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56)
- 2023(13490)
- 2022(11094)
- 2021(10208)
- 2020(8637)
- 2019(19141)
- 2018(19173)
- 2017(36463)
- 2016(19735)
- 2015(22184)
- 2014(22185)
- 2013(22054)
- 2012(20378)
- 2011(18139)
- 2010(18613)
- 2009(17726)
- 2008(17812)
- 2007(16463)
- 2006(14764)
- 2005(13121)
- 学科
- 业(89795)
- 济(86072)
- 经济(85961)
- 企(71333)
- 企业(71333)
- 管理(67819)
- 农(48132)
- 业经(32485)
- 农业(32410)
- 方法(30447)
- 财(25657)
- 中国(21787)
- 数学(21613)
- 数学方法(21429)
- 地方(21068)
- 制(19503)
- 技术(19362)
- 务(18135)
- 财务(18101)
- 财务管理(18080)
- 企业财务(17038)
- 理论(16663)
- 体(16342)
- 和(16103)
- 学(15907)
- 策(15846)
- 划(15712)
- 环境(15278)
- 产业(13392)
- 贸(13300)
- 机构
- 学院(291095)
- 大学(279937)
- 济(119947)
- 经济(117480)
- 管理(114438)
- 理学(97317)
- 理学院(96336)
- 管理学(95025)
- 管理学院(94498)
- 研究(94477)
- 中国(74588)
- 农(62628)
- 京(58992)
- 科学(57388)
- 财(55439)
- 江(48920)
- 所(47752)
- 农业(47729)
- 业大(46939)
- 中心(44575)
- 研究所(42810)
- 财经(42771)
- 经(38318)
- 州(38276)
- 范(38034)
- 师范(37722)
- 北京(36101)
- 经济学(34369)
- 省(34335)
- 院(33674)
- 基金
- 项目(188175)
- 科学(148980)
- 研究(144308)
- 基金(133494)
- 家(114437)
- 国家(113218)
- 科学基金(98237)
- 社会(92541)
- 社会科(87238)
- 社会科学(87214)
- 省(80141)
- 基金项目(71906)
- 教育(63102)
- 划(62869)
- 编号(60855)
- 自然(60358)
- 自然科(58807)
- 自然科学(58791)
- 自然科学基金(57741)
- 资助(51387)
- 成果(47856)
- 发(43719)
- 创(42063)
- 重点(41601)
- 课题(41562)
- 业(40846)
- 部(40297)
- 创新(38453)
- 国家社会(37368)
- 制(37246)
- 期刊
- 济(152028)
- 经济(152028)
- 研究(84124)
- 农(64601)
- 中国(62629)
- 财(46246)
- 农业(43491)
- 管理(43435)
- 学报(43003)
- 科学(41409)
- 大学(33504)
- 业经(32897)
- 学学(31860)
- 教育(29524)
- 技术(27212)
- 融(27115)
- 金融(27115)
- 业(22896)
- 财经(21565)
- 问题(20808)
- 经济研究(20242)
- 经(18830)
- 技术经济(16294)
- 版(16000)
- 农村(15259)
- 村(15259)
- 现代(14840)
- 农业经济(14818)
- 世界(14789)
- 资源(14377)
共检索到4497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聂媛媛 杨善啸 曲泽静 陈浩
本文基于六次产业理论,针对安徽生态农业现有标准体系存在科技水平低、品牌认证落后、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关键技术、农业领域和典型功能3个维度确定了标准体系结构要素,并构建了生态农业六次产业化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标准体系的实施能有力促进生态农业六次产业化,通过安徽与周边8个地区的比较,提出了积极开展"三品一标"标准化品牌认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村电商及标准化实施主体、开展文化创意农业标准化试点工作等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项桂娥 吴义根
针对农业企业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农业企业风险归纳为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决策环境风险等四种影响结构。运用结构方程理论,建立起农业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并以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农业企业风险评价体系和确定风险计量评价系数。为量化风险、预警和控制农业风险制定前瞻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业企业 结构方程 风险评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慧敏 张藕香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常代表了更高的农业产出增长水平。通过运用扩展的生产函数(C-D)模型,以作为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为例,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产出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NBS)、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农业总产出(GAP)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NBS的产出弹性为正,表明NBS能够带来较高的GAP增长,且随着建设成本的逐年分摊,这种作用会愈加明显;资本对GAP的贡献则更加显著,说明无论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还是农业本身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负的事实说明,基于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显萍 吴自爱
科学评价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随着我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建立一套综合评价农业信息化成果的指标体系,已成为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从农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运行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农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维度作进一步的分解,形成开放式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和LISR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实现农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与完善过程。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评价指标 因子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少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骆世明
构建操作性强的生态农业确认体系是推动生态农业被广泛认可和广泛推广的重要一步,是政府制定支撑政策和建立生态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前提。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经验,文章提出了我国确认生态农业需要遵循资源匹配、生态保育、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底线原则。实现生态农业的方法应当有广泛的包容性,可以从传统农业、民间实践、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中筛选吸纳、组装配套。在制定生态农业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时,一方面需要全国统一的生态农业确认原则,另一方面操作性强的生态农业指标体系需要结合各个地方的特点有针对性选定。在具体指标确定方面,应当注意到不同自然与社会背景下,在理解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经营主体、采用方法、产生效益、社会改革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根据区域的关键瓶颈问题,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的关键措施,以及解决了瓶颈问题以后所表现的关键状态,酌情制定。在生态农业的确认手续上,应当充分利用诚信体系和信息技术,充分理解第三方认证和参与式保障体系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综合运用,有利于简化手续,加强可操作性,以便加速生态农业的确认,加快生态农产品市场的发育与政府支撑政策的完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廷海 武云亮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研究表明:安徽省农业产业集群尚处于生产要素导向的初级阶段,存在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要素稀缺、市场体系不完善以及政府政策失灵等诸多问题。文章从安徽省农业资源的特征与现状出发,构建了安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要素模型,并就其网络系统、发展模式及演化机理进行了细致分析,最后提出加强安徽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宜春
