5027)
2007(4734)
2006(4075)
2005(3791)
作者
(18659)
(15336)
(15279)
(14603)
(9987)
(7658)
(7005)
(5985)
(5817)
(5781)
(5356)
(5339)
(5328)
(5071)
(5005)
(4826)
(4739)
(4678)
(4512)
(4451)
(4091)
(3990)
(3790)
(3632)
(3599)
(3576)
(3431)
(3366)
(3245)
(3231)
学科
(15293)
经济(15271)
管理(12627)
(11149)
(9282)
企业(9282)
(8169)
(5472)
中国(5125)
(5030)
理论(4766)
方法(4694)
(4644)
(4192)
业经(4032)
教育(3971)
税收(3905)
(3867)
地方(3861)
教学(3815)
农业(3535)
(3366)
数学(3334)
(3314)
财务(3304)
财务管理(3285)
(3197)
数学方法(3196)
银行(3174)
企业财务(3060)
机构
学院(77846)
大学(75841)
研究(29855)
中国(22939)
科学(22687)
管理(22091)
(21344)
经济(20469)
(18187)
理学(17737)
(17485)
(17420)
理学院(17394)
管理学(16729)
管理学院(16601)
研究所(15935)
(15140)
农业(14264)
业大(14206)
中心(13713)
(12841)
(12581)
技术(12327)
(12314)
师范(12089)
(11880)
(11751)
北京(11162)
(10534)
师范大学(9488)
基金
项目(49528)
科学(36347)
研究(34077)
基金(32330)
(30550)
国家(30261)
科学基金(23728)
(21065)
(18001)
社会(17241)
自然(17171)
基金项目(16894)
自然科(16700)
自然科学(16696)
自然科学基金(16384)
教育(16352)
社会科(16001)
社会科学(15998)
编号(15182)
资助(13578)
成果(13137)
重点(12547)
课题(11758)
(10870)
计划(10808)
科技(10493)
科研(10228)
(9783)
(9598)
(9495)
期刊
(29393)
经济(29393)
研究(23232)
中国(20218)
学报(18537)
(16004)
科学(15066)
教育(14244)
大学(13018)
学学(12197)
(11053)
农业(10466)
管理(8414)
技术(7170)
(6405)
金融(6405)
(5644)
图书(5572)
林业(5516)
业经(5441)
(5279)
业大(5152)
职业(4642)
资源(4267)
书馆(4197)
图书馆(4197)
经济研究(4167)
财会(4139)
科技(4080)
财经(4000)
共检索到127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商晓梅  马爱军  王新安  周洲  孙志宾  夏丹丹  
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方法首次对半滑舌鳎、大菱鲆等6种鲽形目鱼类无眼侧头部皮肤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比较,以期获得与摄食行为等生态习性相关的新发现。结果显示,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的无眼侧头部皮肤存在大量游离神经丘,但其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半滑舌鳎皮肤表面的游离神经丘类似于乳头状突起,突起上有表皮细胞形成的微脊,多个为一簇,很少单独存在,呈无规则排列;而塞内加尔鳎的游离神经丘直接裸露在皮肤表面,呈线性排列在肉芽状皮肤突起的下方。星突江鲽的头部无眼侧皮肤表面零散分布着多个为一簇的游离神经丘,形状类似于半滑舌鳎的乳头状游离神经丘。大菱鲆、黄盖鲽和条斑星鲽的头部无眼侧皮肤表面未发现游离神经丘等特殊结构,但其表面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洲  马爱军  王新安  黄智慧  薛宝贵  
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对半滑舌鳎头部无眼侧皮肤表面特殊感受器的感觉生理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刺激时,无眼侧特殊感受器神经产生诱导放电信号,表明无眼侧特殊结构能对机械刺激产生反应;化学物质刺激时,随着反应浓度的增加,无眼侧特殊感受器神经的诱导信号的反应幅度和频率明显增加,表明无眼侧特殊结构对化学刺激产生反应;不同化学物质刺激强弱顺序:沙蚕提取液>L-精氨酸>L-甲硫氨酸>L-赖氨酸>L-组氨酸>二甲亚砜>L-甘氨酸>L-丙氨酸。实验表明,无眼侧特殊结构具有对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产生反应的双重感觉功能。据推测,这种皮肤感觉器官可能是一种与摄食有关的,在摄食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体表感觉器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元日  杨倩  王佳林  李仰真  许岩岩  崔忠凯  程鹏  陈松林  
为探究人工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皮肤经常出现黑化现象的成因,实验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全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预测得出lnc-XR_003049606.1与pmelb在基因层面上存在反式调控的关系。在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皮肤中克隆获得pmelb的c 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melb的c DNA序列全长1 755 bp,编码584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63.94 ku,理论等电点为5.12,预测的二级蛋白结构含有1个Pleckstrin同源域、1个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富胱氨酸基序、1个Src同源3域、1个Src同源2域和1个酪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melb与其他鱼类对应的基因聚为一支。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半滑舌鳎的pmelb与大菱鲆和牙鲆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68.05%和66.28%)。分别通过分析半滑舌鳎lnc-XR_003049606.1和pmelb的表达分析发现,lnc-XR_003049606.1在1龄半滑舌鳎的皮肤和肝脏中表达,皮肤中表达量在60 d达到顶峰,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而pmelb则主要在皮肤中表达,表达量在时间线上先升高再降低。