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38)
2023(6108)
2022(4972)
2021(4960)
2020(3950)
2019(8964)
2018(8919)
2017(15273)
2016(9476)
2015(10349)
2014(10681)
2013(9777)
2012(9248)
2011(8728)
2010(9021)
2009(8080)
2008(8108)
2007(7667)
2006(7012)
2005(6401)
作者
(25601)
(21169)
(21110)
(20481)
(13579)
(10407)
(9746)
(8333)
(8107)
(7850)
(7342)
(7252)
(7118)
(6884)
(6786)
(6642)
(6428)
(6327)
(6133)
(6104)
(5625)
(5362)
(5060)
(5052)
(5043)
(4787)
(4745)
(4707)
(4373)
(4285)
学科
(28139)
经济(27986)
管理(20951)
教育(20272)
(19095)
(16951)
企业(16951)
中国(15703)
方法(12730)
理论(12511)
(11529)
(8646)
数学(8496)
数学方法(8330)
(7875)
(7645)
业经(7633)
教学(6826)
(6602)
技术(5976)
(5474)
(4965)
财务(4952)
(4948)
财务管理(4942)
银行(4940)
(4813)
金融(4811)
企业财务(4808)
农业(4805)
机构
大学(136276)
学院(128574)
研究(49687)
(41963)
经济(40750)
管理(39387)
理学(33289)
理学院(32699)
管理学(31888)
管理学院(31591)
教育(31011)
科学(30731)
(30727)
中国(30144)
(29488)
师范(29338)
(25531)
师范大学(24261)
(23303)
研究所(23175)
(21478)
中心(20526)
北京(20346)
(19217)
财经(18321)
(17305)
(16896)
业大(16751)
技术(16615)
(16588)
基金
项目(79823)
研究(64708)
科学(64606)
基金(55420)
(48217)
国家(47635)
社会(40513)
科学基金(39510)
教育(38426)
社会科(36894)
社会科学(36877)
(31415)
(29318)
编号(27884)
基金项目(27879)
成果(27119)
自然(23843)
自然科(23124)
课题(23116)
自然科学(23113)
自然科学基金(22740)
资助(22123)
(19904)
重点(19825)
(19549)
(19326)
教育部(17813)
规划(17761)
(17441)
项目编号(17143)
期刊
研究(51768)
教育(51630)
(48923)
经济(48923)
中国(37238)
学报(23489)
科学(20256)
(19466)
大学(18645)
(17534)
学学(15811)
管理(14382)
技术(13118)
职业(11895)
农业(11613)
财经(11076)
(9610)
(9266)
金融(9266)
(7746)
论坛(7746)
技术教育(7632)
职业技术(7632)
职业技术教育(7632)
图书(7452)
经济研究(7328)
(7100)
(6609)
业经(6419)
问题(6356)
共检索到209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英飞  
19世纪的法国在建立世俗国家的进程中始终面临来自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和抽象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挑战。本文从法国道德世俗化的角度,考察了涂尔干在力图克服这两个危机根源的同时,如何践行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并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培养合格的公民。本文认为,涂尔干借助有关"社会"科学的教育,为法兰西人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主义,并培育出一种道德的个人主义,为化解政治和社会危机做出应有的努力。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楠  
本文尝试从人格的概念入手,来理解涂尔干道德教育的意图和实践。在涂尔干看来,现代社会危机的重要面向正是虚假的抽象理性和原子化个体对社会的疏离。但另一方面,试图抹消人格、强行赋予个人某种"整体性",也会造成狂热和集权。只有调和人格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令前者将后者纳入自身,超越主观抽象和任意,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结合。而学校教育正是旨在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人尊重权威、亲爱朋友、拥有理性,从而与集体的道德生活相统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无论从发展逻辑还是现实而言,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或者说公民道德教育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构成,又是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公民社会的生长在根本上依赖于良善公民的呵护和捍卫,而良善公民的养成则依赖良好的教育。就当下的公民道德教育而言,若要担负起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使命,需要它在反思自身的基础上培育公民的边界意识、义务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涛  
对涂尔干来说,教育不是中立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否认这一点,无异于自欺欺人,而承认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做出规定。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自主的社会人,并不是一个仅仅懂得生存技能、老于社会世故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被掏空了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社会生活,并能够在社会实在所给予的"客观理性"和自身的欲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根据社会的理性来从事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人。达致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环境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要求我们借助社会科学来预先重建理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严从根  
