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32)
- 2023(4509)
- 2022(3688)
- 2021(3338)
- 2020(2704)
- 2019(6154)
- 2018(5710)
- 2017(11507)
- 2016(5980)
- 2015(6665)
- 2014(6761)
- 2013(6762)
- 2012(6385)
- 2011(6003)
- 2010(6036)
- 2009(5681)
- 2008(5670)
- 2007(5321)
- 2006(4691)
- 2005(4407)
- 学科
- 济(30392)
- 经济(30353)
- 管理(18124)
- 业(17789)
- 方法(15318)
- 数学(13847)
- 数学方法(13734)
- 企(13547)
- 企业(13547)
- 农(7901)
- 财(7220)
- 中国(7077)
- 贸(6519)
- 贸易(6515)
- 易(6246)
- 融(6164)
- 金融(6163)
- 学(6005)
- 业经(5707)
- 制(5678)
- 银(5554)
- 银行(5540)
- 行(5401)
- 农业(5013)
- 市场(4765)
- 环境(4351)
- 人民(4037)
- 结构(4002)
- 务(3749)
- 理论(3748)
- 机构
- 大学(101606)
- 学院(99803)
- 济(46589)
- 经济(45887)
- 管理(38541)
- 研究(34612)
- 理学(33498)
- 理学院(33129)
- 管理学(32602)
- 管理学院(32421)
- 中国(27252)
- 财(22474)
- 京(20529)
- 科学(19636)
- 财经(18578)
- 所(17766)
- 经(17025)
- 农(16589)
- 研究所(16097)
- 经济学(15925)
- 中心(15246)
- 经济学院(14546)
- 江(14415)
- 财经大学(14141)
- 业大(13625)
- 农业(13148)
- 北京(12839)
- 范(12453)
- 师范(12318)
- 院(11956)
- 基金
- 项目(65830)
- 科学(53401)
- 基金(51567)
- 研究(45433)
- 家(45429)
- 国家(45097)
- 科学基金(39076)
- 社会(31749)
- 社会科(30280)
- 社会科学(30271)
- 基金项目(26980)
- 自然(25714)
- 自然科(25231)
- 自然科学(25222)
- 自然科学基金(24806)
- 省(23498)
- 资助(21266)
- 教育(20794)
- 划(20451)
- 编号(16532)
- 部(15655)
- 重点(14636)
- 国家社会(14096)
- 教育部(13751)
- 创(13470)
- 发(13264)
- 人文(12960)
- 成果(12874)
- 科研(12715)
- 创新(12695)
共检索到147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世贤
公费消费与私费消费及其市场效应张世贤一、概念的设定社会消费现象本身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本文对于消费的研究首先要舍象掉消费的生物学意义(如吃的消费可以充饥,穿的行为可以御寒等)和美学意义(如穿戴漂亮、居室美观、用车豪华等)等,仅从经济学意义上研究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昊
以提升居民消费带动商品跨地区流转,可以成为整合国内市场的一种内部动因。企业在靠近消费市场的地区布局生产活动以获得规模经济,并通过深化分工提升商品品质,结果将出现最终商品和中间品由消费发达地区流向其他地区的现象,这是价值链分工情形下"本土市场效应"的国内表现。一个地区的消费规模扩张也可能带来外地消费品流入,但对中间品流入的影响还与外地市场的发育程度有关。以全国各省份2001—2015年经济数据和2007年、201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分别验证了消费促进国内市场整合的总体表现及其通过影响生产分工强化地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机制。上述结论对于把握提升居民消费与优化生产供给间的有机联系,更好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立勇 高伟
本文在总结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内生划分非线性效应区制的方法,即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中国政府支出和税收的非线性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政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政府消费在1978~1980和1984~1997年对私人消费产生显著非凯恩斯影响。在相同时期,税收对私人消费也存在非凯恩斯影响,但并不显著。政府投资对私人消费不存在非线性效应,但存在非对称影响。同时,本文对国外文献总结的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产生原因进行检验,发现初始财政条件和财政调整幅度等因素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最后本文从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出发分析了非线性效应产生的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灵恩 倪笑雯 李云云 成升魁
食物浪费及其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全球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减少食物浪费逐渐被认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Plan B。消费端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环节,消费者作为消费端食物浪费的主体,其在消费阶段产生的食物浪费是食物损耗与浪费的主要来源。本文采用直接称重法,在全国典型地区(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河南和西藏)获取居民食物浪费的一手数据,首次在全国尺度上测算了消费端食物浪费总规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共3432万t,人均食物浪费量67.33 g/d,其中粮食浪费量占比最高(35.44%),其次是蔬菜(34.83%)和肉类(15.38%)。(2)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达6254万hm~2,人均生态足迹为448 m2,按中国人均生态足迹1.5 hm~2计算,相当于4169万人的生态位被挤占;水产类(39.28%)和肉类(34.22%)的生态足迹占比最大,分别为2456.23万hm~2和2140.25万hm~2。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我国消费端食物浪费的减量化,对于缓解食物浪费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压力、改善全球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食物浪费 消费端 生态足迹 粮食安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强 汪波 吕荣胜
