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
2023(612)
2022(610)
2021(543)
2020(461)
2019(992)
2018(948)
2017(1612)
2016(1024)
2015(1112)
2014(1154)
2013(1119)
2012(1150)
2011(1099)
2010(1072)
2009(1005)
2008(1042)
2007(986)
2006(858)
2005(862)
作者
(4981)
(4216)
(4069)
(3929)
(2676)
(2223)
(1806)
(1746)
(1549)
(1526)
(1519)
(1517)
(1451)
(1405)
(1355)
(1342)
(1232)
(1230)
(1229)
(1195)
(1174)
(1099)
(1064)
(1054)
(1013)
(1013)
(956)
(934)
(930)
(891)
学科
(2292)
经济(2290)
(2167)
(1901)
(1898)
玉米(1883)
(1724)
玉蜀黍(1723)
(1723)
蜀黍(1723)
(1472)
管理(1289)
(1104)
方法(1102)
(1043)
企业(1043)
(969)
(950)
数学(852)
数学方法(803)
虫害(782)
及其(750)
中国(737)
病虫(694)
病虫害(694)
农业(633)
(617)
(609)
理论(604)
水产(591)
机构
大学(15999)
学院(15691)
研究(8873)
(8804)
科学(7851)
农业(7224)
(6218)
业大(5908)
研究所(5847)
中国(5787)
农业大学(4607)
(4415)
(4135)
(4003)
(3909)
实验(3730)
实验室(3548)
(3528)
科学院(3459)
经济(3408)
中心(3350)
重点(3345)
(3201)
管理(3196)
技术(2992)
(2888)
北京(2705)
研究院(2689)
理学(2611)
(2513)
基金
项目(11932)
(8617)
国家(8569)
科学(7698)
基金(7531)
科学基金(5751)
研究(5350)
(5248)
自然(4971)
自然科(4866)
自然科学(4862)
自然科学基金(4766)
(4761)
科技(4532)
计划(4092)
基金项目(3793)
资助(3562)
(3331)
专项(3179)
重点(3154)
(2878)
科研(2693)
农业(2675)
(2616)
技术(2440)
(2329)
创新(2248)
教育(2232)
(2086)
社会(2050)
期刊
学报(8382)
(8312)
科学(5749)
农业(5611)
大学(5361)
学学(5230)
中国(4498)
(4222)
经济(4222)
研究(3731)
(3242)
业大(3033)
农业大学(2547)
林业(2378)
中国农业(1844)
(1776)
自然(1519)
自然科(1431)
自然科学(1431)
教育(1419)
管理(1406)
科技(1331)
农林(1188)
(1188)
(1188)
农学(1179)
华北(1179)
科技大(1134)
科技大学(1134)
农业科学(1069)
共检索到25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晓鸣  
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威胁。在中国,玉米种植地域广,种植区生态类型多,病害种类复杂,常见病害有30余种。中国的玉米病害研究历史不足百年,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也较少,导致玉米病害知识的传播受到一定影响,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在一些玉米病害病原名称的采用上存在明显混乱,已被弃用的旧病原名称还在普遍应用。这种现状影响了玉米病害科学研究信息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常交流。本文梳理了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红叶病、北方炭疽病、圆斑病、黑束病6种玉米病害病原学名的历史变迁,重点结合近年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分类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这6种病害病原在目前应该采用的正确名称。(1)玉米瘤黑粉病病原无论是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都有别于Ustilago属物种的特征,已恢复其名称为1912年命名的Mycosarcoma maydis(DC.)Bref.(玉蜀黍瘿黑粉菌),曾被广为采用的Ustilago maydis(DC.)Corda(玉蜀黍黑粉菌)成为异名;(2)基于Sporisorium属与Sphacelotheca在寄主科选择上的差异以及对玉米丝黑穗病致病菌的形态学、寄主病害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Sporisorium reilianum(J.G.Kühn)Langdon&Fullerton.(丝孢堆黑粉菌)被确定为玉米丝黑穗病病原的正确名称,而Sphacelotheca reiliana(J.G.Kühn)Clinton成为异名之一。由于Sporisorium reilianum种内存在对玉米和高粱的致病性分化,玉米致病菌又可称为Sporisoriumreilianum f.sp.zeae(丝孢堆黑粉菌玉米专化型);(3)普遍认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玉米红叶病,但近年通过对致病病毒的测序,明确了多种病毒和株系是该病的病原。在中国,引起玉米红叶病的为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的小麦黄矮病毒-GPV(Wheat yellow dwarf virus-GPV)和玉米黄矮病毒-RMV(Maize yellow dwarf virus-RMV);(4)尽管在形态学方面有许多相似性,但通过多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证明Kabatiella属完全有别于Aureobasidium属,因此,玉米北方炭疽病病原的学名应该采用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玉蜀黍球梗孢),Aureobasidium zeae(Narita et Hiratsuka)Dingley作为异名处理;(5)分生孢子呈蠕孢状的真菌经历了数次属的变化,但形态学、基因序列信息、生活史、次生代谢物等特征的研究表明,引起玉米圆斑病的病原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玉米生平脐蠕孢)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其无性态名称的保留得到了国际真菌命名委员会的同意;(6)对物种名称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的长期混乱使用使得其已经失去了纯粹种的含义,而Acremonium拥有150余个种并对应多个有性态属,已经成为了一个庞杂属。