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84)
- 2023(8846)
- 2022(6410)
- 2021(5711)
- 2020(4604)
- 2019(9897)
- 2018(9782)
- 2017(18442)
- 2016(9942)
- 2015(11292)
- 2014(11415)
- 2013(10583)
- 2012(9431)
- 2011(8349)
- 2010(8666)
- 2009(8443)
- 2008(7256)
- 2007(6715)
- 2006(6112)
- 2005(5823)
- 学科
- 济(35888)
- 经济(35843)
- 业(26320)
- 管理(26112)
- 融(25505)
- 金融(25498)
- 银(22956)
- 银行(22938)
- 行(22314)
- 中国(21617)
- 企(20928)
- 企业(20928)
- 制(13111)
- 农(13010)
- 财(11843)
- 业经(11566)
- 中国金融(11059)
- 地方(11012)
- 方法(10042)
- 体(10032)
- 农业(9143)
- 数学(8326)
- 数学方法(8245)
- 学(8128)
- 理论(7866)
- 务(7823)
- 财务(7785)
- 财务管理(7774)
- 企业财务(7475)
- 产业(7160)
- 机构
- 学院(133298)
- 大学(131166)
- 济(53257)
- 经济(51900)
- 研究(47718)
- 管理(45273)
- 中国(43437)
- 理学(37624)
- 理学院(37225)
- 管理学(36452)
- 管理学院(36235)
- 京(28035)
- 科学(27841)
- 财(27463)
- 农(24928)
- 中心(24257)
- 所(23894)
- 江(21772)
- 研究所(21606)
- 财经(21072)
- 农业(19368)
- 业大(19232)
- 经(19033)
- 银(18479)
- 州(17981)
- 银行(17853)
- 范(17642)
- 北京(17583)
- 院(17415)
- 师范(17384)
- 基金
- 项目(86859)
- 科学(67593)
- 研究(66140)
- 基金(61071)
- 家(53171)
- 国家(52687)
- 科学基金(44561)
- 社会(41710)
- 社会科(39525)
- 社会科学(39517)
- 省(35675)
- 基金项目(31434)
- 教育(29774)
- 划(29008)
- 编号(27774)
- 自然(26407)
- 自然科(25824)
- 自然科学(25815)
- 自然科学基金(25341)
- 资助(24107)
- 成果(23598)
- 重点(20119)
- 发(20117)
- 课题(20110)
- 创(18605)
- 部(17970)
- 国家社会(17665)
- 创新(17422)
- 性(17409)
- 项目编号(17101)
共检索到218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莫道才
王国维所说一代文学的"六代之骈语",是六朝时期的各类文体全面骈化的文学现象。"六代之骈语"不仅仅是文的骈化问题,而且是诗歌和赋与文都在同时全面骈化。这反映了文学走向自觉之后的文体互渗与文体融合的问题,是这一时期历史演变的重要趋向,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所影响。晋宋时期在诗赋文同步骈化过程中尤为重要,是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
六朝 骈化 文体互渗 文体融合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本厚
随着人性的觉醒、文学的自觉,六朝进入"游"的自觉时代,"游"历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自我实现的路径,并推动文人雅士沉潜山水、游心物外。本文分析了六朝山水诗"游"的核心要素、"游"的动态载体、"游"的最高境界、"游"的后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六朝"游"的自觉与山水诗兴起的社会背景、内在需求与情感归属。研究显示六朝山水诗把审美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游的自觉"体现与山水诗篇创造共同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和中国山水旅游文化发展。
关键词:
“游”的自觉 山水诗 六朝 山水旅游文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路
汉晋诗歌中的送别内容还有些是依附于赠答等诗歌体裁。六朝时期,诗歌中对送别的抒写已不再依附于赠答等题材,而成为真正独立的诗歌门类,以五言新体为主要体裁。建康作为都城是文士集中地,迎来送往频繁,故此地送别诗最为兴盛,对建康送别诗的详细考述可大体了解六朝送别诗的特征。六朝送别诗中送者所作远多于别者,送别诗中往往关合离别地、目的地以及送别双方,这些规律和特点亦为唐代送别诗所继承。对六朝送别诗的探究亦为六朝诗歌、唐代送别诗以及六朝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关键词:
六朝 送别诗 建康 文学地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华语
六朝商人诗含以商人为题者、商人所写者、不以商人为题而实写商人者、借叙事抒情而涉及商人者等四种类型,其传递出的信息是:1.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2.城市商业畸形繁荣;3.封建政权不抑富商巨贾,抑商、贱商主要针对中小商人,这为研究六朝的商人和商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
六朝 商人诗 信息 商业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方梅 卢巧琴
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文体与汉语梵歌迥然有别,只单一寻找相应的原典,或仅将其与中土典籍相较,可能都无法客观描述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的文体。选择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并以《大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三部法炬确切译经作参照,在同性质的语料比勘中,从散文、偈颂两个层面出发,不仅可以更为清晰地洞悉失译、误题之经文体风格的特性与共性,亦可为未确切语料译者、翻译年代的文体学考证,提供语言实例。
关键词:
失译 误题 鸯崛髻经 文体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思莉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先唐文献渊薮,是清代总集编纂的一座高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作者、概况、体例、辑佚等所作的基础性介绍,以及围绕该书展开的补编和新编工作等。综览而言,现有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这与其重要的文献价值极不相称,相关研究亟待深入和拓展。
关键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高峰
