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42)
- 2023(4815)
- 2022(4008)
- 2021(4051)
- 2020(3107)
- 2019(7156)
- 2018(7385)
- 2017(11983)
- 2016(7830)
- 2015(8734)
- 2014(8916)
- 2013(7951)
- 2012(7430)
- 2011(7061)
- 2010(7561)
- 2009(6585)
- 2008(6628)
- 2007(6247)
- 2006(5913)
- 2005(5088)
- 学科
- 济(20445)
- 经济(20307)
- 教育(19364)
- 管理(15328)
- 中国(12817)
- 理论(10839)
- 学(10600)
- 业(10491)
- 企(9250)
- 企业(9250)
- 方法(8592)
- 环境(8066)
- 农(7836)
- 和(7250)
- 业经(6439)
- 教学(6118)
- 发(6109)
- 生态(5571)
- 发展(5013)
- 数学(4942)
- 展(4891)
- 数学方法(4786)
- 农业(4765)
- 地方(4571)
- 划(4453)
- 财(4442)
- 社会(4254)
- 资源(4121)
- 研究(3956)
- 经济理论(3866)
- 机构
- 大学(108695)
- 学院(103148)
- 研究(42776)
- 管理(30566)
- 教育(29662)
- 济(29495)
- 经济(28519)
- 科学(27521)
- 范(27396)
- 师范(27270)
- 理学(26346)
- 理学院(25803)
- 京(25521)
- 管理学(24981)
- 管理学院(24768)
- 中国(23475)
- 师范大学(22751)
- 所(22051)
- 研究所(20405)
- 江(17913)
- 中心(17146)
- 北京(17087)
- 农(16914)
- 院(15238)
- 技术(14675)
- 业大(14665)
- 财(14649)
- 州(13576)
- 职业(12986)
- 农业(12946)
- 基金
- 项目(67608)
- 研究(55793)
- 科学(54823)
- 基金(45741)
- 家(39987)
- 国家(39492)
- 社会(34186)
- 教育(33921)
- 科学基金(32313)
- 社会科(30724)
- 社会科学(30709)
- 省(27683)
- 划(26226)
- 编号(24814)
- 基金项目(23742)
- 成果(23570)
- 课题(20973)
- 自然(19351)
- 自然科(18778)
- 自然科学(18770)
- 自然科学基金(18429)
- 年(17633)
- 重点(17467)
- 资助(17396)
- 部(16616)
- 规划(16087)
- 发(15846)
- 教育部(14573)
- 性(14456)
- 项目编号(14179)
共检索到163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曹辉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
生态公民 伦理精神 生态共同体 共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关键词:
生态公民 伦理认同 生态德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金生鈜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的伦理认同从微观层面看,是个体对自我道德人格和至善追求的生态考量和把握,它决定了自我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认同;从宏观层面看,是指人类共体或地球共体成员共享的生态价值观,它是维系人类共体和谐有序的观念基础。生态德性就是人类对生态共同体和谐秩序的一种信念与良知,是人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按照生态规律思考、行动的品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的德性"和黑格尔对"习惯"的阐释对生态德性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生态公民 伦理认同 生态德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庆成 莫蕾钰
运用道德领导的方式引领学术型公共组织成为有责任担当的实体。确立多方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将潜在的伦理冲突的风险最小化。引入专门人才从事专业性极强的高校筹资事业,服务于"双一流"建设。据中国校友会网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大额捐赠总额突破230亿元,突显高校筹资的巨大潜力。高校这一组织的学术性与公共性要求筹资行为必须与其责任、使命和社会形象契合,亦即高校筹资应接受基本伦理准则和共识的调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许莹
随着网络技术提高,远程教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此外,通过远程教育的网络传播,教育伦理的概念已有新的意义。本文重点关注教育伦理和远程教育在社会层面上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远程教育 教育伦理 网络传播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春萍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引发的公众焦虑和生态意识觉醒,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生态"具有了符号、导向、履行职责、回应诉求,以至时尚的功能。然而,与实质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匹配的"真"生态素养、生态教育、生态判断力、生态决策力等却都没有跟上。此时,出于政绩需要、包装过关
关键词:
利奥波德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艾兵有 范益民 吴臣辉
佤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培育的民族,在佤族人际伦理、群己伦理、族际伦理、国家伦理等伦理生态中蕴含着深厚的社会伦理精神。这些社会伦理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民族地区平安社会建设、提升边疆治理水平、促进平安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佤族 社会伦理 精神 现代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丁瑞莲 徐婷婷
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深入和公众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的社会属性日益明显。金融既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公共资源,又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金融对发展权利、社会稳定、代际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经济的金融化凸现了金融在社会和谐中的价值指向。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林海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邦及其土地占有制度为基础,以公民为对象。随着这些基础的消失,这种伦理观念及其所依附的善行代救济的救助机制也逐渐被抛弃;在基督教的伦理中,人生目的在永生的救赎,信仰与爱不可分割。善行体现的是对神的信仰和爱,以救济贫困为目的。它以所有人为对象,展示的是兄弟之爱,其社会基础是帝国体制。基督教扩充了爱,把信仰、爱与美德统一起来,发展了传统的救助伦理。这种伦理及其所依附的救助体制超越了狭隘的城邦意识,顺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为主导机制。
关键词:
公民友爱 兄弟之爱 古罗马 社会救助伦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本文认为 :教育实体是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的人文本性的实质是伦理实体 ,教育的人文使命是伦理解放 ,即造就“有教养的人”。性善 ,是教育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 ,也是实现教育伦理精神的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谢娟
教育大数据是由数据主体、数据客体、教育活动和教育数据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大数据的伦理诉求具体表征为主观上的自我保护需要和客观上的社会保障需要,明确伦理诉求是治理伦理风险的前提条件。教育大数据的伦理诉求是数据主体和数据客体等结构要素对伦理价值的共同追求,即数据主体以"有用无害"为表征的内生性诉求,数据主体以"责任担当"为表征的外发性诉求,数据客体以"数据权利"为表征的内生性诉求,数据客体以"制度保障"为表征的外发性诉求。四个方面的内涵表征相互关联,形成从低到高的伦理诉求层级。教育大数据伦理诉求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教育大数据伦理共同体的建立和维系,即以伦理精神共同体促进共识性伦理信念的形成,以伦理交往共同体打破沟通壁垒、明确责任担当,以行业规范共同体实现数据权利的制度保障,以伦理文化共同体增强大数据技术与教育人文的共通。
关键词:
教育大数据 伦理共同体 伦理诉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郅庭瑾
随着对领导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伦理与道德在领导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经过持续的研究,西方领导学界不仅产生了伦理型领导的不同流派和理论主张,而且形成了一系列领导与价值观整合的"领导伦理"或"道德领导"方式。真正的教育领导者一定具有个人强烈、鲜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先进价值理念引领的学校领导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会有一种深沉、智慧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真实需要会多一份敏感、善良的体会和感受。在领导者协调、整合各种复杂的价值冲突方面,通过进行价值分析以及道德推理,锻炼领导者的能力和提高素质,才能不断做出符合道德认知发展更高阶段和更高水平的价值判断,进而促进自我...
关键词:
教育领导 伦理 道德 价值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爱平 刘钊
生态伦理是人类在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活动中达成的伦理关系。维护生态平衡是生态伦理最基本的准则,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是生态伦理基本准则的硬核,其主要方式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人和自然、人和人、社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内涵于生态伦理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来寻求建构生态伦理的路径。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伦理 准则 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