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86)
2023(1952)
2022(1666)
2021(1524)
2020(1272)
2019(2883)
2018(2864)
2017(5410)
2016(2860)
2015(2897)
2014(2517)
2013(2265)
2012(1983)
2011(1643)
2010(1516)
2009(1190)
2008(1116)
2007(909)
2006(769)
2005(652)
作者
(6280)
(5394)
(5087)
(5052)
(3396)
(2488)
(2440)
(2047)
(2036)
(1841)
(1835)
(1758)
(1654)
(1639)
(1594)
(1568)
(1563)
(1538)
(1451)
(1438)
(1312)
(1276)
(1214)
(1197)
(1193)
(1158)
(1108)
(1089)
(1062)
(1054)
学科
(10966)
经济(10953)
中国(5959)
管理(5817)
方法(5565)
(5559)
数学(5174)
数学方法(5134)
人口(4646)
(3369)
企业(3369)
(3058)
业经(2949)
(2764)
产业(2586)
信息(2565)
农业(2461)
(2422)
金融(2422)
(2340)
银行(2338)
(2255)
总论(2166)
信息产业(2157)
地方(2032)
国人(2008)
中国人(1959)
(1720)
贸易(1720)
(1684)
机构
大学(33542)
学院(31430)
(15174)
经济(14968)
管理(12534)
研究(11889)
理学(11051)
理学院(10946)
管理学(10722)
管理学院(10670)
中国(9037)
(7201)
(6697)
科学(6239)
中心(6016)
(5873)
经济学(5745)
财经(5705)
经济学院(5355)
(5347)
研究所(5320)
北京(4453)
(4441)
财经大学(4392)
(4236)
师范(4211)
(4111)
(4092)
业大(4077)
研究中心(3839)
基金
项目(24719)
科学(19959)
基金(18984)
研究(18845)
(16553)
国家(16430)
科学基金(14239)
社会(13158)
社会科(12550)
社会科学(12549)
基金项目(9888)
(8450)
自然(8148)
教育(8046)
自然科(8002)
自然科学(8001)
自然科学基金(7841)
编号(7734)
(7440)
资助(7335)
国家社会(6302)
成果(6230)
(5632)
重点(5468)
(5394)
(5173)
教育部(5120)
项目编号(5030)
人文(4978)
科研(4867)
期刊
(12642)
经济(12642)
研究(10367)
中国(6087)
(4852)
科学(4745)
学报(4671)
大学(3738)
管理(3679)
(3433)
学学(3395)
人口(3074)
图书(3061)
(2857)
金融(2857)
财经(2756)
教育(2439)
(2411)
经济研究(2373)
农业(2346)
技术(2174)
统计(2143)
情报(2116)
书馆(2112)
图书馆(2112)
理论(1982)
问题(1974)
实践(1814)
(1814)
人口研究(1800)
共检索到46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陶涛  张现苓  
数据质量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前的重要步骤,而登记人数的准确性是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对六普数据中低龄组人口漏报和青年人口重报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比较多次普查数据的生命表回推结果以及不同来源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六普数据在中老年组数据质量较高,与四普、五普数据相比,同批人人口规模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六普数据在低龄组依然存在大量漏报,其中0岁组男孩漏报更多;在青年组人口中,六普数据16~21岁的人口规模相对于2000年普查及其他来源数据中的同批人规模出现异常增多。与五普数据及户籍统计数据相比,六普16~21岁青年组人口可能存在重报,每个年龄组重报100万人以上,且可能主要是流动人口女性重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广宇  顾宝昌  
文章旨在从国际视角对人口普查中的低龄儿童漏报问题开展考察。文章回顾了世界各国近年人口普查中的数据质量问题,尤其是低龄儿童漏报的情况。世界各国人口普查的实践表明,评价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绝非是净漏报率越低越好。每个国家的普查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人口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人口普查中低龄儿童漏报是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普查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外部数据评估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要避免一些陷阱。文章介绍了澳大利亚、美国的人口普查中存在的低龄儿童漏报问题和美国、加拿大统计局针对此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和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2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称普查漏报率为 1 81 % ,据此推算漏报人口 2 2 91万人 ,然而 ,这些人口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不祥 ,这给人们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本研究就是在准确估计 1 990~ 2 0 0 0年分性别、年龄死亡概率的情况下 ,利用年龄移算方法对 1 990年和 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漏报率给予评估 ,并对漏报人口进行年龄、性别拆分 ,从而较为准确地估计得到 2 0 0 0年年中年龄性别人口 ,以为科研或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状况之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青  
用小学入学人数检验“五普”低年龄组的人口数据,发现“五普”17岁以下年龄组人口净漏报2042.03万,以此调整的2000年“五普”总人数在125315万-126087万之间,比公布的总人数少496万-1268万,其净漏报人数大约为在804万-1576万,净漏报率为0.65%-1.27%。同时得出“五普”0-4岁年龄组的性别比为114左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福滨,李树茁,李南  
