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66)
2023(14010)
2022(12202)
2021(11598)
2020(9662)
2019(22190)
2018(21916)
2017(42730)
2016(23102)
2015(25912)
2014(25926)
2013(25483)
2012(23266)
2011(20933)
2010(20909)
2009(19404)
2008(19052)
2007(16927)
2006(14919)
2005(13204)
作者
(65300)
(54278)
(53979)
(51332)
(34583)
(25984)
(24533)
(21301)
(20557)
(19255)
(18422)
(18251)
(17174)
(17094)
(16706)
(16631)
(16117)
(16044)
(15545)
(15517)
(13368)
(13316)
(13033)
(12366)
(12241)
(12023)
(11984)
(11895)
(10911)
(10583)
学科
(90735)
经济(90539)
管理(72658)
(66654)
(57912)
企业(57912)
方法(40799)
数学(33955)
数学方法(33543)
(26368)
(24313)
中国(24039)
业经(21815)
(21308)
(19390)
理论(17039)
(16944)
财务(16870)
财务管理(16838)
地方(16759)
(16072)
企业财务(16065)
农业(15919)
(15358)
(14739)
贸易(14730)
技术(14543)
(14517)
银行(14478)
(14291)
机构
大学(329549)
学院(325264)
管理(132346)
(129013)
经济(126106)
理学(114698)
理学院(113474)
管理学(111629)
管理学院(111049)
研究(106997)
中国(79207)
(69675)
科学(64378)
(62541)
(52495)
财经(49449)
(49112)
中心(48130)
研究所(47514)
业大(47125)
(47082)
(44878)
北京(43991)
(42875)
师范(42508)
(39047)
经济学(38352)
农业(37963)
(37935)
财经大学(36893)
基金
项目(223490)
科学(176839)
研究(165890)
基金(163594)
(141267)
国家(140066)
科学基金(121303)
社会(106234)
社会科(99911)
社会科学(99885)
基金项目(86984)
(85743)
自然(77931)
教育(76469)
自然科(76106)
自然科学(76092)
自然科学基金(74762)
(72404)
编号(68053)
资助(66496)
成果(56335)
(50000)
重点(49440)
(46459)
课题(46352)
(46070)
(44538)
教育部(43505)
国家社会(43334)
创新(43255)
期刊
(143814)
经济(143814)
研究(97467)
中国(63402)
学报(50178)
管理(48958)
(48915)
科学(46841)
(45294)
大学(39038)
教育(38448)
学学(36563)
农业(30878)
(28311)
金融(28311)
技术(27854)
财经(24751)
业经(22591)
经济研究(21566)
(21006)
问题(18297)
图书(16901)
理论(16269)
科技(15806)
(15496)
技术经济(15410)
(14876)
实践(14859)
(14859)
现代(14603)
共检索到477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谋轩  朱方伟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PPP 模式,走出了一条特点鲜明的PPP发展之路。然而,随着PPP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PPP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其中,作为PPP项目最重要的两个利益相关者,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制度逻辑冲突是PPP项目中最为典型也最为根本的问题。如何使公私双方理解、包容与尊重彼此的价值目标,在公共利益逻辑与资本利益逻辑之间求同存异,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开展良性合作、推动项目有效实施的关键。本文对公私制度逻辑冲突与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的合作行为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索,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对公私制度逻辑冲突、社会资本视角下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关系嵌入以及社会资本合作行为四个构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关系进行分析与检验。本文旨在揭示公私制度逻辑冲突对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的合作行为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进而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对PPP项目进行治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楠楠  王儒靓  
公私合作制(PPP)的推广过程中,公共部门注重公共服务的提供,私营部门注重投资回报的取得,双方利益价值取向不同容易引发冲突,具体包括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冲突,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与公私部门之间的冲突等。通过理性分析进而发现,公私部门合作目标不一致,多重契约下公共部门的多重角色以及公众参与缺失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等是冲突存在的原因。积极寻找公私部门冲突协调对策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立足经济法社会责任本位的理念、坚持公私部门平衡协调的原则、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风险承担机制以及完善法制体系的建设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曾晓玲  何寿奎  
针对重大工程PPP项目公私双方利益冲突问题,分析导致利益冲突的主客观因素,构建公私双方行为演化博弈模型,并深入探讨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机理,分析该模型的均衡点及演化路径,得出最终演化稳定策略的最优均衡点和劣均衡点。研究表明:风险分担成本、激励补偿强度、收益分配比例和惩罚力度是影响公私双方良性合作的关键因素,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对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而试图使公私双方在重大工程PPP项目中达成良性合作,化解或消除利益冲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宜强  Laurant Meriaud  