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揭示了Acremonium属的异质性,以分子特征和形态学结合的方法,重新划分和新建了相关的属,Sarocladium strictum(W.Gams)Summerbell(直帚枝杆孢)成为了玉米黑束病病菌的新种名,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和Acremonium strictum Gams是其异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晓鸣  段灿星  
对已报道的玉米病害进行整理,提出规范玉米病害和病原汉译名称的建议。经过对"Compendium of Corn Diseases"(第4版,2016)、"Maize Diseases"(1988)、"Field Crop Diseases"(1999)、"中国玉米病虫草害图鉴"(2018)等书籍、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网站信息(APSnet 2019)及近年发表的玉米病害研究文章的整理,获得由真菌、卵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引致的玉米病害185种,致病生物380种/次。许多玉米病害的英文名称与其致病病原的物种名称相关,而随着科学认识和鉴定技术的进步,研究报道已有62个玉米致病生物物种的分类地位发生了改变,其中许多归入与旧有名称不同的属中,因而导致一些玉米病害英文名称已无法对应其致病物种新种名,极易引起认知上的混乱和应用中的不便。因此,为促进未来玉米病害国际信息交流的通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本文作者对27种玉米病害的英文名称提出了修改建议。经重新整理后,确定玉米侵染性病害185种,包括真菌/卵菌病害123种、细菌病害20种、病毒病害26种、线虫病害16种。185种病害涉及致病生物286个种/亚种/变种/致病型,其中真菌147种、卵菌34种、细菌20种及螺原体/植原体3种、病毒38种、线虫44种。关于玉米病害名称的汉译,以尊重历史名称和重要玉米病害著作中的名称为基础,兼顾应用中形成并广泛采用的名称,并以病原及症状特征为重要依据确定新名称,形成较为科学与合理的185种玉米病害的汉译名称,包括新确定汉译名称的96种病害。对于玉米致病生物的汉译名称,则以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病原学专著、《中国真菌志》及重要文章中的名称为主,对无汉译名称的病原采用以病原属名及种加词的拉丁词源(病毒为英文)本意作为基础形成新汉译名称。规范玉米病害的英文名称和确认病原目前的分类地位,有利于在国际上进行玉米病害研究的科学交流,促进玉米病害的深入研究;而玉米病害及病原中文名称的确定,既可以规范国内对玉米病害和病原的称谓,防止对玉米病害英文名称的随意汉译,也可为玉米病害研究与教学提供一个参照目录,避免在科学研究交流及生产应用中对玉米病害和病原中文名称出现多种歧义以及出现病害与病原对应错误的状况。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和  刘爱国  罗畔池  张晓青  
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清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瘤黑粉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均较好,EC90均低于700mg.L-1;对小斑病菌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而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差;对圆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较差,EC90均高于900mg.L-1。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刘树芳  杨佩文  郑凤萍  曾莉  杨勤忠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6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6个玉米新品种中,4个品种(屏单3号、云玉2号、HL-66和春喜06-10)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的抗性,其余品种对1种或者2种病害具有中抗或感病的水平。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常媛  杨兴堂  姜传英  姚志红  贾让  任龙辉  张荣沭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该菌株与3种土传病害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对峙培养。并用该木霉诱导山新杨(Popu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爱国  张成和  石洁  
1997~ 1999年对 2 0 4份参加河北省和国家黄淮海区域试验的玉米杂交种 ,进行了 14 2 8份次玉米大、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黑粉病、眼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能兼抗 4种以上玉米病害的杂交种有户单 961、承玉 5号、郑 94 - 2、邯 95- 4、衡单 10号、遵单 1号、遵单 3号、中原单 32、邢抗 2号、冀玉 8号、石 97- 1等 11份 ,占所鉴定材料的 5 4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桂清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阿魏氯仿提取物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阿魏氯仿提取物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对顶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只有46.66 mg/L;可引起大中型分生孢子畸形。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芳芳  王仁才  石浩  周倩  王琰  