一、背景 死亡报告是人口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因而,对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死亡报告的完整程度,掌握客观与真实的死亡模式与水平,对于分析普查的质量、描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期望寿命与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死亡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们一般是由人口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对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调查时点进行调整以后 ,重新估计了我国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漏报率 ,结论认为 ,1 990年四普的漏报率远高于四普公布的漏报率 ,其中低年龄段的漏报非常严重。因此四普数据的质量并没有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桂华  漆莉  迟璐婕  
研究目标:用完整遗漏估计量替代目前使用的未匹配遗漏估计量、逆记录检查遗漏估计量和平衡推算遗漏估计量。研究方法:采取文献解读、成果借鉴和移植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完整遗漏估计量及其方差估计。研究发现:人口普查遗漏估计不只是要提供遗漏估计值,还要揭示遗漏的原因及其遗漏者的特征;构造普查遗漏估计量,既要包括登记在事后计数调查人口名单而未登记在普查名单的单重遗漏人口,还要包括同时遗漏于这两项调查名单的双重遗漏人口。研究创新:提出完整遗漏估计量。研究价值:完整遗漏估计量有望应用于中国2030年普查遗漏估计,开创世界人口普查遗漏估计应用完整遗漏估计量的先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成  米红  
利用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982年后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死亡漏报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0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1~4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全年龄、5~14岁和15~59岁、60~89岁和90岁及以上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近似且同样具有阶段性。受漏报原因和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女性1~4岁的死亡漏报率不一定低于0岁的死亡漏报率。人口普查成人阶段各年龄死亡漏报率差别较大,而人口抽样调查则较为一致。2000年人口普查男性和2010年全人口90岁及以上死亡率偏低是由比较严重的死亡漏报造成。死亡漏报对预期寿命计算误差的影响因年龄而异,二者关系在婴幼儿中较弱,其余年龄死亡漏报和预期寿命误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存在的重报问题予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五普”数据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南,孙福滨  
本文在“死亡漏报的一种新的估计方法”一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广,用于计算分年龄组的死亡漏报估计。本文通过对四普死亡报告数据的计算,首次给出了四普死亡报告分三个半年的分年龄组死亡漏报估计值,数据显示婴幼儿组的死亡漏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且距普查时点越远漏报程度越大。对影响死亡漏报因素的分析表明,几种漏报原因在时间、性别和年龄方向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表明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南,孙福滨  
死亡漏报已有的多种估计方法均建立在单时期死亡报告数据上,由于无从对比,必须引入如稳定人口等工具建模,通过将死亡报告数与模型死亡数对比来对死亡漏报作出估计。这些方法假设较强、对年龄变化十分敏感。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给出了多时期死亡报告数据,为建立新的死亡漏报估计方法提供了条件。建立这类方法的一般思路,基于三个时期数据的死亡漏报估计方法,对中国四普死亡报告数据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显示,这类方法假设较弱(分年龄死亡率在短时期内不变),估计较为直接(不需调查之外的其他数据)。此方法可进一步推广,给出分年龄的死亡漏报估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二利  
由于对税会政策的理解以及运用存在偏差或者会计人员人为主观失误,企业往年发生的资产损失并没有及时上报税务部门进行相应处理。资产损失漏报问题常见于企业实务中,其税会处理也成为企业面对的重难点。开展追补确认往年漏报资产损失的税会处理研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加深企业对相关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的理论把握,提升该类型业务税会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并且能够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程晞  
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继1982年人口普查之后又一次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分年龄、性别的在业人口数据,这对于研究我国30年代以来的在业人口状况及发展变化并预测未来趋势,无疑是极为宝贵的。当我们在对第四次人口普查有关在业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前,最关心的还是普查资料的质量,即普查资料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准确程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广宇,原新  
出生漏报或瞒报是普遍存在的人口现象 ,但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 90年代中国存在大规模和持续性出生漏报 ;相反 ,有理由认为各次全国人口调查中的低生育率是实际生育水平大大降低的反映 ;出生漏报水平可能被高估 ,以往对总和生育率的调整需要重新评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