本研究初步探究了lnc-XR_003049606.1和pmelb间的表达关系,为进一步筛选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过程中起作用的关键基因提供了思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武宝生  司李真  孔晓瑜  时伟  龚理  杨敏  刘静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是位于核糖体5.8S和28S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为了探讨该片段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进化模式,本研究选取了鲈形目(Perciformes) 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共获得了444条ITS2克隆序列,其长度范围为332~515 bp。比较种内不同序列的长度发现,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在种内存在24 bp的差异,剑鱼(Xiphias gladius)在种内存在32 bp的差异,这2种鱼类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余9种鱼类的长度相对比较保守,长度差异小于14 bp。依据11种鱼类的保守位点数、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数、保守位点比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等特征分析发现,种内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特别是金带细鲹的ITS2序列存在着Type A、Type B和Type C 3种类型,各类型间差异较大。根据序列的多样性特征推断,金带细鲹和剑鱼的进化方式为非协同进化;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吉打副叶鲹(Alepes djedaba)和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as)的长度和变异位点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明显,视为不严格的协同进化;泰拉鰆鲹(Scomberoides tala)、布氏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射水鱼(Toxotes chatareus)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5种鱼类为协同进化;另外,协同和非协同进化状态与分类系统没有相关性。序列比对发现,大甲鲹种内存在着由协同进化方式演变为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方式的过度序列;在金带细鲹的3个不同个体中,序列间存在着从协同进化、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演变为非协同进化的3种进化方式。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11种鱼类的邻接系统树显示,每种鱼类的克隆都分别按种单独聚为一支,鲹科7属鱼类各属也是单独聚支,表明ITS2不仅可以用在种类的分子鉴定,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鲹科和属级水平的系统关系研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钟为国  郭大德  张荫乔  许柳雄  
方形目网片是指网具在使用时各网目呈正方形状的网片,与缩结系数为0.707时的菱形方目有别(图1)。由于它具有网目扩张性好、对捕捞对象大小的选择性强、材料省、阻力小等优点,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渔捞工作者的兴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司李真  武宝生  孔晓瑜  杨敏  龚理  时伟  
核糖体基因为串联重复多拷贝的基因,包括3个编码基因(18S,5.8S,28S)和两个间隔区ITS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和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目前,对核糖体基因的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个体内不同拷贝间的多态特征,以及其作为分子标记在系统演化关系中的应用,GC含量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核苷酸序列指标,而鲜有报道。为了探讨鱼类的核糖体基因GC含量特征以及间隔区是否也存在GC平衡现象,本研究选择了鲈形目(Perciformes)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光跃  刘桂琼  姜勋平  胡薛英  王建国  
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乌骨山羊不同被毛颜色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定位,再用多巴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皮肤中有黑色素分泌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定位,以HE染色法对黑色素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乌骨山羊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层和毛囊中;多巴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表皮中没有阳性反应,黑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均有阳性反应,白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则没有阳性反应,说明黑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有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存在并能合成黑色素。HE染色结果显示,黑色被毛毛囊外毛根鞘中的黑色素细胞和周围细胞区分明显,呈空泡状和活化状态,周围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分布,白色被毛毛囊外根鞘黑色素细胞呈椭圆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光跃1 刘桂琼1 姜勋平1 胡薛英2 王建国3  
