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95)
- 2023(15668)
- 2022(13477)
- 2021(12641)
- 2020(10197)
- 2019(23628)
- 2018(23527)
- 2017(44391)
- 2016(24030)
- 2015(27053)
- 2014(27279)
- 2013(26888)
- 2012(25042)
- 2011(22778)
- 2010(22807)
- 2009(20956)
- 2008(20119)
- 2007(17863)
- 2006(16100)
- 2005(14020)
- 学科
- 济(101459)
- 经济(101357)
- 业(64526)
- 管理(63095)
- 企(48773)
- 企业(48773)
- 方法(39694)
- 农(36857)
- 数学(33268)
- 数学方法(32854)
- 中国(30067)
- 地方(28299)
- 业经(25750)
- 农业(24657)
- 财(21374)
- 学(21294)
- 制(18260)
- 贸(17020)
- 贸易(17004)
- 理论(16820)
- 易(16394)
- 发(16152)
- 环境(16031)
- 和(15873)
- 银(15646)
- 银行(15596)
- 技术(15436)
- 融(15117)
- 金融(15114)
- 行(15031)
- 机构
- 学院(341437)
- 大学(339803)
- 管理(134212)
- 济(131347)
- 经济(128089)
- 研究(118071)
- 理学(115226)
- 理学院(113797)
- 管理学(111824)
- 管理学院(111183)
- 中国(88065)
- 科学(74697)
- 京(74445)
- 农(60079)
- 所(59177)
- 财(58682)
- 中心(54076)
- 研究所(53826)
- 业大(51892)
- 江(51690)
- 范(49779)
- 师范(49333)
- 北京(47677)
- 财经(46239)
- 农业(45758)
- 院(43128)
- 州(42706)
- 经(41868)
- 师范大学(39746)
- 经济学(37608)
- 基金
- 项目(232232)
- 科学(182015)
- 研究(172532)
- 基金(165381)
- 家(143621)
- 国家(142294)
- 科学基金(122031)
- 社会(107261)
- 社会科(101235)
- 社会科学(101211)
- 省(92718)
- 基金项目(88957)
- 自然(78384)
- 教育(78244)
- 划(77318)
- 自然科(76493)
- 自然科学(76478)
- 自然科学基金(75055)
- 编号(72208)
- 资助(67113)
- 成果(58475)
- 发(53606)
- 重点(51627)
- 课题(50068)
- 部(49834)
- 创(47879)
- 创新(44494)
- 科研(43687)
- 国家社会(43133)
- 项目编号(42923)
- 期刊
- 济(155238)
- 经济(155238)
- 研究(100880)
- 中国(71379)
- 农(59088)
- 学报(53283)
- 科学(50942)
- 管理(48311)
- 教育(42840)
- 财(41898)
- 大学(40577)
- 农业(40365)
- 学学(37836)
- 融(31039)
- 金融(31039)
- 技术(30411)
- 业经(29012)
- 经济研究(22700)
- 图书(21171)
- 财经(20936)
- 问题(20437)
- 业(19005)
- 经(17825)
- 科技(17231)
- 资源(16692)
- 版(16672)
- 理论(16363)
- 技术经济(15958)
- 现代(15523)
- 商业(15252)
共检索到514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公路交通网络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条件,也是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大湘西地区为例,构建公路交通网络与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大湘西地区交通优势度呈现出以吉首、鹤城为双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的圈状分布格局,中部地区公路交通优势较明显;2)乡村旅游发展区域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通道、鹤城、吉首和永定为极核,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3)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性处于中等水平,高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呈现点状分布,而低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则主要分布于凤凰、泸溪和沅陵往南的大片区域。
关键词:
公路交通 乡村旅游发展 耦合协调 大湘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公路交通网络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条件,也是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大湘西地区为例,构建公路交通网络与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大湘西地区交通优势度呈现出以吉首、鹤城为双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的圈状分布格局,中部地区公路交通优势较明显;2)乡村旅游发展区域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通道、鹤城、吉首和永定为极核,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3)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性处于中等水平,高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呈现点状分布,而低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则主要分布于凤凰、泸溪和沅陵往南的大片区域。
关键词:
公路交通 乡村旅游发展 耦合协调 大湘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公路交通网络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条件,也是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大湘西地区为例,构建公路交通网络与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大湘西地区交通优势度呈现出以吉首、鹤城为双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的圈状分布格局,中部地区公路交通优势较明显;2)乡村旅游发展区域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通道、鹤城、吉首和永定为极核,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3)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性处于中等水平,高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呈现点状分布,而低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则主要分布于凤凰、泸溪和沅陵往南的大片区域。
关键词:
公路交通 乡村旅游发展 耦合协调 大湘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公路交通网络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条件,也是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大湘西地区为例,构建公路交通网络与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大湘西地区交通优势度呈现出以吉首、鹤城为双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的圈状分布格局,中部地区公路交通优势较明显;2)乡村旅游发展区域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通道、鹤城、吉首和永定为极核,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3)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性处于中等水平,高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呈现点状分布,而低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则主要分布于凤凰、泸溪和沅陵往南的大片区域。
关键词:
公路交通 乡村旅游发展 耦合协调 大湘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唐建平
交通网络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与空间合作的重要瓶颈和先决条件。首先,厘清了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空间合作机制创新的具体路径,以大湘西地区为例,分析了大湘西地区旅游空间合作推进中的交通制约以及机制限制。基于交通网络改进的角度,提出构建区域发展"一核一廊一带"的战略格局,在此指导下提升区域旅游交通建设的重点任务及其保障机制和体制创新。文章能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昌晶亮 余洪
