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18)
2023(18066)
2022(15395)
2021(14076)
2020(11799)
2019(26585)
2018(26395)
2017(49883)
2016(27112)
2015(30399)
2014(29952)
2013(29758)
2012(27877)
2011(25234)
2010(25373)
2009(23152)
2008(22583)
2007(20143)
2006(17917)
2005(16129)
作者
(80471)
(66684)
(66376)
(62726)
(42716)
(32158)
(30005)
(25997)
(25403)
(24043)
(22728)
(22641)
(21395)
(21392)
(20817)
(20687)
(19999)
(19556)
(19227)
(19177)
(16692)
(16580)
(16257)
(15338)
(14969)
(14956)
(14851)
(14767)
(13577)
(13376)
学科
(114349)
经济(114239)
管理(79696)
(78028)
(64162)
企业(64162)
方法(45628)
数学(38393)
数学方法(37948)
中国(33394)
(31406)
地方(28852)
业经(27853)
(25849)
(25129)
技术(24916)
农业(21545)
(20642)
(20069)
贸易(20051)
(19386)
理论(19024)
环境(18551)
(18533)
银行(18460)
(18089)
金融(18088)
(18030)
(17772)
产业(16431)
机构
大学(385065)
学院(383984)
(154465)
经济(151115)
管理(149822)
研究(136879)
理学(128563)
理学院(127061)
管理学(124921)
管理学院(124233)
中国(101309)
科学(85278)
(84165)
(69937)
(69096)
(67034)
研究所(63554)
中心(61089)
业大(59285)
(58744)
财经(54243)
北京(53901)
农业(52475)
(52112)
师范(51527)
(50134)
(49273)
(47604)
经济学(45682)
技术(43331)
基金
项目(260890)
科学(204767)
研究(190633)
基金(186688)
(164209)
国家(162811)
科学基金(138834)
社会(119154)
社会科(112959)
社会科学(112931)
(104306)
基金项目(98646)
自然(89970)
自然科(87870)
自然科学(87849)
(87358)
教育(86880)
自然科学基金(86323)
编号(76999)
资助(76240)
成果(62529)
(60042)
重点(59175)
(57728)
(56379)
课题(54673)
创新(53378)
科研(49238)
国家社会(48665)
教育部(47777)
期刊
(175603)
经济(175603)
研究(116966)
中国(83737)
学报(62865)
(61280)
管理(58683)
科学(58252)
(50728)
教育(49270)
大学(47228)
学学(44163)
农业(42958)
技术(36335)
(34719)
金融(34719)
业经(29713)
经济研究(27907)
财经(25922)
(23601)
问题(22478)
(22355)
科技(21420)
图书(21360)
技术经济(20417)
理论(17866)
现代(17453)
(17412)
商业(17298)
(17125)
共检索到586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卫红  王建英  张爱美  刘安国  李娜娜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六大高耗能产业20042014年总体协同度呈现上升状态,但各产业均出现协同度下降的年份,主要是研发投入不稳定、企业管理疏漏等造成各子系统有序度降低,导致产业协同度降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是由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低,导致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关的协同度都较低,表明提高协同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各高耗能产业需要针对各自的短板进行改进,提高系统总体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卫红  王建英  张爱美  刘安国  李娜娜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六大高耗能产业2004~2014年总体协同度呈现上升状态,但各产业均出现协同度下降的年份,主要是研发投入不稳定、企业管理疏漏等造成各子系统有序度降低,导致产业协同度降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是由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低,导致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关的协同度都较低,表明提高协同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各高耗能产业需要针对各自的短板进行改进,提高系统总体的协同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卫红  王建英  张爱美  刘安国  李娜娜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效率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系统的协同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度高于其他系统的协同度;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相关的系统协同度均较低,这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较低有直接关系,表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中要克服"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使各子系统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卫红  丁章明  王建英  张爱美  
为促进我国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发展,在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利用PEST分析方法从4个维度分析系统协同程度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程度和方向;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设计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季良  周旋  
当前,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是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面临的两项重要工作,二者之间的协调度演进可以较好地反映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和水平。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我国钢铁业3家先进企业宝钢、鞍钢、武钢,收集了2009—2014年期间的企业相关资料和数据,从纵横向实证比较分析3家钢企的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系统协调度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第一,3家高耗能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的协调度均不断提高,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企业经济效益对科技创新影响较大,对节能减排影响较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郑季良  王少芳  
