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38)
2023(7990)
2022(6510)
2021(6380)
2020(5011)
2019(11381)
2018(11257)
2017(19160)
2016(11705)
2015(12906)
2014(13577)
2013(12335)
2012(11372)
2011(10493)
2010(10792)
2009(9451)
2008(9666)
2007(8997)
2006(7926)
2005(7436)
作者
(31195)
(25804)
(25609)
(24724)
(16621)
(12605)
(11887)
(9940)
(9883)
(9722)
(8746)
(8744)
(8484)
(8193)
(8172)
(8049)
(8037)
(7561)
(7442)
(7330)
(6693)
(6413)
(6185)
(6049)
(6037)
(6031)
(5765)
(5615)
(5327)
(5241)
学科
(33388)
经济(33331)
管理(27699)
(26520)
(21861)
企业(21861)
教育(20839)
中国(16303)
方法(13814)
理论(13242)
(12573)
(11782)
(10729)
数学(10565)
数学方法(10340)
教学(9082)
业经(8517)
(8230)
(7619)
财务(7604)
财务管理(7580)
农业(7351)
企业财务(7266)
(6837)
银行(6826)
技术(6738)
(6504)
(6384)
(6277)
金融(6276)
机构
大学(159596)
学院(155960)
研究(55101)
(51172)
经济(49550)
管理(48777)
理学(41384)
理学院(40716)
管理学(39705)
管理学院(39369)
中国(36127)
(35466)
科学(33254)
(31909)
教育(31819)
师范(31683)
(28248)
(27804)
(26143)
师范大学(25831)
研究所(25003)
中心(24184)
北京(23238)
(22803)
财经(22064)
技术(21768)
(21298)
业大(20124)
(19991)
(19970)
基金
项目(95982)
研究(77950)
科学(75986)
基金(65204)
(56250)
国家(55553)
科学基金(46442)
社会(45778)
教育(44857)
社会科(42844)
社会科学(42834)
(38946)
编号(34703)
(34661)
基金项目(32768)
成果(32067)
自然(28318)
课题(27835)
自然科(27498)
自然科学(27484)
自然科学基金(27032)
资助(26616)
(23879)
(23426)
重点(23396)
(22652)
(21219)
规划(20929)
项目编号(20908)
教育部(20208)
期刊
(60115)
经济(60115)
研究(57408)
教育(55656)
中国(42199)
学报(24977)
(23949)
科学(21175)
(20969)
大学(20001)
管理(17809)
学学(17068)
技术(16895)
职业(14472)
农业(13742)
(13221)
金融(13221)
财经(11497)
(10003)
业经(9729)
技术教育(9410)
职业技术(9410)
职业技术教育(9410)
经济研究(9308)
(8539)
论坛(8539)
图书(8379)
(8114)
(7998)
问题(7278)
共检索到247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以透视卢梭的公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其思想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反思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一公民教育的第一原则,为公民教育的前提性问题思考提供一个视角。从整体视域考量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其公民教育和自然人教育的契合和断裂映射出他在寻求教育中"个人"与"国家"之间黄金分割点上的艰辛努力和困惑。这一寻求带给我们公民教育前提预设的宝贵的文化财:个人自由——限度因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而定,归宿点在消极自由而不在积极自由;国家权力——道德上引领而非塑造,目的在个人而不在国家;社会定位——社会"人化"与人的"社会化"兼具。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周萍  
十八纪中叶,法国的历史进程发展到了资产阶级竭力挣脱封建制度的羁绊,以求得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顽强生存和迅猛发展的阶段.在此之际,法国著名的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了一整套内容广泛的新理论体系,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由此,著名学者罗曼·罗兰称卢梭为“暴风雨的前驱,新时代的导师.”自然教育理论,作为卢梭启蒙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完全异于封建教育的教育蓝图,为培养新的人才指出了方向,开辟了通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我国当前进行教育改革.纠正教育中的种种不足,以培养出大量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时候,认真分析研究卢梭的自...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戴晓光  
一、《爱弥儿》的教育意图1762年,在相继发表两篇早期论文之后,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卢梭多次强调《爱弥儿》在自己全部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在致友人马勒塞尔伯的信中,卢梭提到,"我的全部精神智慧分散于前两篇论文和《论教育》(即《爱弥儿》)中,三部著作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整体"。卢梭的这个说法一方面表明了《爱弥儿》的核心意义,同时也表明,由于注重写作技艺的卢梭有意对全部的"精神智慧"加以分别表述,那么,把握《爱弥儿》的思想意图绝非易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于尔根·厄尔克斯  徐守磊  
“现代教育”概念直接与卢梭的教育理论联系了起来。人们常常认为,是卢梭“创立”了现代教育,或至少是其最具影响力的前辈。本文认为,“现代学术”或“实验教育”是在17世纪晚期的“古今之争”中加以讨论的。这场历史性的重要争论过后, 教育和学术便与现代科学的开放经验联系了起来。与这种传统相对照,卢梭并不是一位现代作家。将他的教育概念作为19世纪末所谓“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的基础, 这实在是太矛盾了。进步教育的意象被儿童心理学、尤其是被认知发展理论所强化。卢梭克己自制的“消极教育”概念在很多方面与这些观点相对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于希勇  
美国公民教育充满张力,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通过对美国公民教育的系统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维度概括出美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困境与实践局限。在理论层面的困境,包括基于事实与传导价值两分而难以统一,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存在藩篱而无法突破,重权利教育轻义务教育而无法取得平衡;在实践层面的局限,包括政治参与中对变革社会的乏力,社群参与中隐藏对现实政治的遮蔽,少数异议中造成对社会治理的挑战。这些揭示出美国公民教育并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表现为内部一系列多元思潮的对立与异质力量的冲突,其理论困境与实践局限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随着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勃兴,公民教育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们的公民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伦理与价值的困境,如在伦理规范体系上存在着"应然规范"与"实然规范"的分裂,在价值导向上存在着权利导向与责任导向的失衡,在目标追求上深陷于公共德性与个体善性的混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公共价值与公共生活的背离等等。为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当代公民教育应建构起"应然规范"与"实然规范"、权利导向与责任导向、公共德性与个体善性的均衡体系,构筑公共生活与公共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结,从而更有效地传递公共价值观念,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国民是附属于国家的概念,它是在国家立场对人的规定,所包含的教育意旨就是培养对国家及其政制效忠的国民,国民获得的是工具性的训练。公民是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身份,蕴含着按照公共价值原则而行动的伦理精神,表现了通过关照公共生活实现卓越人格的可能。公民品质既摒除驯化的奴性,也摆脱自我中心,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促进公共福祉。公民作为规范性概念,表达了符合人性尊严的人格理念,符合教育的理想。教育培养人,就是培养理性成熟、能力卓越、公共品质高尚、个性健全的公民。把公民作为教育培养的人的理念,是中国教育进行人性新启蒙的方式与契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友玲  张蓉  