旅游产业已成为落后地区尤其是落后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已经得到学者的证明,但目前对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模式研究则较为薄弱。大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并不顺利。文章以大湘西地区为例,在分析了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关系及影响因素,针对四种资源组合类型提炼出三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模式:旅游城镇耦合发展模式、旅游产品加工城镇耦合发展模式、旅游服务城镇耦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大湘西地区 旅游 城镇化 耦合发展模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彭延炼
民族地区旅游是随着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而影视业对民族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民族传统和神秘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最具旅游开发价值与资源,为此而成为许多影视剧、MTV的拍摄首选基地。湘西利用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积极做好对影视业的"借势""引势""造势"挖掘民族文化,宣扬民族文化,促进了湘西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影视业 民族地区旅游业 影响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昌森 张震 董文静 张广海
文章通过分析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以青岛市为例,对其2013—2017年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持续高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属于典型的乡村旅游主导型耦合协调;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和中度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离良性协调共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寒 张兰
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究碎片式历史地段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耦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湖北省的历史地段价值系统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
碎片式历史地段 乡村旅游 耦合理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寒 张兰
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究碎片式历史地段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耦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湖北省的历史地段价值系统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
碎片式历史地段 乡村旅游 耦合理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麻学锋 于美琪
基于协同耦合视角探讨综合交通与旅游产业集聚的适配机理,并从县域尺度构建交通优势度模型,应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逐步回归及空间计量模型探究2000—2019年大湘西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集聚适配的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集聚失配现象逐步改善,适配均衡性逐渐提升,形成以永定区、凤凰县、吉首市为核心的圈层结构。(2)适配水平整体具有明显空间相关性,局部集聚模式多元化,表现为由慈利县、花垣县、吉首市向辰溪县、洪江市降低趋势。(3)区域创新效率、旅游资源丰富度、城镇化水平等对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集聚适配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水平始终是影响适配的主导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文连阳
【目的】湘西是我国南方林区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环境优越,林分类型多样,旅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耦合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关系,对大湘西各县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林业经济有序开发,以及提升生态旅游的地方经济贡献至关重要。【方法】运用2000—2020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旅游经济数据,构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耦合体系;采用货币价值法核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指数,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分解为森林生态功能类型、不同龄组、森林起源和森林管理单位4类指标;构建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大湘西24个县域二者的耦合关系与时空特征。【结果】研究表明,森林生态功能类型、不同龄组、森林起源和森林管理单位的拟合系数为0.81、0.82、0.85、0.74,慈利县、永顺县、桑植县、永定区、沅陵县的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耦合价值较大。近20年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系数分别提高0.21和0.29个单位。四时段,不同等级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县域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结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同属性与旅游经济耦合价值同林分面积及森林管理单位类型有关系。耦合模型具有较好适应性。二者相互影响,耦合协调能力不断增强。从耦合度看,初期耦合度极不显著县域集中在大湘西中部地区。到2020年耦合极为显著县域出现,很显著县域明显增多,无极不显著县域,耦合状态进入拮抗后期;从耦合协调度看,初期低度协调县域集中在大湘西南部和北部,中度协调县域集中在中部地区,张家界所辖县域及邻近县域为高度协调地区,耦合协调格局由低协调的南北部向高度和良好协调的东北部、中部演化。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苏慧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向广度深度进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只有做到产业振兴,才能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盛锋 孟淑云 黄燕玲
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效益、乡村发展一直是政府、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且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落后区和生态脆弱保护区,其社会发展和生态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旅游产业系统和乡村社会系统的指标体系,在使用DEA模型对八个民族省份2001—2018年生态、旅游与乡村社会发展效率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响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从而为促进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引导与绩效评估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西南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优于西北民族地区,而西藏由于系统发展失衡导致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八个民族省份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各探测因素相互作用于各类驱动力的综合结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兀婷
本文构建数字乡村、流通业与旅游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中国数字乡村-流通业-旅游业之间的耦合互动作用机制。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数字乡村-流通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就整体水平而言,绝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部分省份则停留在中度或轻度失调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区域层面,东部区域数字乡村-流通业-旅游业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及西部地区最弱。在省域层面,江苏、山东及广东数字乡村-流通业-旅游业耦合协调水平领先于其他省份。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流通业 旅游业 耦合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