文章基于商业网络关系模型,对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概念中的多元化的文化、历史、社会关系在货物和服务交易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公私合作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伙伴结构现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展开关于公私合作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功能的调查,描述了在公私合作项目中公共部门逐渐边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强势地位的现状,得出了在公私合作的组织结构再造系统中,公私合作必然将中小企业逐渐排除在外,将公共部门置于孤立的境况并赋予银行以网络中心地位的基本结论,提出进行组织再造、强化公共部门的学习功能的政策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仅将思考的重点放在嵌入或关系的内容之上,还需要将思考扩展到嵌入的形式之中。实际上,由于关系网络结构的差异,嵌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方式千差万别。所以在得出"成本-效益"的分析结论之前,必须分析公私合作框架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新型组织结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金福  骆晓  
教学与科研统一是研究型大学的理念之一,然而,外在的制度设计往往不能解决实践中存在着的教学与科研的失衡问题。作为有效解决数学与科研失衡的救济方式的课程BUYOUT,以美国研究型大学特有的内在制度:教师的自主性、教师对知识的忠诚、学术组织中的信任以及学评教制度为基础。我国相关制度设计也应该重视培养这种符合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内在制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雨丹   张莹  
在多族群、多语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变迁反映了不同语种群体的利益纠葛和内部矛盾,其本质是政治权力博弈的过程。印度作为多族群、多语言的国家,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初期和1968年之后“三语方案”时期。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来看,印度语言教育政策变迁深受宏观语言生态环境、母语教育思潮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冲击等深层结构因素的影响。殖民时期殖民者与印度民族主义者、印度独立后联邦政府与地方邦政府的势力角逐与权益博弈是印度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制度适应性预期、体系生成与退出成本高昂、政策协同性效应使得印度语言教育政策在路径依赖机制中实现了多语言的存续与强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君   梅文娟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破解我国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举措。通过制度逻辑理论视角对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多重制度逻辑进行分析得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构建和运行兼具政府逻辑、市场逻辑、教育逻辑、社会逻辑和园区逻辑。不同的制度逻辑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发展过程中呈现一定张力和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多元主体价值取向差异化、角色定位模糊化、政策制定与执行二维离散、校企合作貌合神离。因此,寻找相悖逻辑间的平衡点并进行协调是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效能的可能路径:首先应构建公共价值,回应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其次要纵向建横向连,提高联合体治理效能;再次要创新政策执行模式,落实政策细节;最后需紧盯着力点,集聚资源优化校企合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传玉  
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与协调是农地制度变革的基本逻辑,"两田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股份制"等不同农地模式是家庭承包制下不同地区对农地使用效率与公平的响应与权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引起的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农地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农地制度创新应坚持"新增人口生来拥有一份所属社区集体土地的权利"这一起点公平为前提。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常吉栋  周霞明  姜玲玲  
针对建设成本折现利润率模型、建设成本折现模型、期初平均建设成本折现利润率模型,从运营成本补贴和建设成本补贴角度,比较三种补贴模型的利弊。在此基础上,给出三种补贴模型的适用条件,为PPP项目前期的财务投资分析及后期合同签订等提供参考。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曹启龙  周晶  盛昭瀚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政府部门补偿额度的大小对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投资决策和运营决策的影响,通过将政府部门的补偿分为不同的等级,并结合实物期权理论建立模型求解出了不同等级下社会资本投资的临界值和退出的临界值。算例分析表明在考虑政府补偿的情形下,项目经营阶段社会资本退出的临界值远低于其经营成本,项目投资阶段社会资本投资的临界值严格大于其退出的临界值,并且随着政府补偿额度的增加,投资和退出的临界值严格递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正青  徐辉  
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是一种基于专业化理念的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是一个影响大学及其成员身份定位的文化系统。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浪潮,经济上的资源依附压力,社会文化中的绩效至上、自由竞争理念,大学自身在全球化时代的组织转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学术资本主义的生成。学术资本主义隐含有一系列价值冲突,表现在大学自身的属性定位、学术科研导向及大学治理变革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