新时代下加强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是促进我国高耗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应实现耦合乃至协同发展。本文构建了高耗能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双向关联度和耦合度评价模型,以2006-2015年间宝钢公司发布的数据为例,对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系统间耦合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技术创新系统与节能减排系统的交互作用已基本达到良性耦合的程度,但强度不高、不均衡、有短板;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大于节能减排对技术创新的反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与节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季良  王希希  王少芳  
节能减排是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发展的控制性目标,新时期要靠科技创新来完成。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可以衡量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进程的贡献程度。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了2006—2015年("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六个主要的耗能行业及所集成的产业群,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协同效应变化。得到的主要结论是,从整个研究期间来看,高耗能产业群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效应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但个别年度有一定的波动,即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继而,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了"十三五"期间高耗能产业群协同效应的发展趋势,就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季良  王希希  
构建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评价模型、基本指标体系、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指标体系预测方程。以宝钢公司为例,实证研究企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演变进程及趋势。结果表明宝钢"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持续提高,其中,减排效应比节能效应更为显著;通过预测"十三五"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演变趋势和模拟仿真,发现薄弱环节,得出优化方案及主要影响因素以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季良  彭晓婷  
在准确衡量高耗能产业群生态效率的基础上,测度复合生态效率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分析生态效率系统协同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建设、加快高耗能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高耗能工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西部开发就是西部合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 ,加快资金和技术的积累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发展高耗能工业 ,是西部利用比较优势的有效选择。制度创新是确保西部高耗能工业迅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是支撑西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军  张卓  
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种类型,且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具有差异性。然而,只有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与能源效率协同发展才能更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协同学理论,建立技术创新和能源效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采用1995-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和能耗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能源效率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能源效率协同发展的程度并不高;工艺创新与能源效率协同发展程度要高于产品创新与能源效率协同发展程度,但产品创新与能源效率协同发展增长速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曾玉成  李传林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和资源禀赋理论 ,在对西部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西部的资源优势 ,提出了把高耗能工业培养成为西部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同时 ,根据西部多种资源同处一地的特点 ,提出了建立开发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双核心基地”的构想 ,并针对西部地区的现状和开发高耗能工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宁  丛雅静  姚懿珈  
本文构建一种基于生产率的新型节能减排指数,测度2007~2013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效率,并重点分析企业自主创新、国内创新溢出和国外技术引进对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减排效率普遍较高,资源、资本、劳动密集型行业节能减排效率普遍较低;企业自主创新对高效率行业作用更明显,国外技术引进对低效率行业影响更突出,国内创新溢出对各行业效率的影响力度基本一致;环境规制、行业企业规模等也是影响节能减排效率的因素之一。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俊豪   霍雨佳   金暄暄  
本文基于我国330个地级行政区2005—2022年的面板数据,考察“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这一激励性管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管制显著提升高耗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主要表现为企业绿色专利、发明型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的数量增加;与其他企业相比,激励性管制对大型企业、技术研发偏向型企业及政策实施前未获得任何专利授权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从激励性管制视角进一步拓展高耗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动因,为高耗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视角下激励性管制政策效果评估提供企业层面的微观经验证据,并从激励性管制政策的优化完善、其双重属性的有效发挥及多元政策衔接运行机制的制定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郑季良  王少芳  
高耗能产业群初步形成了产业协同创新网络雏形,其发展机理和演化过程应引起重视并得到深入研究。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从技术创新视角分析其演进机理,构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演进的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剖析其演化过程,并以宝钢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及评价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宝钢集团通过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与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