破坏性创新是通过推出一种性能更差、结构更简单、价格更便宜的产品而创造一个全新市场的创新模式,其本质是延续性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转换的结果,是市场效应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体现。延续性创新在产业初期能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使之偏离其自然需求曲线,而当延续性创新所产生的高端产品性能对消费需求拉动失效时,破坏性创新出现并随之开始另一维度的延续性创新,破坏性创新调整了延续性创新的方向并与之交替出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于宁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交易双方的交易关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关系,还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嵌入关系";这种关系的多重属性之间可以自相循环和相互转化,有促成经济交易的市场效应和制约机会主义行为的网络机制。
关键词:
交易者 嵌入性 社会关系 网络机制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马广程 曹建华
通过观察“双循环”政策背景下中国居民消费需求质量升级的事实,文章使用融入需求质量升级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本地市场效应分析需求质量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实证方面,利用2009~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理论进行验证,并进行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需求质量提升形成的本地市场效应显著提升了出口技术复杂度,并且城镇需求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强。需求质量提升通过价格指数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效应等机制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在划分收入分组后,中等收入左右群体的需求质量提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最后,贸易成本降低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陈福来 李瑞芝
私人消费、公共消费、共同消费与集团消费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几种主要消费方式。这几种消费,特别是后三种消费方式最容易发生概念上的混淆。因此,从内涵和外延上搞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这在消费理论上十分必要;在消费实践中,对于分析国民收入分配中各类基金的合理增长比例,从价值上考虑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及各类消费方式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对生产、交换的作用和反作用等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长江 高波
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研究认为收入差距扩大通过心理效应降低了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水平。首先,本文通过数理模型证明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会导致低收入者在某些特定保障品市场(例如医疗市场)中的消费被挤出,从而使低收入群体在真实收入不变甚至上升的情况下福利水平下降。其次,通过我国医疗市场的经验数据,我们验证了消费挤出效应的存在以及相应的福利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段新生 蓝玉莹
本文应用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私募股权投资的市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VC/PE支持的公司的IPO抑价度高于无VC/PE支持的公司,VC/PE支持的公司IPO之后的经营业绩好于无VC/PE支持的公司,然而这些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另外,与低声誉VC/PE支持的公司相比,高声誉VC/PE支持公司的抑价度更低,但经营业绩却更差,同时这些差异也不具有显著性。私募股权投资的认证作用、筛选监督作用和躁动效应在我国市场并不存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肖万
作为一种重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定向增发不仅可以用于上市公司的资金募集,而且可以用于控制权的重新配置、竞争和转移。在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突出的我国资本市场,当定向增发运用于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买壳上市等控制权变动时意义重大,因为此时的定向增发能直接实现上市公司原大股东控制权的显著变动或变更。利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都能带来市场的积极响应,而买壳上市、整体上市的累积超常收益更大。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不仅具有一般资本市场中的信号传递效应,而且还传递了大股东控制及其变动的信息。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万晓宁
利用计量模型对中国与32个伙伴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商品和细分类别商品的双边贸易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本地市场效应模式;一些重要贸易伙伴国与中国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现象并不突出。通过对贸易成本、规模经济程度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对本地市场效应影响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三者对总体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没有显著影响;贸易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分别对2类和7类商品对外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有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因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地区会获得生产和出口的优势,这个效应被称为本地市场效应。作为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解释区域间贸易和产业区位选择的新路径。在对中国若干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区域层面上同样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若将选择样本的邻近省区市场考虑进本地市场规模,会使得本地市场效应缩小。因此,地区的发展不仅应考虑要素资源的投入,也应加强本地市场潜力的开发,加强地缘经济关联,扩大市场规模,以吸引相关产业向本地区转移。
关键词:
本地市场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 去工业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纪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