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1)
- 2023(2263)
- 2022(1774)
- 2021(1943)
- 2020(1360)
- 2019(3329)
- 2018(3476)
- 2017(4648)
- 2016(3825)
- 2015(4280)
- 2014(4547)
- 2013(3616)
- 2012(3350)
- 2011(3201)
- 2010(3394)
- 2009(2782)
- 2008(2615)
- 2007(2454)
- 2006(2302)
- 2005(2198)
- 学科
- 教育(18451)
- 中国(8557)
- 理论(5790)
- 教学(5539)
- 学(3884)
- 管理(3654)
- 革(3238)
- 发(3207)
- 发展(3137)
- 改革(3134)
- 思想(3127)
- 高等(3088)
- 政治(3023)
- 展(3015)
- 研究(2974)
- 思想政治(2870)
- 政治教育(2870)
- 治教(2870)
- 德育(2848)
- 济(2842)
- 经济(2839)
- 教育改革(2770)
- 学校(2589)
- 学法(2500)
- 教学法(2500)
- 生(2267)
- 计算(2233)
- 算机(2218)
- 计算机(2218)
- 教育学(2206)
- 机构
- 大学(44067)
- 学院(38825)
- 教育(25609)
- 范(17652)
- 师范(17623)
- 研究(17565)
- 师范大学(14878)
- 京(11463)
- 职业(10376)
- 教育学(10037)
- 科学(9455)
- 技术(8979)
- 北京(8351)
- 所(8316)
- 江(7703)
- 研究所(7573)
- 管理(7531)
- 教育学院(7374)
- 职业技术(7101)
- 中心(6563)
- 理学(6305)
- 院(6302)
- 理学院(6067)
- 济(6015)
- 技术学院(5956)
- 中国(5868)
- 州(5773)
- 管理学(5747)
- 管理学院(5634)
- 经济(5546)
共检索到71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民国初期以来,公民观念和公民教育理念已在中国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人们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一度出现了偏离,这导致公民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偏离。在民国初期,公民身份认同偏向于"国民"身份,从而形成了以"国民伦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理念。建国以后直到"文革"时期,公民身份又偏向了"人民"身份,学校公民教育也逐渐"异化"为革命伦理教育。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身份认同才逐渐获得了现代性的特征,公民教育理念也转向以公共伦理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主体性、权利性和公共性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
公民 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徐鹏
近年来,学前儿童公民教育愈发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儿童公民理念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首先,作为儿童公民教育的核心,儿童公民身份正在由"等待中的公民"向"今日之公民"逐渐过渡;其次,儿童公民身份的核心范畴也由单纯包含儿童权利扩展为主动参与、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公民责任等内容。上述理念嬗变彰显了学前公民教育丰富公民理念与内涵、以公平为逻辑起点、关注儿童参与和体验、立足本土历史文化等发展趋势。但是,学前儿童公民教育的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潜在挑战,如理念的转向困难、本土立场难以明确以及课程内容与实践的形式化等。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关键词:
生态公民 伦理认同 生态德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柴楠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诉求催生了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期待,公民教育是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时代性话语。公民本质上是政治公民,公民教育的中国立场因此显得必要而紧迫,中国立场意味着理论创造的中国意识和中国式思考。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也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维度。世界公民应该是心灵自由、态度开放、具有博雅胸襟的公民。《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一书所要做的便是探索公民教育的当代中国形态,塑造具有时代意识、国家立场和世界眼光的当代公民。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时代精神 中国立场 世界公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进玉
多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古典共和主义是基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而产生的公民思想,它奠定了公民身份的基本路向。古典共和主义以城邦公共生活为基点,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城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公共生活是以公民美德来维系的,因此,古典共和主义把公民美德培养作为核心,同时辅以法律和制度对公民私利的约束。古典共和主义重视教育在形塑公民中的作用,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核心是公民德性的养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丹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主的赤字、社会资本的销蚀和共享价值的迷失都是主动公民身份消解的后果。为了有效地应对主动公民身份消解带来的危机,西方公民教育界开展了政治性描述、理论性界定和经验性分析三种研究路径。在实践中,以"全校策略"框架为代表的主动公民身份再造运动更是风起云涌。然而,由于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再造之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主动公民身份 公民教育 全校策略 再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许瑞芳 沈晓敏
身份是连接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纽带,公民身份是个体基本的社会身份。公民身份必须内化为公民的自觉意识,才能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其中,公民教育是促进学生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思想品德类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主要承担公民教育的学科课程,其内容的设置和学科核心能力的诉求必须回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即形成学生的社会身份认同能力,尤其是公民身份认同能力。
关键词:
学科核心能力 身份认同 公民身份认同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的伦理认同从微观层面看,是个体对自我道德人格和至善追求的生态考量和把握,它决定了自我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认同;从宏观层面看,是指人类共体或地球共体成员共享的生态价值观,它是维系人类共体和谐有序的观念基础。生态德性就是人类对生态共同体和谐秩序的一种信念与良知,是人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按照生态规律思考、行动的品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的德性"和黑格尔对"习惯"的阐释对生态德性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生态公民 伦理认同 生态德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正青
国际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研究项目是IEA在新世纪启动的一项国际性的学生公民教育测评项目。在总结前两次公民教育测评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公民教育实施背景的变化,IEA确定了本次测评的指导理念与实施方法。在测评的内容框架上,ICCS从学科知识内容维度、情感-行为维度、认知维度三个层面展开,以测评各国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履行公民角色的准备情况。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炳 全永波
美国进步时代改革是在美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由公民和政府相互合作、相互建构而生成的一场社会系统性改革运动,是人类现代性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一过程中,进步是持续性的精神向导,自由是变化中的行动指南,民主是其根本的内在逻辑。文章旨在对美国进步时代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并探讨这一时期的美国在"新民主"理念下倡导公民教育的主张与实践,冀期于对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和治理变迁提供启示和借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丛立新
公民教育在中国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公民教育中应当倡导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学生从公民教育中应当获得什么样的概念和技能体系,迄今认识比较笼统模糊。为建立公民教育所需的理论基础,研究、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思想和理论,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英国学者T.H.马歇尔是公民理论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中,提出和论证了公民身份的三个组成部分: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社会的要素;阐释了三者各自的发展过程;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马歇尔的理论不仅在西方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建设公民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 权利 义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磊
现代社会公民的诞生需要经历发现"我"和认同"我们"两次重大觉悟和生命历程。发现"我"的政治觉悟是在个体获得公民资格后,逐渐形成公民意识,确认社会政治身份的理性自觉过程;认同"我们"的伦理觉悟是一场公民伦理身份认同的精神洗礼。公民诞生视角下的学校公民教育改造应当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托于公民诞生的两次觉悟调整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二是把学校生活改造成"公民生活",以形塑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
公民诞生 公民教育 政治觉悟 伦理觉悟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余日昌
美国"公民宗教"自敕"上帝恩宠论",造就了"美国至上"的"美国精神",构成了美国外交中"美国优先"这个基本理念的重要基础及主体。它既超越了"分离之墙"而影响外交,也推动了美国外交的"公民宗教"化,而且有一种形成"‘公民宗教’化的美国外交"的趋向。这种特殊的外交理念,导致了美国外交无法避免及解决"一方面坚持人权平等的普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为地设定着人类差别"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美国对外政策 公民宗教 基准 内在矛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