公民不服从是一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以纠正不正义为理想的公民道德行为,培养具有公民不服从品质的公民理应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维。作为一种公民道德实践,它还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多数学生虽然不能称之为公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正当权利。这些权利时常会受到一些"伪公民道德教育"不正义的侵犯,有的时候,当他们采用了各种常规求诉的手段都无法消除这种不正义对待,因此,作为有效维权手段的学生不服从应该得到尊重,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不服从权利。尊重学生的不服从权利,只是为培养公民不服从品质提供了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不服从品质,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要开展专门的公民不服从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道德相对主义取代道德普遍主义有着某种历史合理性,促进了道德自由和道德宽容,但瓦解了道德共识,中断了道德对话。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非全然消极,它要求将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视角纳入公民德育,从道德权利的视角重新审视道德规范的合法性。需要在道德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达成平衡:用道德普遍主义规制普遍人权范围,保障人类基本道德权利;用伦理多元主义来规范公民发展性权利问题,保障价值多元。为此,学校德育不仅需要培养理解本土文化的国家公民,更需要培养具有文化移情能力和文化对话能力的全球公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家新  易连云  
答辩时间2013年4月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因之而更加紧密。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价值观的体认、道德理性的增强、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资本,也对现时与未来的社会公民进行着次生教育,这将使得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本研究以高等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维和  
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为人们在社会的多元取向中提供选择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依据 ;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态度与能力 ;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必要的模式和思路 ,以及实现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标准功能。当然 ,这些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本身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这种知识分类框架下,教育学的学科地位非常尴尬。从早期的“(自然)科学化”、到后来的“人文化”,再到晚近的“社会科学化”,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始终变动不居。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高等教育研究面临同样的困境。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研究若要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学术性学科,积极引入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姜振军  
长期以来,教育学究竟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颇有争论。究其实,探讨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不仅要结合当下教育及教育学的现实处境,更要结合教育及教育学的学科要旨;不仅应重视研究结论的合理性,更应重视探索过程的逻辑性。从根本上讲,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于其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一切教育现象,可分为宏观教育事业现象和微观教育活动现象。研究教育事业现象的宏观教育学,其学科属性明显倾向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活动现象的微观教育学,其学科属性当属人文科学。综合而言,教育学属于典型的人文社会科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石勰平  张倩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发展及其特色石勰平,张倩苇新加坡自1965年8月独立以来,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工业化城市岛国。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如何正确吸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金刚  
基于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教育公平观的模式与社会团结方式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在机械团结的社会,教育公平观实质上是"一元教育公平观";而有机团结的社会则需要"多元教育公平观"。多元教育公平观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是新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尊重差异,承认多元;促进不同教育公平观的视域融合,减少彼此观点之间的歧视与偏见;培养反思公平的能力和养成公平自觉是实现多元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方面来讲,都是两种不同的研究,然而,由于自然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处地位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效仿自然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追求,致使人文社会科学丧失了自身的研究特点。人文社会科学就其知识类型来看,属于批判型或解释型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性研究不仅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价值诉求,更是一种方法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完善这种实践性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方法体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宏  
自20世纪60年代迄今,美国教育史研究受到社会科学越来越大的影响。社会科学对美国教育史学实际上起到了全面推动的作用,不仅扩大了教育史的研究范围,打破了传统教育史学的封闭状态,而且使教育史家提出了新的问题,提高了教育史的解释力,使美国教育史学摆脱了编年史的枯燥形象。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美国教育史研究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而且,美国教育史著作,更象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历史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教育史学虽然动摇了传统的教育史学,但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研究取代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