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73)
2023(5142)
2022(4378)
2021(3998)
2020(3416)
2019(7366)
2018(7396)
2017(13607)
2016(7515)
2015(8446)
2014(8517)
2013(8176)
2012(7632)
2011(6899)
2010(7043)
2009(6771)
2008(6901)
2007(6335)
2006(5651)
2005(5446)
作者
(22427)
(19018)
(18717)
(17960)
(12280)
(9048)
(8467)
(7261)
(7234)
(6824)
(6683)
(6425)
(6330)
(6273)
(6174)
(5765)
(5661)
(5655)
(5623)
(5468)
(4792)
(4779)
(4612)
(4373)
(4357)
(4274)
(4241)
(4204)
(3993)
(3734)
学科
管理(30310)
(26408)
经济(26340)
(24403)
(22084)
企业(22084)
(11923)
(11710)
方法(8754)
(8317)
中国(7373)
业经(7337)
体制(7240)
(7147)
数学(7140)
财务(7129)
财务管理(7110)
(7064)
数学方法(7056)
企业财务(6783)
(6293)
银行(6285)
(6256)
(5984)
(5859)
金融(5856)
(5412)
技术(5077)
环境(5017)
(4998)
机构
大学(109389)
学院(108029)
(43775)
经济(42788)
管理(39856)
研究(38426)
理学(33674)
理学院(33267)
管理学(32733)
管理学院(32529)
中国(30496)
(25221)
(23331)
科学(22656)
(20044)
(19175)
财经(18506)
(17867)
研究所(17796)
中心(17450)
(16661)
业大(16411)
农业(14949)
北京(14568)
(14429)
(13720)
经济学(13688)
财经大学(13675)
(13584)
(12264)
基金
项目(70926)
科学(56033)
基金(52375)
研究(50987)
(46256)
国家(45891)
科学基金(39239)
社会(33178)
社会科(31372)
社会科学(31367)
(27723)
基金项目(27509)
自然(25501)
自然科(24925)
自然科学(24913)
自然科学基金(24508)
教育(23672)
(23198)
资助(21020)
(19435)
编号(19209)
成果(16698)
重点(16498)
(16193)
(15137)
课题(14471)
(14458)
创新(14276)
国家社会(14001)
教育部(13923)
期刊
(52545)
经济(52545)
研究(34488)
中国(26421)
(22079)
学报(19179)
管理(17926)
(17879)
科学(17414)
大学(15131)
学学(14426)
(12336)
金融(12336)
农业(11689)
教育(10896)
财经(10169)
技术(9072)
(8645)
经济研究(8110)
业经(7837)
问题(6603)
(5892)
(5889)
(5633)
理论(5561)
会计(5467)
科技(5459)
业大(5434)
财会(5394)
国际(5253)
共检索到175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于华利  王祥林  李奕震  
室内对六斑月瓢虫成虫捕食橄榄星室木虱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六斑月瓢虫成虫捕食量与橄榄星室木虱虫口密度的关系可以用HollingⅡ型方程表达,其捕食量是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下降,最大捕食量为448头。六斑月瓢虫捕食星室木虱时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其自身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率也相应地降低,干扰系数m达到1.3236;随着捕食者和猎物密度均增加,平均捕食量和捕食率下降,干扰系数达到2.12025。林间散放六斑月瓢虫成虫和幼虫后,橄榄星室木虱虫口密度分别降为6.98头/嫩叶和3.26头/嫩叶,控制效果分别高达78.97%和...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艾洪木  林勇  谢宝林  林乃铨  
橄榄星室木虱是橄榄的重要害虫之一 .本研究测定了橄榄星室木虱的发育起点温度 :卵 (7.1 61 6± 1 .0 873 )℃、一龄若虫 (6.0 1 0 1± 1 .42 5 7)℃、二龄若虫 (6.760 3± 1 .6978)℃ ,三龄若虫 (5 .40 3 1± 1 .0 5 78)℃、四龄若虫 -拟蛹 (6.5 62 5± 1 .3 3 5 4)℃、成虫产卵前期 (6.8440± 1 .0 3 60 )℃、全世代 (6.1 62 9± 1 .4883 )℃ ;有效积温 :卵 (1 89.9493± 1 4.7983 )℃、一龄若虫(1 1 9.3 81 6± 6.2 784)℃、二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军辉  李鹏雷  郑卉娜  黄建  王竹红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六斑月瓢虫成虫、4龄幼虫、3龄幼虫对柑橘木虱5龄若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3种虫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能较好地拟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六斑月瓢虫成虫、4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90、0.916和0.455;处理时间分别为0.002、0.001和0.003 d;对柑橘木虱的搜寻效应均随着柑橘木虱密度的升高而下降.在柑橘木虱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六斑月瓢虫的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升高而下降,说明存在种内干扰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向永  赵雪晴  龚声信  陈福寿  谭挺  谌爱东  
异色瓢虫是苹果绵蚜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其在苹果园的初发期在2~3月,高峰期在3~4月。异色瓢虫在生草园的初发生期与高峰期均比清耕园提前了半个月至1个月,且活动时间延长。研究表明,异色瓢虫成虫Harm onias axyridis(Pallas)对苹果绵蚜成虫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其模型是Na=1.3868N/(1+0.01922N),捕食量随苹果绵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异色瓢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5.9头和22.5头,异色瓢虫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37.2P-0.1683。异色瓢虫的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良妙  刘新  占志雄  