土地私有制虽然出现很早,但秦汉时期土地的国有性浓厚,而私有性不足。土地私有权的强化始于东汉,魏晋之际迅速发展,西晋解体后,北方政权逆转了汉魏以来的土地私有化潮流;而南方政权一方面由于皇权衰落,大族势力膨胀,无力控制国有土地,另一方面,南方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加快了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土地私有权的强化表现在一是土地买卖现象的增加与土地买卖获得了法律的确认;二是私有化的国有土地,其私有权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有利于南方土地特别是山林川泽的开垦,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六朝 土地 私有化 开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宜霖
<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诗言志”的传统。到了汉末,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儒家大一统的地位被动摇,曾经的习惯和思想被打破,党禁之祸与人物品评的风尚是儒家大一统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相抵牾的集中和具体表现。魏晋时期,士人逐渐摆脱政治和经学的束缚,更加注重追求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以“诗缘情”为主的主情说在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建安时期尤以曹植的诗赋缘情更为明显和突出,其诗赋创作也因情真意切而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以曹植为引领的诗赋缘情不仅在建安文学中具有重要影响,乃至建安之后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曹植诗赋缘情研究》主要从曹植的亲情世界、爱情世界、友情世界与文学表达等方面探究曹植诗赋缘情说,有理有据。笔者欲以曹植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创作为基础,探究曹植诗赋中的情感表达。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仲尧
浙江商品经济以及商贸活动的发展 ,基本上是从六朝时期开始。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 ,起步阶段的浙江商业 ,已形成自己的一定特色。这些特色与特定的地域经济条件有关。
关键词:
六朝 浙江地区 商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严耀中
《六朝财政史》简评严耀中六朝既承继着秦汉的制度,又揉合着江南的地方特色,体现着社会政治形态和财政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前者对后者的制约。因此这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诸朝财政政策的制定往往有着多重色彩。这种色彩在总体上的不易把握使得提及到它的众多论著每每只涉及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静
汉魏六朝时期,政治形势急剧变革,经济发展形态不一,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民俗习惯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该因素影响下,文化发展水平与学术思想的建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质性风貌与起伏兴衰。立足于地域文化视野对汉魏六朝小说进行研究,能够深化理解各地区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动态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又文
汉魏六朝是文学理论最发达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不仅文论、书论和画论等文艺理论都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汉魏六朝的文论和书论,无论是从对艺术问题的根本理解,还是从文学批评与书法批评的角度上来看都有着相同之处"。骨"在汉魏六朝的文论与书论中是个重要的品评术语,风骨、骨气等词语广泛的使用,使其成为六朝文选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骨"从最早的生理性词汇,至后来演变成人物品藻并成为美学词汇,继而成为书法批评和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但"骨"的演变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时代、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看中人品、德行的汉朝延续着先秦时的"骨"意,以骨相来审视时人的名节、操行。东汉中后期的"骨"则完全由生理意义上转化为一个美学范畴,成为品评人物风貌、骨气神采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六朝时期,六朝时期的"骨"在文学理论与书法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论中多用风骨、骨气和骨髓等词来形容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刚劲有力的基本风貌,而书论中多用骨气、骨势和多骨等词来表达书法中点画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笔力雄健的美学风貌。汉魏六朝时期文论与书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融会更客观地展现这一时期文论与书论的整体风貌。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阳清 刘静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地僧侣前往佛国求经巡礼者不乏其人,行记类文献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释法显《佛国记》、竺法维《佛国记》、释智猛《游行外国传》、昙无竭《外国传》、释法盛《历国传》、释昙景《外国传》以及记载慧生等人西行求法的《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等著作十种,都曾先后别行于世,其学术价值不菲。除释法显《佛国记》保存较为完整,《慧生行传》幸赖《洛阳伽蓝记》卷五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其它佛教行记大多亡佚不存。兹对六朝佛教行记文献进行叙录,给予后学以西域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之用。
关键词:
六朝 佛教行记 文献叙录 西域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骁
六朝建康是南京史上首次以都城建置而大规模建设的开端,作为国都达360年,始自公元229年至589年止。作为古都之一,虽有悠久历史,但关于其建城状况、空间形态的共识鲜见,本文以空间研究为目的,以尺度研究为切入点,以文献资料、现实地理、考古发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六朝建康都城的空间形制作出一种探索,并探讨其规划意义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
建康 空间 尺度 模数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