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乌骨山羊不同被毛颜色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定位,再用多巴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皮肤中有黑色素分泌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定位,以HE染色法对黑色素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乌骨山羊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层和毛囊中;多巴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表皮中没有阳性反应,黑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均有阳性反应,白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则没有阳性反应,说明黑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有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存在并能合成黑色素。HE染色结果显示,黑色被毛毛囊外毛根鞘中的黑色素细胞和周围细胞区分明显,呈空泡状和活化状态,周围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分布,白色被毛毛囊外根鞘黑色素细胞呈椭圆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霞飞  杨合霖  王念民  吕伟华  徐伟  曹顶臣  张颖  
为了探明碱胁迫对杂交鲟鲟龙1号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和皮肤组织学切片研究观察了碱胁迫与正常养殖水质条件下杂交鲟皮肤组织的分子特征和组织结构。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胁迫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量(DEGs)为1 849个,其中1 302个基因在胁迫组的皮肤组织中上调,547个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聚类,主要富集在胞浆钙离子浓度的调节、肌肉收缩、肌钙蛋白复合物、肌钙蛋白T结合、肌钙蛋白C结合等7个GO term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为显著富集通路。代谢通路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碱胁迫下鲟龙1号皮肤核心代谢途径为黏着斑、蛋白质消化吸收和血小板活化、补体和凝血级联及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途径为主效途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杂交鲟在碱胁迫下皮肤组织和肾脏组织受到严重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发生明显皱缩,远曲小管萎缩尤为明显,肾小球上皮细胞体积减小,管壁变薄甚至脱落;皮肤组织的黏液细胞数量随碱度的升高而增多,棒状细胞细胞核发生固缩现象,在碱胁迫下排列更加紧密。揭示了鲟龙1号皮肤组织碱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总体表达特征,同时可为鲟鱼盐碱驯养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昆仑  
自然经济的定名显然与社会经济相对,与商品经济相对的自然经济应称自给自足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同一个概念。相比较而言,市场经济的提法更为准确科学。产品经济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由于产品经济的定名过于宽泛,应予摈弃而采用计划经济的提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叶厚元  邓明然  
企业风险无处无时不在,风险传导时有发生。企业既存在内部风险也存在外部风险、局部风险与全局风险、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本文从风险传导的差异出发,总结了风险传导的6种方式,揭示了风险传导的特征。有助于快速发展的我国企业防范传导性风险带来的危害,对防范大面积企业风险传导有着积极的警示作用。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马超  赵刚  
电子皮肤是指模仿人类皮肤的特征以及具备相似感知功能的设备,得益于其卓越的可穿戴性和多功能性,近年来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和机器感知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本文从材料特性、功能特性和典型应用三个方面综述了电子皮肤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如何实现电子皮肤的可拉伸性、自修复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对物理、化学和电生理信号的实时监测。最后对电子皮肤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与展望。电子皮肤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需要材料、信息、工程和生命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红  
为获得可用于体细胞核移植中需要的供核细胞,本试验研究了大白猪仔猪(约克夏)皮肤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传代的方法,及其体外生长特征。应用本研究方法,所培养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增殖过程呈典型的"S"型。在冷冻、复苏试验中,组织块或细胞经冷冻保存复苏后活率较冻存前有所下降,但大多数细胞仍能正常生长。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能在体外正常传代培养的细胞系,为动物克隆研究提供了供核细胞来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阿布来提·苏来曼  田月珍  许琴  何军敏  赵冰茹  徐新明  付雪峰  热娜古丽·艾尼瓦尔江  黄锡霞  田可川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谢明树  孙冰  张博  邵长伟  王启龙  王磊  陈松林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将5S rDNA基因定位在牙鲆和半滑舌鳎染色体上,结果表明,5S rDNA基因在雌、雄性半滑舌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存在2个杂交信号位点;在二、三倍体牙鲆的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存在2个和3个杂交信号位点,杂交信号明显且特异。本研究首次将5S rDNA基因定位在半滑舌鳎和三倍体牙鲆的染色体上,为牙鲆及半滑舌鳎倍性鉴定、染色体鉴别提供了有效方法。此外,根据牙鲆5S rDNA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大菱鲆和半滑舌鳎5S rDNA基因编码区序列,与鲽、塞内加尔鳎、大口黑鲈、七鳃鳗的5S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后发现,5种鲽形目鱼类5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