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83)
- 2023(8480)
- 2022(7446)
- 2021(7246)
- 2020(6081)
- 2019(14140)
- 2018(14268)
- 2017(27915)
- 2016(15448)
- 2015(17366)
- 2014(17382)
- 2013(16845)
- 2012(15510)
- 2011(13970)
- 2010(14632)
- 2009(13199)
- 2008(13017)
- 2007(11360)
- 2006(10204)
- 2005(9019)
- 学科
- 济(57829)
- 经济(57779)
- 管理(43193)
- 业(40511)
- 企(33016)
- 企业(33016)
- 方法(26303)
- 数学(23494)
- 数学方法(22875)
- 农(18164)
- 中国(14841)
- 财(14304)
- 地方(13389)
- 业经(12425)
- 农业(11762)
- 制(11381)
- 理论(11017)
- 策(10920)
- 贸(10914)
- 贸易(10907)
- 学(10790)
- 易(10565)
- 银(9124)
- 银行(9118)
- 技术(8667)
- 行(8657)
- 务(8533)
- 财务(8481)
- 财务管理(8462)
- 环境(8316)
- 机构
- 学院(209201)
- 大学(205171)
- 管理(81068)
- 济(80539)
- 经济(78521)
- 理学(69284)
- 研究(68491)
- 理学院(68488)
- 管理学(66825)
- 管理学院(66427)
- 中国(53413)
- 京(44152)
- 科学(42410)
- 财(38596)
- 所(34515)
- 农(33323)
- 江(33230)
- 中心(32557)
- 研究所(31014)
- 业大(30195)
- 财经(29497)
- 范(28821)
- 师范(28598)
- 北京(27872)
- 州(26699)
- 经(26523)
- 农业(25911)
- 院(25293)
- 技术(24143)
- 经济学(23064)
- 基金
- 项目(136335)
- 科学(106955)
- 研究(102108)
- 基金(96223)
- 家(82988)
- 国家(82253)
- 科学基金(70929)
- 社会(61221)
- 社会科(57909)
- 社会科学(57893)
- 省(55261)
- 基金项目(49895)
- 教育(48443)
- 自然(47070)
- 划(46298)
- 自然科(45956)
- 自然科学(45947)
- 自然科学基金(45070)
- 编号(43797)
- 资助(41257)
- 成果(36231)
- 课题(31062)
- 重点(30566)
- 发(29491)
- 部(29298)
- 创(28113)
- 创新(26106)
- 项目编号(26054)
- 大学(25614)
- 科研(25572)
共检索到318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金林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法治化、民主化是《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模式彻底转变的标志。公民参与有利于提高灾后恢复重建效率,有利于提升公众的满意度,有利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还有利于灾后社会秩序的恢复与发展。必须立足现实,探索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避免非制度化无序的公民参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建构一个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调动一切力量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
关键词:
灾后恢复重建 公民有效参与 有效决策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
旅游功能区 规划 灾后重建 大邑起步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斯颖
通过对汶川地震十几个极重灾区重建景观与社区灾后恢复情况的实地考察,认为讲求速度优先的中国式的灾后重建是一次大规模的精英文化的实践,其建筑空间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精英化的文化景观。因本土文化在重建过程被淡化和边缘化,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新景观与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相斥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灾民在新社区的适应情况不理想甚至导致景观重新改造的情况。
关键词:
灾后重建 中国模式 精英化 文化适应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敏 张捷 罗浩 董雪旺 上官筱燕 蔡永寿
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区经济社会恢复重建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在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地区;而理解灾区游客旅游动机有利于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管理战略的制定。该研究以遭受"5.12"汶川地震影响的九寨沟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引入"灾害事件引发的旅游动机",对灾区国内游客的多种旅游动机交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证实了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管理中:①恢复重建的关键内容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与安全";②恢复重建的重点区域是灾区内已有高知名度的旅游地或在灾害事件中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地区;③对目的地优质旅游接待服务意象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舒建平 张林玲 何芝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绵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2008年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绵竹市旅游业进行了积极恢复重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应着力从平复资金缺口、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文化亮点、深化旅游体验、恢复旅游市场人气、完善旅游救援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绵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震灾 旅游业 绵竹市 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果 王沛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诞生于灾后重建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与常规规划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汶川县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分析中的KJ法,逐步解析KJ法应用步骤,得到灾后重建规划的整体结构图。通过将其与常规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灾后重建规划在规划内容和应对上位规划方式两方面的特征,并对未来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借鉴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岳晓燕 吴殿廷 赵西君 张佳蕾
复杂和艰巨的灾后重建绝不仅仅是灾区面临的难题,社会各方都应该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文章在总结国外灾后重建案例的基础上,依据国情提出了我国灾后重建的原则、战略、评估体系和重建规划。
关键词:
灾后重建 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凤京 朱平安
灾后重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是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结合银行、保险、证券市场、社会资金等多渠道的融资体系。财政资金历来是我国巨灾资金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巨灾救助模式因其财政资金的公共属性,在灾区建设中担任着主要角色,因此,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钟开斌
汶川震后主要工作已由应急抢险转入恢复重建阶段,政策执行成为下一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研究认为,巨灾导致政策执行面临快速性与复杂性、统一性与差异性、公平性与效率性、成本性与效益性、民主性与科学性、单一性与综合性以及决策性与执行性等主要困境。为此,恢复重建政策实施必须遵循"整体推进,全面覆盖;相对独立,平战结合;软硬并重,全面提升;减法推进,动态调整;立足基层,示范推广"的基本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综合性政策平台,快速便捷、上下通达的社情民意反馈机制,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政策评估机制,以及恢复重建所需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保障系统,实施依托当地、能力建设优先的策略导向,构建主动型、开放式、动态性、减法式的政策实施机制。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政策执行 恢复重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岚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建立长效的社会援助机制。"可持续"是支援灾区的最高境界。构建可持续社会援助体系的对策措施,包括政府下放慈善权,让慈善回归民间;加快制度供给,从根本上改变NGO的政治生态;强化志愿者激励和专业技能培训;构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网络平台;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调联系等。
关键词:
灾后重建 社会援助 路径障碍 对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国平 彭思奇 杨凌
借鉴区域经济政策中期与事后评价采用的问卷调查分析方法,从四川省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对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倾向于满意。但是,对产业发展、就业及创业等民生工作仍有更高的期望。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铁
分析对口支援与分税制下财政均衡之间的关系,并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该方案体现了财政均衡的理念,对口支援的本质是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同时指出我国应将这种临时性措施上升到法律层面,变成一种长效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汶川地震已近两周年了。受灾居民是否从地震灾害的冲击中恢复过来?影响受灾居民灾后恢复的决定因素如何?本文利用2010年1月在六个重灾县(市)收集的1000余户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对受灾居民灾后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6成的受灾居民经济状况已恢复到灾前水平;宏观社会资本(突出表现在信任上)对灾后恢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灾程度对灾后恢复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对灾后恢复的影响不显著;其他因素如常住地、民族等也对灾后恢复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受灾居民 灾后恢复 决定因素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廖敏 王克怀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来自各方面的大量救灾款物不断涌入四川。四川省各级审计机关在时间紧迫、救灾款物数额巨大、投放集中的应急状态下,按照审计署、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紧急行动,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取得了政府满意、社会赞赏的良好效果,向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交了一本明白账、放心账。去年7月,四川省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确立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并强调要严格救灾款物的分配、发放和监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取信于民,廉洁重建,促进又好又快地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当前,四川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