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13)
2023(4176)
2022(3679)
2021(3592)
2020(3084)
2019(7210)
2018(6578)
2017(12067)
2016(6164)
2015(6437)
2014(5990)
2013(5904)
2012(5504)
2011(5024)
2010(5359)
2009(4853)
2008(4960)
2007(4527)
2006(4238)
2005(3925)
作者
(17989)
(15189)
(14726)
(14164)
(9833)
(7262)
(6658)
(5735)
(5617)
(5399)
(5110)
(5003)
(4983)
(4858)
(4847)
(4535)
(4328)
(4317)
(4313)
(4166)
(3819)
(3812)
(3725)
(3586)
(3366)
(3332)
(3329)
(3310)
(3081)
(2947)
学科
(24578)
经济(24535)
(18656)
管理(13521)
(12897)
企业(12897)
(10963)
农业(8253)
方法(7995)
中国(7994)
数学(6318)
数学方法(6180)
(5957)
(5943)
收入(5769)
业经(5713)
地方(5221)
(4977)
(4976)
贸易(4972)
(4854)
分配(4563)
关系(4405)
(4169)
金融(4166)
理论(4118)
(3831)
银行(3815)
(3747)
(3703)
机构
大学(85959)
学院(83865)
(35235)
经济(34564)
研究(34188)
管理(29234)
中国(24739)
理学(24726)
理学院(24391)
管理学(23792)
管理学院(23631)
科学(20585)
(18792)
(17997)
(17860)
(16808)
研究所(16210)
中心(14794)
农业(13796)
业大(13369)
(13186)
财经(12754)
(12393)
师范(12272)
(12121)
北京(12091)
(11648)
经济学(11127)
(10672)
(10424)
基金
项目(56426)
科学(44159)
基金(41458)
研究(40890)
(38272)
国家(37470)
科学基金(30574)
社会(26427)
社会科(24948)
社会科学(24939)
(21458)
基金项目(21005)
自然(19004)
自然科(18579)
自然科学(18565)
教育(18528)
(18413)
自然科学基金(18249)
资助(16616)
编号(15772)
成果(14161)
重点(13140)
(12469)
(12315)
国家社会(11664)
(11569)
课题(11559)
(10900)
创新(10811)
科研(10619)
期刊
(42166)
经济(42166)
研究(27485)
中国(21252)
(17971)
学报(17407)
科学(14771)
大学(13337)
(13141)
管理(12436)
学学(12391)
农业(11729)
教育(11531)
(7749)
金融(7749)
(6772)
财经(6684)
经济研究(6641)
技术(6575)
业经(6352)
(5867)
(5651)
问题(5585)
世界(5361)
(5327)
业大(4868)
国际(4733)
科技(4367)
图书(4315)
农业大学(4075)
共检索到138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段小虎  张梅  郭晓文  马宁梅  李静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传统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选择。文章辑录六盘山区西海固一个穆斯林家庭与贫困的抗争历程,其清晰地表明:在文化意义上,贫困实际上并不是同质的。借鉴口述历史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探索贫困家庭文化变迁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找到打破"越穷越没文化,越没文化越穷"恶性循环的方法,完善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体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国涛  东梅  张会萍  
在农业增长乏力、资源开发遇到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开发式扶贫必须实现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向以农户人力资本开发为重点转变。本文利用宁夏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72个村720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分布的家庭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对农户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外部环境约束既定的条件下,家庭特征对农户贫困有显著影响,要进一步有效扶贫则必须瞄准贫困户,建立针对低收入群体、以提高农户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政策干预。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宋乃平  
宁西海固地区因其极度的贫困状况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征,在国家和宁夏自治区的反贫困战略中具有突出地位。生态恶性化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灾害和对生产要素的破坏是加剧本区贫困的根本原因;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素质低下使本地区人地关系等矛盾更为突出,又是打破贫困地区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乏力是本区脱贫的关键;区域文化特征对本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本文在探讨这四个因素与贫困关系和在反贫困战略中的作用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乃平  
宁夏西海固地区因其极度的贫困状况在国家和宁夏的反贫困战略中具有突出地位。生态环境恶化 ,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素质低下 ,经济基础薄弱和经济增长乏力 ,区域文化的严重缺陷等是致贫的重要因素和反贫困的突破口。本文探讨了这四个因素与贫困的关系 ,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裴银宝  刘小鹏  李永红  韩文文  安琼  