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卢梭歧视女性,要把女性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也有人认为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正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是"自然教育",女子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但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男女双方是自由的,都是主人。18世纪的法国仍是农业社会,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卢梭从男性的视角提出了其理想的女子教育思想,既超越了现实又存在局限,是其理想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潘希武  
卢梭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自然状态作为参照系,从根本上探寻人道层面内人性自由与幸福朝向自然状态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从而展示出一个样板人生。为此,卢梭开始了两个方面的宏大规划:一方面,通过公意社会的设计,旨在实现普遍的自由;另一方面,卢梭开始爱弥尔的教育方案,以预防自由社会的普遍堕落。不过,爱弥尔并非要通过教育培养成一个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处在公民社会内又独立于社会意见外的自足与幸福的人,一个区别于哲人、基督徒和好公民的高贵的人,以纠正公意社会可能出现的低等人的普遍统治。尽管爱弥尔的教育成功存在很多偶然,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持卢梭式的追问,保持哲学的探索。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渠敬东  
在现代教育的思想史中,卢梭以《爱弥尔》为核心的经典教育文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他通过对巴黎所谓"文人风习"的批评,对文艺复兴以来企图通过古典文化的复兴来确立现代教育之基础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在现代处境中,去自然状态的社会化才是教育的最大敌人。人的不幸和恶,源于他对自身能力的滥用,让自身意志的任意性突破了理智能力的范围,从而使自由意志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而成为对自身的奴役。因此,人的自然状态的否定性,恰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起点。通过自然教育、物的教育以及受之于人的公民教育,现代人才能获得真正的道德自由和政治自由。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玲  
作为西方法文化形而上层面的自然法体现着西方"因自然而人事"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其悠久的"法则"意识浸透着整个西方文化。洛克、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受到各自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影响。自然法既是他们儿童教育观念相互联系的思想根脉,又是他们儿童观相互分歧的思想基础。如果从古典自然法这一角度来解读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我们将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西方儿童教育观念所赖以形成的语脉,以及认识到一种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所需的思想资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利芳  李庆华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且可能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国外对此开展研究较早,相关理论多如丛林。但是我国对此研究开展时间较晚,且在概念翻译上不统一,理论上也较少有贡献。文章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首先反驳了"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常见的中文译法"恶性增资"及其他,提出将其译为"困境增投"更为合理;然后整合了有关困境增投研究的相关理论,构建了较为完整、明晰的理论框架,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本质;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困境增投问题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辉  
卢梭的政府理论是我们思考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参考,这首先需要我们去理解卢梭论证政府的理路。贴近阅读卢梭《社会契约论》卷三,以其为线索可以区分出政府的形式合法性和实质合法性论证两方面。就形式合法性而言,政府是人民和法律的执行代理人;就实质合法性言之,自由政府才是合法统治的部分。同时,这种区分也是理解卢梭政府比例等式——主权者∶政府=政府:臣民的一个进路。卢梭政府理论的合法性论证,对我国建设法治型政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元发  
卢梭作为西方传统隐微术写作的传承者,在现代性的转折点上承担着双重教育使命:既要教诲哲人从事科学和文艺,从而过上更高的哲学生活,又要让心性不足的大众放弃科学与文艺,从而过上道德生活。如此,既避免了哲学的大众化、降格化,又避免了大众的欲望化、原子化,最终避免了哲学与大众德性的双重败坏。由此,卢梭采用“书写”的教育方式,就必须超出文本书写的局限才能达到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多层次教育效果。即在同一个文本中,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从而进行不同的教育,最终不同的人领受各自的恰当教益。这种教育哲学思想不同于日常的“继时性因材施教”,可称之为“共时性因材施教”。此概念有助于澄清卢梭教育哲学的真正意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文燕  高振宇  
社会科是新加坡政府推行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以新加坡自身所面临的危险及其未来发展作为基本话语,意在引导公民建立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公民的参与必须在政府允可的范围内进行,且此种参与并非出于健全发展公民个体的需要,而是协助政府制定更适切的政策,以更好地维持既有统治秩序。未来新加坡必须在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信机制,将对公民素养的培育切实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使个人、社群及国家共同参与到公共利益的建设与维持之中,如此才可适应多元化国际竞争的需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