本文提出可以用三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文化企业、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若干个评价指标,来构成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依靠该体系,文章分析了提升安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路径。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竞争力 评价指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静静 胡善风 张圆刚
从旅游村的概念出发提出影响旅游村发展的四大因素:生态环境、规模、景观特色和管理服务,构建了四大影响因素和20个三级观测指标因子层组成的旅游村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建立模型。以黟县6个旅游村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黟县旅游村的问卷调查,定性和定量地探讨了旅游村各要素层的内在关系以及各因子对旅游村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
旅游村 评价标准 层次分析 黟县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亨明在《安徽师大学报》2014年第5期中撰文,从职业教育大省建设现状出发,系统研究了职业教育的考评原则、职业教育大省考评指标体系构建和职业教育的考评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自安徽省提出建设职业教育大省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职业教育大省的内涵模糊、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院校招生困难、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必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世友 万光彩
[目的] 定量分析安徽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态势,并结合区域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两系统相互影响模式。[方法]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从全省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结果] (1)时间变化:200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农业经济系统表现为逐年增加,农业生态系统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一级指标中仅生态压力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生态条件、产业发展、产业效益3指标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耦合度由中度耦合向极度耦合发展,协调度从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协调类型则从农业经济系统极度滞后向农业生态系统严重滞后转变。(2)时空变化:2005—2020年各地级市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指数年际变化较小,且区域差异小;农业经济系统年际变化大,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耦合类型,2010年以前大部分区域处于农业经济滞后阶段,2011—2020年全区域农业经济滞后类型相对减少,滞后程度减低,农业生态滞后类型开始加重;其中,经济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阜阳市、淮北市、亳州市,生态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南部和东部,包括黄山市、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宿州市、合肥市等区域;[结论] 近15年来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前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滞后于农业生态,明显限制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随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耦合度和协调度增加,但环境压力增大,长期发展可能造成两系统脱耦;全省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呈现西部农业经济滞后,东部生态滞后的分布态势,并随时间变化不同,各区域应因地制宜促进两系统良性协调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钱丽 肖仁桥
基于创新系统理论,将生态环境效应纳入农业创新系统效率评价框架之中,选取2005—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3个DEA模型测度安徽省各地市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并分析比较了安徽省各地市和皖南、皖北两大地区的效率差异,给出了农业创新系统资源利用的4种模式。采用Tobit模型分析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安徽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整体水平一般,各地区及两大地区之间效率差异较为明显,纯技术效率是农业创新效率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护对创新系统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产业结构并不是显著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农业创新系统 效率 生态环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刚 徐孝娟
在对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内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一个企业员工信息素质的评价体系,并以安徽省部分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员工信息素质目前处于一个中级阶段,正在向高级阶段迈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是当前企业员工信息素质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
企业员工 信息素质 评价体系
[期刊] 征信
[作者]
程云龙 张明开 李俊峰
按照"征信+"工作模式,以征信和"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安徽省濉溪县为研究对象,介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具体分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创新适合"三农"的金融产品,完善信贷和财税支持政策,以改善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农民致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茆志英 安玉发
中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都需要健全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这也是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配置的重要平台。本文在总结安徽省农产品流通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际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经验,提出建设多元化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丰富现代流通组织模式的思路,以构建安徽省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