基于贫困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SPG指数、贫困承受等指数对样本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及强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各地形区和各民族村的恩格尔系数、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三者之间的动态趋同度较高。2)各地形区和各民族村的贫困承受指数和SPG指数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贫困状况向好趋势明显。3)各贫困村的脱贫时间在逐年缩短,扶贫工作取得切实成效,而黄土丘陵沟壑区贫困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是三地貌之最,扶贫负担仍然很重。村域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必须确保前期问卷设计的多维性,注重扶贫政策制定的均衡性、特殊性和资源分配的区域性,并要加强后期的技术动态监测与创新管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国涛  
地理区位、农户特征是决定贫困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宁夏西海固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2个观察村的720个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按照地理区位和农户特征为标志对贫困指标进行分解研究,以观察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分析贫困机理,从微观上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研究发现,地理区位和农户特征决定了农户贫困规模和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确定西海固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和重点的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国涛  
宁夏西海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到户"的扶贫战略以来,农村贫困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然存在区域性贫困。本文基于宁夏西海固72个村贫困监测数据划分村级贫困类型,分析集中连片贫困村的特征,确定扶贫开发的对象和重点,从而为"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提供更加准确的瞄准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树雄  
偏远贫瘠的西海固人民的疾苦,时时牵动着党中央的心。多年来,西海固人民一直为贫困而战,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后,西海固贫困现状大幅度下降,今天又搭上了精准扶贫的快车,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需求与期盼,尤其是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升华与传播。那么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贫乏的现象,本文笔者经过翔实的调研,撰写此文,以供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树雄  
偏远贫瘠的西海固人民的疾苦,时时牵动着党中央的心。多年来,西海固人民一直为贫困而战,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后,西海固贫困现状大幅度下降,今天又搭上了精准扶贫的快车,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需求与期盼,尤其是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升华与传播。那么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贫乏的现象,本文笔者经过翔实的调研,撰写此文,以供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克源  张焱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作为我国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贫效果和政策优势逐步显现,但制约两项制度衔接绩效的影响因素仍未消除。文章选取六盘山连片特困区具有典型贫困特征的定西市两个县作为研究样本,借助NVivo11分析软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两项制度衔接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贫困人口识别、政策评价监督、干部队伍建设、部门之间协作是核心影响因素,政策精准及政策执行系核心影响过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两项制度衔接的相关对策,以期助推衔接过程更加合理运行。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樊丽明  杨国涛  范子英  
本文根据宁夏西海固八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72个村720个农户的贫困监测数据,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村内部不平等状况变化、来源以及形成原因。研究发现:(1)西海固地区不平等程度属于较为合理的区间范围,明显低于全国贫困地区的总体水平;(2)人力资本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在人力资本变量中,外出务工对不平等的贡献率最大;(3)在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各变量中,家庭规模的贡献率最大,但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地成为影响贫困地区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作用在显著加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牛国元  俞鸿燕  赵功强  