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和四斑月瓢虫对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其对相同虫态下的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对不同虫态下猎物的日捕食量和寻找效率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处置时间均延长;四斑月瓢虫对相同虫态和密度的龙眼角颊木虱的日捕食量和寻找效率大于龟纹瓢虫,而处置时间较短.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属于木犀科(Oleaceae)木犀榄属(Olea L.)常绿乔木,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流域,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橄榄油素有“液体黄金”美誉,是世界公认的健康油品。橄榄油富含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组分,具有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减缓动脉硬化,预防冠心病的作用,特别是橄榄油富含大量多酚类物质,如羟基络醇、橄榄苦苷、山楂酸、角鲨烯等抗氧化物组分,这是橄榄油区别于其他植物油脂的根本特征和属性,在癌症的预防、防辐射、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效。
关键词: 油橄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庆森  鞠晓蕾  黄建  
观察了不同虫态的六斑月瓢虫对茶蚜的捕食作用以及测定了4种植物性生物农药对六斑月瓢虫成虫的毒力与安全系数.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六斑月瓢虫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六斑月瓢虫1-4龄幼虫和雌成虫对茶蚜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8.7、32.2、158.7、434.8和357.1头.随着瓢虫幼虫龄期的增大,其对茶蚜的捕食量急骤上升,但瓢虫4龄幼虫对茶蚜的捕食量大于雌成虫.4种植物性生物农药对六斑月瓢虫成虫的LC50差异显著,表现为1.8%除虫菊素水乳剂>0.6%氧苦·内酯水剂>0.2%苦皮藤素水剂>0.3%苦参碱水剂;但是,在田间推荐使用剂量下,4种植物性生物农药对六斑月瓢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胜  崔志新  杨长举  
在室温下观察了六斑月瓢虫各虫态及不同温度下对萝卜蚜的捕食量,并对Holling-Ⅱ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分别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的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随龄期的增大而增大;成虫对萝卜蚜的平均处理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明高温有利于六斑月瓢虫的捕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姜成英  朱振家  史艳虎  吴文俊  赵梦炯  陈炜青  陈年来  
[目的]研究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对油橄榄成花、坐果及叶片碳氮营养、光合作用的影响,探讨环剥技术对油橄榄大小年结果的调控作用及环剥后较长时期内叶片光合作用调控机制。[方法]以16年生油橄榄‘莱星’典型的大、小年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对油橄榄成花、坐果及叶片碳氮营养、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可显著提高油橄榄大、小年树次年花芽形成率和早期坐果率(花后30天),但对最终的坐果率、单个果实干鲜质量和果实产量无明显影响。环剥后30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叶片淀粉含量明显升高,叶片全氮含量显著下降,叶片碳氮比值显著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和气孔导度(G_s)...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治平  刘小燕  黄璜  胡立冬  苏伟  刘大志  
为了探明稻田养鸭对水稻病虫害的控制作用,于2003年4至11月在湖南省桃江县建立稻田养鸭试验示范区.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稻田,放鸭区第四代、第五代稻飞虱百蔸虫量较空白区虫量下降70.2%和72.4%;晚稻田养鸭区第四代、第五代稻飞虱虫量较空白区下降56.2%和64.7%,表明稻鸭共栖对稻飞虱起到了稳定、持久的控制作用.放鸭区不需用药防治稻飞虱,经济效益明显.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凌飞  肖元斌  林联云  林霞  刘向国  陈峰晖  罗佳  吴明栩  林乃铨  
对鸭脚树星室木虱的卵和各龄期若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描述,测量了各龄期虫体的体长和体宽.1龄若虫体长为0.22-0.35 mm;2龄若虫体长0.35-0.60 mm,身体长椭圆形,腹部分节明显;3龄若虫体长0.51-0.83 mm,身体扁平,腹部分节不明显,沿身体一周着生截状蜡腺毛;4龄若虫体长1.0-1.5 mm,身体扁平,腹部分节明显,翅芽明显;5龄若虫体长1.2-2.0 mm,身体肥胖柔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绍升  肖荣凤  林乃铨  艾洪木  
从福建的橄榄(CanariumalbumRaeusch.)根部鉴定出植物线虫9个种:嗜菌茎线虫(Ditylenchusmyceliophagus)、光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leviterminalis)、咖啡根腐线虫(Pratylenchuscoffea)、塞氏纽带线虫(Hoplolaimusseinhorsti)、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dihystera)、木亡果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mangiferae)、弯曲针线虫(Paratylenchuscurvi-tatus)、突出针线虫(Paratylenchusprojectus...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挺  
世界油橄榄生产福建省政府农业办公室黄挺油橄榄是世界闻名的亚热带常绿木本油料树种。果实含油率高达34.6%。栽培油橄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果实中的油脂,称橄榄油。另外,油橄榄树四季常青,树形美观,是良好的庭园绿化树种。本材纹理致密,可作雕刻和家具用料。树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顾严  
有人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形态像一座金字塔,处于低收入阶层的人很多,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相应收入阶层的人数逐渐减少。也有人说,我国大部分居民都处在"金字塔"的底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振家  姜成英  史艳虎  吴文俊  陈年来  
【目的】研究油橄榄库源关系改变后源叶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特性和光合产物积累的长期响应特征及各项参数间的相互关系,以深化对果树库源关系改变中源叶光合作用调控机制的认识。【方法】以‘鄂植8号’油橄榄(Olea europaea L.)为试材,在初花期通过减源(摘叶)和缩库(疏花)措施处理,研究库源比改变对其产量和源叶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光合产物积累的长期影响。【结果】摘叶处理显著降低了油橄榄果实重量及坐果率;疏花处理明显提高了果实重量,但对坐果率的影响不大。库源比降低后,短期内(处理后7 d)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糖含量(NSC)显著增加;源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