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对湖南衡阳地区4个冬枣生产基地进行病害调查,采集发病率较高的病害样品进行病原鉴定。调查结果显示,衡阳地区冬枣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疮痂病、褐头病、炭疽病、枣疯病、缩果病、白绢病、枣果褐斑病,其中,缩果病、枣果褐斑病发病率较高,分别为9.2%和20.8%,其他病害发病率低于5%。缩果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一般从果实腰部开始出现皱纹,病部变红皱缩,后期扩展到果柄至整果;枣果褐斑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果面有褐色斑点,圆形,后期病斑中央渐灰白色,不影响果肉品质。鉴定冬枣缩果病、枣果褐斑病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会香  梁军  赵嘉平  王媛  吕全  张星耀  
对石榴溃疡病害3菌株所引起的病害症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培养学特性、生理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石榴疮痂病与石榴果实上增生型症状的病原菌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应为同一病原菌引起,推测该病原菌首先侵染石榴侵染枝干,然后侵染石榴的花萼和果实;而石榴干腐病病原菌主要侵染枝干,是否侵染果实及引起症状特征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鉴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庆玲   屠涵舒   王梦琪   史亚东   刘晔   赵爽   王海滨   陈发棣   房伟民   陈素梅   史燕   管志勇  
[目的]茶用菊叶部病害田间连年发生,制约‘滁菊’产业的发展。为明确‘滁菊’叶部病害致病菌并筛选出有效化学农药,以有效防治‘滁菊’病害的发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与致病性测定,分析导致‘滁菊’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并采用平板毒力测定13种农药的抑菌效果,筛选有效药剂及防治浓度;采用叶片菌丝贴接法对盆栽‘滁菊’幼苗接种致病菌,进一步在盆栽活体幼苗上测定筛选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从‘滁菊’病害叶片分离的主要致病菌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平板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对链格孢菌(CJ31、CJ4-1)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己唑醇对链格孢菌(CJ3-1、CJ37)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异菌脲对链格孢菌(CJ30)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且EC_(50)值均低于7 mg·L~(-1)。盆栽药效测定表明,异菌脲500倍液和己唑醇3000倍液对链格孢菌具有较好防效。[结论]导致‘滁菊’中心产区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引起‘滁菊’的黑斑病。推荐将异菌脲、己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作为‘滁菊’田间叶部病害防治的首选药剂。本研究结果为‘滁菊’叶部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立震  康绍兰  刘春琴  孙玉英  黄素芳  
According to study for years,fruits disease of Jinsixiaozao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which were thick rotten,dark furuncle and brown rind.Different symptom had different pathogenic fungus.The main pathogenic fungus of thick rotten type of jujube was Physalospora obtuse(Schw.)Cooke,and the isolat...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明山  陈捷  程根武  宋亚坤  
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达147万hm~2,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和繁种基地。近年来该省玉米苗期病害、茎腐病及丝黑穗病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玉米持续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种衣剂及种子包衣技术能有效防治多种种传和土传病害,已在玉米、棉花、花生及大豆等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为筛选适宜于辽宁省玉米生产中适宜的种衣剂剂型,作者于1997年分别在沈阳、瓦房店和昌图等地进行了种衣剂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及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绍江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孙参运  
<正>河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发祥地,也是商业文化主要形成地。河南籍商人灿若群星,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具有显著地位,如华商始祖王亥、商圣范蠡、儒商子贡、商祖白圭等人,为中国优秀商业文化的形成贡献了智慧。2006年8月,首届豫商大会举行后,“豫商”商帮叫响。若要塑造豫商和豫商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河南古代商人留下的优秀文化,守正创新,传承和发扬豫商文化的六种精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