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是中国今后10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扶贫开发是该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以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为典型的科技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科技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选择具有战略性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田奥  韩新生  郝佳  刘泽彬  王晓  
【目的】面对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国家要求,黄土高原等旱区的林业发展和植被恢复必须改变传统方式,增加考虑水资源的限制和对水资源的影响,关注森林的多种功能优化,探索如何克服长期存在的忽视水资源承载力、造林成活率低和生长不良、减少河川径流危及区域供水安全、整体功能低下等问题,实现森林多功能性的整体提升。【方法】针对深入理解林水关系和进行森林多功能管理的科技需求,自2000年以来在黄土高原的泾河流域和作为黄土高原区域重要水源地的六盘山土石山区,围绕“结构”、“格局”、“过程”、“耦合”、“尺度”等关键内容,在从单株到区域的多个空间尺度上,采用观测对比、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长期开展旱区森林生态水文和多功能管理研究。【结果】1)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森林多功能优化的定量精准管理,为此需深入理解和准确量化立地环境与林分结构对多种功能形成的影响,在考虑多种功能的相互作用和供需关系基础上明确各功能的重要性差异,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调控森林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格局而权衡优化相互竞争的多种功能,在保证森林本身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同时满足对主导功能及其他功能的需求。2)提出了旱区林水协调多功能管理的实现途径,即在管理决策时除继续考虑可造林土地面积、立地质量、可用造林苗木等限制外,增加水资源管理及多功能管理的决策内容,并嵌入到传统的森林单功能经营决策过程中,这涉及流域森林覆盖率(造多少?)、森林空间分布(在哪造?)、植被类型和树种组成(造什么?)、林分结构(怎么管?)4个决策层。3)按决策层梳理总结了相关技术成果,在确定黄土区流域合理森林覆盖率方面,将仅考虑年降水量限制的潜在森林覆盖率提升为同时考虑降水量与产流要求限制的合理森林覆盖率,这可藉助于有关统计关系及率定过的流域水文模型模拟;在确定流域内的森林合理空间分布方面,提出相关决策需增加考虑立地类型的产流差别及其造林响应,这可借助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模拟结果或研发的区域植被承载力计算系统;在林分尺度的森林多功能管理方面,提出了5个决策步骤,即进行立地质量分类、确定各地类的主要功能及优先性、调查现有林分结构特征、诊断现有林分的结构与功能、编制面向结构与功能的管理计划;为给森林多功能管理提供参照和目标,提出了不同详细程度的多功能水源林理想结构,包括表示为“3×0.7+X”的一般化理想结构(郁闭度0.7左右,0.6~0.8;地表覆盖度0.7以上;林木高径比0.7 m/cm以下,至少不超过0.9;X表示其他要求)、通过权衡多种功能和林分稳定的需求而确定的华北落叶松中龄林多功能合理密度、基于主要功能的变化规律和重要性排序而确定的不同海拔和林龄时的华北落叶松林多功能合理密度。【结论】本文证实了林水协调多功能管理的理论先进性和技术可行性,是旱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途径。通过深入认识和定量分析森林多种功能的变化规律,结合应用本文提出的管理技术,就可以科学设计和合理调节森林的数量(覆盖率)、质量(结构)和分布格局,整体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但是,现有成果还有局限性,仍需针对各地情况开展更多理论与技术研究,助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治理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米楠  卜晓燕  米文宝  
采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结合Geo DA数据分析软件与GIS软件,以宁夏六盘山区县域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对1991—2010年人均GDP的变化做出了可视化分析,初步探索了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聚集格局的分布和演变过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由随机模式逐步过渡到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出现空间极化趋势且为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点—轴模式。LH型县域由零散分布逐渐发展为集聚态势,且趋势不断增强;HH型和HL及LL型的县域单元数量减少,表明宁夏六盘山区总体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从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演化的驱动因素来看,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等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占印  于澎涛  王双贵  余治家  胡永强  夏固成  王彦辉  熊伟  
基于2005年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六盘山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 2 300 m范围内,坡度为20 35°的半阴坡、半阳坡和阴坡上,与山杨林的分布生境相近。现有的辽东栎林多为幼龄林,平均林龄30 a,林分密度较大,平均1 046株.hm-2,树木平均高度7.8 m,平均胸径12.4 cm。胸径5 10 cm的辽东栎株数占50%以上,平均木材蓄积量仅为39.9 m3.hm-2。随着海拔升高、坡位从坡上部到坡下部,坡向从半阴坡到半阳坡,林分密度增大,平均树高和胸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沿此梯度林龄在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辽东栎林的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